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德融数理”模式 求“知行合一”实效
作者: 赵庭 赵广忠
中国德育:蔡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采访。“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在贵市落实生根的背景是什么,这种模式与贵地的教育现实是否匹配?
蔡润圃:自2016年以来,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我市在面向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超过30万人次的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区域经验、北京市以项目驱动为特点的单一学段一体化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和上海市大中小学全学段德育课程建设改革的先进经验,最终建构起以学科德育课程为主干,以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为两翼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一主两翼”区域一体化德育新课程体系,为培育良好的德育生态做出了积极探索。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总结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内涵与经验,烟台教育局编写并出版《德育课程一体化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丛书》,这标志着区域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体系初步确立。
应该说,近些年我市的德育品牌辨识度逐渐提高,德育改革的学校特质明显增强。我市县域和学校的德育改革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烟台二中、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获教育部优秀案例;芝罘区鲁峰小学、芝罘区潇翔小学、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高新区实验小学、招远西苑学校等十所学校获得山东省优秀德育实施方案。
但与此同时,我市的德育改革依然存在诸如德育智育分裂开展,如何实现德育智育的深度融合等问题。这成为阻碍我市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瓶颈。在这样的基本背景与前提下,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德育智育深度融合,自2020年起我市决定在莱州市开展“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探索实践基础上,在全市设立首批四个区市试点进一步深化“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教学研究和实验。
中国德育:如何理解“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的基本理念?
蔡润圃:“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由山东省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导师林建宁先生于2014年创立。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品格、理性思维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目标,以实现青少年道德教育生活化、科学化、现代化为途径,注重多维思维、系统思维和精准思维能力训练,是一种“扎根生活,注重实效”的德育新模式。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遵循自然规律、生活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选取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空间,分别确定家庭美德以“孝德”为主题,学业道德以“诚德”为主题,社会公德以“爱德”为主题。
在此基础上,通过“三阶段六步骤”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立德树人的目的。“三阶段”即价值追问——捕捉令人难忘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思考,进入学习状态;价值判断——列举数据,融入学科,解答问题,在理性思考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价值践行——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在学习生活中主动践行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六步骤”即由境生情——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共鸣;由情询问——提出问题,产生价值追问;由问寻数——分析问题,探求量变规律;由数解理——解答习题,探求质变规律;由理启智——尊重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由智成行——产生内生动力,付诸实践。
以“一链四模块”的形式因人施教。“一链”指一个分别以家庭美德·孝德、学业道德·诚德、社会公德·爱德为主题内容的知识链。“四模块”指用“过目难忘、心中有数、学而习之、融会贯通”四个知识模块呈现一个知识链。创设情景呈现——通过捕捉日常生活中令人难忘的情境,引入道德思考状态,使人“过目难忘”。量变质变呈现——借助一组组人们应该记住却往往忽略的数据,引发理性思考,让人“心中有数”。学习实践呈现——在共同解答试题中解答人生课题,使德育教学鲜活生动,做到“学而习之”。认知升华呈现——链接古今中外的道德故事、经典美文、百科知识等,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达到“融会贯通”。
中国德育:这种德育模式是如何解决贵市当下中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的?
蔡润圃:前文我已经简要的谈到我市德育改革的现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解决:
一是以德为魂,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德”这个核心。学校和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对于老师们的学科教学来说,最紧要的是明确并抵达“育人”这个最终落脚点,不能停滞在“教书”的层次上。将“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融入学科教学活动,目的就是引领老师们从“单一的教学科知识”走向“用学科知识教人”,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展开价值观思考,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并转化成行为的准则,养成优秀的品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二是以知识为体,将思想道德教育融会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果说“育人”是目的,那么“教书”就是内容和手段。教书育人一定要以教书为抓手,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将“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融入学科教学,我市格外注意以下三点。不脱离“母体”:让“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落在学科知识中,落到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归根结底是附着在具体实在的学科知识上。找准确节点:每个学科都可融入“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但并非每节课都要“融入”。我们把握的一个原则是,可融则融,不宜“融入”就不要牵强。拿捏好分寸:适合“融入”、能够“融入”的一定要融,但要处理好“轻”与“重”的关系,千万不要过度地“融入”,坚决避免步入“绑架学科”“改变学科”的误区。也就是说,一定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内在规律,尊重学科教学的科学规律。这个定位、这个分寸,是我们全市的学校和老师一定要拿捏准确、践行到位的。
三是灵活切进,让德智双育贯穿课堂始终,做到魂体交融。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与思政课不同,老师们不能把这些学科上成思政课。要运用“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有效切入、巧妙引申,使德育和智育作为两条线贯穿于课堂始终,做到魂体交融,使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和思想道德发展相辅相成。同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将“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融入学科教学、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不是给学科知识学习“贴标签”,也不是学科知识学习之外的“附加任务”。而是通过“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的融入,让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自然发生。就像发挥“酵母”的作用一样,是依托学科知识,运用“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落实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自然、贴切。要像把酵母撒进面粉中让面粉自然发酵一样,从学科知识点中非常自然地抽取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规则,让学科学习、课堂生活自然登临思想道德教育这一制高点。只要抓住了合适节点,有时候只需几句甚至一句话就可达到这个效果。比如开发区实验中学黄晓倩老师在初三生物《鸟的生殖与发育》一课中,指导学生做“蛋壳承重”的实验后,让学生经由数据而生发的“不要轻视弱小”“每个人虽然势微力弱,但可以发挥的正能量不可小觑,更不可或缺”,就非常自然、非常贴切,看似不起眼,但恰到好处,作用非凡。
中国德育:“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在贵市推进的步骤和举措有哪些?
蔡润圃:一是以专项课题和优质课评选为基本推进方式,首个研究周期设定为三年。专项课题助推整体层面的实践研究。通过专项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由各实验区市和实验学校校长或政教负责人承担。并明确了区域机制、学校方略、课程开发、实施策略研究、案例研究、小初高学科应用等方面的专题。优质课评选落实细节层面的实践研究。通过优质课评选的方式推进,由各实验学校骨干教师承担。实验学校结合学段乃至年级学生特点,致力于“学科应用策略”“切实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课内课外结合、以学校为主导的校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方法、策略)”“务实有效的学生道德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以课程布局和教学行动为基本路向,深化试点改革。顶层设计秉持课程思政思维。德育从来不是,也不应是思政课教学的“独自为战”甚至“孤军前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立了“课程思政”理念。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阐明了践行“课程思政”的意义和方向。我市的“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究秉持课程思政思维,以“教学应用”和“如何应用”两个层面进行构建,这一问题实质涉及学校各级各类课程对这一模式的解悟、践行和创造问题。在已有探索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循按德育课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融为一体,从德育视角提出全课程、分类别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试点区市和学校应用模式的现实状态,明确了“主题班会——精准应用”“一般学科——灵活体现”“实践活动——尽力贯彻”的基本行动路向,至此,基本架构起了“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究的顶层设计。
三是以试点成果为基本支撑,有效转化理论研究成果。如果说理论研究是有创新意义的“编码”过程,那么理论应用研究或试点就是回馈普遍实践的“解码”过程。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或试点成果转换成为更大范围、更为持久的教育实践,与理论创新一样,也是一项充满挑战的难题。对于“德融数理·知行合一”新德育模式的区域推行来说,我市主要是处理好“四个关系”,其中处理好“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巩固传承与开拓创新的关系是“德融数理·知行合一”新德育模式研究的“深化”之所在,目前的研究巩固传承并突破了2014年初始研究阶段的德育课单一形态,下一阶段还需要开拓创新,对“四模块”“三阶段”理论的解悟,尤其是对“心中有数”“学而习之”“融会贯通”的定位,正在逐步走向专业、走向精准、走向切实。
中国德育:贵市在推进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问题,都是如何破解的?
蔡润圃:道德是基于最长远利益的现实选择,是一生的修行;学校德育是慢功夫,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做。“德融数理·知行合一”新德育模式在区域推行的时候肯定会遇到一些诸如照搬照抄等问题,我们的破解方式总计起来就是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巩固传承与开拓创新的关系。要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改革创新思维的活跃性,使该模式的应用从单一走向全域,有机融入学校育人实践体系。二是处理好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课堂改革与“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究的关系。要使它们融合同行。如果我们仅仅把“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仅仅理解为一种模式,那就过于浅薄了。无论是引进先进理论,还是优秀经验,我们都应发掘它的深刻内涵和普遍价值。否则,只能浮在表层、学点皮毛。三是处理好既有教学活动——尤其是学科教学与“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究的关系。既要遵循德育原理,更要守住学科根本。要锚定学科育人的基本价值点,抓好学科育人内涵的生长点,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科育人水平。不能为了体现模式的应用而背离学科本有的规律乃至常规。四是处理好价值观念、道德认知的认同感与获得感的关系。通过“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的应用,要使学校德育从外加走向学生自组织,让他们内生价值观念、自主建构道德认知。这是德育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素养导向、育人为本的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我想,这样的德育才会入脑入心,这样的学科教学才会掷地有声。
中国德育:学校在落实德育新模式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可喜的实践性成果?
蔡润圃:此研究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先做后写、做实细节,坚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力求实验区市各学科都历经相对完整的研究过程,以实现区域内城乡、校际同步发展。同时,我市强化集体教研和整体备课,做好学科融合,倡导采取“案例研究法”找点研究,拿出真实、深刻、鲜活、有效的实践成果,以“自己深刻的思考和切实的行动”和“学生道德的生长”为成果,向全市共享。秉承此原则,截至目前,我市首批试点区市已经出台与区市实际高度贴合的具体方案与行动计划;试点学校目前已经打造案例百余项;试点教师反映因有了数据的支撑,教师的技术性德育是可控的,是直接的,也是不可控的、间接的,更加体会到教师的本体性德育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师生交往)。
在做好面上研究的同时,点上阶段成果丰硕。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市教育局、教科院的引领和指导下,稳妥推进“德融数理·知行合一”模式新研究的深化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创造性的探索出了应用德融数理模式的主题班会教学、一般学科教学、实践活动观课议课行动纲要,并依此出版编著《“德融数理·知行合一”新模式主题班会课例》。目前我市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阶段性解读和推介。开发区实验中学、开发区实验小学、开发区第三小学、牟平区宁海中心小学、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海阳市实验小学、莱州市双语学校等阶段成果也为其他试点学校的进一步深化立标树范。
值得一提是,我市在“一主两翼”德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了课程视角下的主题班会教学、一般学科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教学德育新体系。
中国德育:请您来总结一下区域推进“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的基本经验和体会有哪些?
蔡润圃:对于任何一项区域性教育教学改革而言,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充分依靠教育科研引领。
我们的基本经验就是要充分依靠教育科研引领、学校探索、一线教师实践。一是坚持行政决策与科研引领相结合;着力强化行政推动的同时,注重发挥科研引领作用,意在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调的全域推进的大好局面。二是坚持继承发扬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在充分把握区域德育经验成果实质的基础上,做到单点经验整合化、抓点带面一体化、已有成果深入化。三是坚持边研究边实践,把理论研究做在课堂一线,让实践探索及时沐浴理论光辉。通过“理论实践齐头并进”,让“德融数理·知行合一”模式新研究及广大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同步洗礼中获得整体提升。
在取得阶段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理性地看到,我市的“德融数理·知行合一”模式新研究也依然存在育人意识和课程意识不强、措施和方法不丰富、推广价值和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和目标双驱动工作策略,以助推更多富有实效性、社会性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实习编辑︱朱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