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教育的价值
刘长铭,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北京四中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本文系作者根据2022年5月25日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德育杂志社主办的“中国德育·明德讲堂”中所作的讲座整理而成。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育人资源。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标识文化、人际关系文化等。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标识文化等都是为了彰显学校的精神文化。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校园景观陈设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深刻影响人的行为举止、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独特的育人价值。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学校教育的内容也不断发生改变,但是人类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始终未变。人性、理性、善良、悲悯、博爱、道德、尊严、信仰、良知、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崇高感……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或普遍性价值,是学校教育的共性。不过,每所学校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手段来追求和实现上述教育价值。所谓“自己的语言”,是指发生在每所学校里的教育行为、教育现象、教育故事、教育事件等都构成了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特色,都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对教育价值的追求。
我曾到访过四川的一所学校。地震毁坏了原来校区的大部分建筑,只有一幢教学楼几乎完好无损,被称为“最牛教学楼”。学校异地重建后,将被毁坏的原校区作为地震遗址保存了下来,并在遗址上设计建造了一组群雕。这组群雕再现了地震发生时师生疏散的危机时刻——有学生从教室的门冲出,或从窗子跳出;有两位同学将一位肢体残障的同学从教室里背出;还有一位女同学摔倒在地,另一位同学回身去拉她。整组雕塑表现出教师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学生的高尚精神,也表现出生死关头同学之间的互助和友爱。这些勇敢的精神和品行正是教育所追求和传承的价值,这组群雕就是对这些教育价值生动的诠释和无言的表达。
陶西平先生曾写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四川一所学校在筹办百年校庆时,将地震发生时监控系统记录下的教师组织学生疏散的视频制成一盘录像带,作为学校校庆的珍贵礼品,送给现场的教师和来宾。录像记录了教师勇敢沉着、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学生有序撤离的动人场面。这一做法的寓意非常深刻,它通过记录一个故事来诠释一种精神,使这种精神在学校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一所学校中所发生的故事是这所学校的精神财富,是学校育人最鲜活的教材,是学校诠释教育价值的独有语言,也是学校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学校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形成学校传统的基础。对于一所办学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只要认真梳理,就能发现其办学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有些学校的校训百余年来未曾改变,成为一所学校不变的传统和精神,比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校训“嚼得草根,做得大事”、天津南开中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和《容止格言》等等。30多年前,我作为年轻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外出学习,第一次参观天津南开中学,看到了《容止格言》,同时见到许多师生并和他们交流,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传统。
北京四中的学校精神和文化传统源自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王道元是清末举人,又是北京大学首届毕业生,学贯中西,兼容并包。他提出学生要学科学、学世界、学做人。1919年,他给学生写道:
须知人之所以生,要以自食其力为本根,以协同尚义为荣卫。所贡献于群众者不啬,斯群众之报施我者必丰。藉势倚权,常与祸构,不可为也。故求其可恃莫如学,势可踣也。学不得而閟也。今学者每期期焉,以学不见用为虑,而不以致用不足为忧,窃以为过矣。不知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其受用处,非根器浅薄者所能知,亦非佻达纨绔者所能任也。诸生方盛年,志高而气锐。将欲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耶?抑将浅尝自放以侪于俗耶?是不可不审所处矣。诸生勉乎哉!
王道元先生的这段文字,体现了对学生的教诲和希望,也完整表达了他的教育理想,“自食其力”“协同尚义”“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等思想也成了北京四中学校精神的重要内涵,成为深刻影响学校百年发展的重要思想主线。2006年,北京四中教代会通过决议,将这段文字确立为《北京四中训诫》,亦称为《王道元先生训诫》。校友提议,《王道元先生训诫》是北京四中文化与精神的发端,应当镌刻在石头上作为训诫石。2006年9月28日,北京四中在建校99周年纪念日举办了“《王道元先生训诫》训诫石”揭幕仪式。
校园景观是对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的隐喻。训诫石是北京四中最重要的校园景观。北京四中的所有分校或校区都立有训诫石,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安排学习训诫内容,重要仪式活动都安排有诵读训诫的环节。学校还将训诫内容印在毕业纪念证书上,让四中精神对学生产生更加长远的影响。在学校文化与精神的熏陶下,北京四中师生服务社会的感人故事层出不穷。比如,2011年,几名女生利用假期深入外省大山中,深度调查农民工尘肺病病人的治疗和生活情况,并走访有关医院,拍摄了纪录片《不能呼吸的痛》,全面报道我国农民工尘肺病的救治情况,呼吁全社会高度关注并救助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再如,每年高考后当许多考生沉浸于狂欢时,北京四中学生却自发组织到偏远山区的学校去支教,给那里的孩子播撒知识和希望的种子。在学生自发行为的带动下,农村支教已成为北京四中社会实践必修课程之一。学生每年提前数月就与支教学校商讨教学计划,他们称支教活动是“灵魂的洗礼”。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校园景观是对学校教育价值的隐喻。北京四中校园里有一块被称为“奥运纪念石”的花岗岩,上面有一块嵌满签名的金属牌。2001年,在申办北京奥运会的关键时刻,北京四中代表全国青少年接待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学校决定从每个班级推选一名申奥形象大使,制作一张集奥运文化元素、中国文化元素和被接待官员所属国文化元素于一体的彩色画页。从考察团成员与学生分别时依依不舍的神情,我们得知那次接待活动非常成功。金属牌的四周是评估团所有成员在北京四中留下的签名,中间是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写下的祝语。“奥运纪念石”是勇敢、责任、使命与担当精神的象征,它讲述着当年北京四中学子为申奥而勇敢承担责任与使命的故事。
校园景观还应当是对学校教育理念的隐喻。在北京四中校园的一面墙壁上镶嵌着一幅名为“追求”的锻铜浮雕,它是一位艺术家校友捐赠给母校的国际获奖作品。用它装饰校园,不仅是因它的艺术价值,还是因它记述了一个生动的教育故事。这位艺术家写道:
一次上俄语课,我悄悄给凌石军先生画漫画,压根儿就没听先生在讲什么。当先生喊我的名字,我在惶恐中把书本和那张涂鸦之作都碰翻在地上时,真是羞愧得无地自容。但却出乎我的意料,先生拣起那幅小画很认真地看了看,只说了一句:“下课后到我宿舍来一趟!”课后,我战战兢兢地来到他宿舍,出乎我意料地是,他不仅没有批评我,反倒对我说:“你画得不错,能送给我留个纪念吗?我送给你一本俄文版的《特列恰科夫画廊藏画》,你回去查查字典把它读读,会有收获的。”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不仅没有再在课堂上画画,而且还成了四中俄文黑板报——《宇宙》的美工。
我曾打电话问这位校友:“老师真的没有批评您么?”“没有!真的没有!”后来他又打电话对我说:“如果老师当众把我批评一顿,就没有我后来的艺术人生。”
这个故事会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深思。按照教育传统,我们都坚信“严师出高徒”,不能容忍学生犯任何错误,因为我们都习惯性地认为:任何小错都是大错的先兆,一个小小的蚁洞必然会毁掉千里长堤。所以,我们常常小题大做,我们的教育常常缺乏必要的弹性,缺少对学生适度的宽容。这个故事是对这种观念的一个警醒——教育有时候的确需要“小题大做”,但有些时候却需要“大题小做”。
一所学校的校园景观,不应仅仅是为了满足师生视觉上的美感,它应是一所学校的文化载体,记载下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值得传颂的故事;它应当成为学校精神的符号,是凝固的文化,是物化的思想。学校文化建设中,“文”是前提,“化”是关键;“文”是载体,“化”是内涵;“文”是手段,“化”是目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引导、熏陶、影响、感化、约束、浸润,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习惯、传统、社会认知、生活态度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追求学业上的成功,更要引导学生追求精神上的崇高。没有对崇高的追求,就没有教育。
学校文化应当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场”,是师生精神发育和成长的沃土,是师生精神生活的家园。师生在这样的沃土和家园中,受到持续的积极影响和熏陶,从而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这才是持久的、影响人的一生的教育。
责任编辑︱赵 庭
一所学校中所发生的故事是这所学校的精神财富,是学校育人最鲜活的教材,是学校诠释教育价值的独有语言,也是学校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王道元先生的这段文字,体现了对学生的教诲和希望,也完整表达了他的教育理想,“自食其力”“协同尚义”“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等思想也成了北京四中学校精神的重要内涵,成为深刻影响学校百年发展的重要思想主线。
一所学校的校园景观,不应仅仅是为了满足师生视觉上的美感,它应是一所学校的文化载体,记载下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值得传颂的故事;它应当成为学校精神的符号,是凝固的文化,是物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