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力行,让“德融数理”落地生根
作者: 张秋凤 孙旭梅 刘艳妮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山东省莱州市莱州中心小学把“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究作为建设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链条延承观”“全局联动观”“融合发展观”,躬身实践,努力把握育人规律,促进新德育研究落地生根。
一、循序探索,推进链条化延承
自2014年起,学校以“文明基因:孝诚爱”读本研究为基础,进行德育课程的实施研究,到如今整校推进“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究已历时八年之久。我们很庆幸:每一步探索都踏地有声,富有价值。学校课程建设以此为载体循序而进,呈现出链条化的螺旋上升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教材开发,打造文化
作为莱州市“文明基因:孝诚爱”实验学校,学校骨干教师参与了“孝诚爱”内涵解读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参与编写了“文明基因:孝诚爱”2014版、2015版、2017版系列读本教材。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实验教师结合校本实际编写了系列校本课程《孝德少年》《诚德少年》《爱德少年》,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三德课程”,进行了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实践。
同时,学校充分挖掘“孝诚爱仁”的德育内涵,进行校园文化立体化打造,形成了“四石五廊两园一厅”的综合德育阵地。学校在校园醒目位置立“孝诚爱仁”四德文化石,并进行四德文化解析;教学楼主走廊每楼层一个德育主题,楼外设德育课程一体化综合展示长廊,形成“五廊”文化;校园东侧新辟“耕读园”“沁心园”两处文化实践园;北教学楼大厅以党建为引领,进行融合发展文化展示。一字一文皆文化,一景一物俱含情,既打造优质大环境,大张旗鼓做德育,又重视花小心思,设计小细节让师生耳濡目染,时时处处浸润在德育文化中。
第二阶段:教材解析,打磨课堂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研读、解析教材,进行课例打磨实践。我们初步摸索出一套“导思悟行”的基本教学模式,即“情境导入——理性思辩——感悟升华——践行生活”,将道德教育融入情境教育、知识教育、心理教育、实践教育之中。其中,在“理性思辩”环节,贯彻“数理思想”,将抽象的“道德”具象化、科学化。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学生从感性输入到理性思辩,最后到感性升华,实现道德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育效果深入学生内心。学校精心打磨的“导思悟行”课例(《奶奶为我做棉衣》)在山东省现场观摩会上作了公开课展示,研究成果得到与会领导、老师的一致认可。
第三阶段:课程落实,架构体系
2017年,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要求,学校积极打造以德育目标为核心目标,以多元学科课程为载体,以传统文化浸润、以综合实践进行落地的立体学校课程——“育心课程1+X”体系。
“1”即包含丰富德育元素的学科课程。我们对“孝诚爱”的德育目标进行进一步解读,选点后进行整合与加工,适切分解到各学科教学中,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一主”实施,其它学科为“多翼”助力,夯实学科主阵地。在实施过程中,以“传统文化”打底,“综合实践”导行,实现“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
“X”即“五叶草”特色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力支持和补充,以“孝诚爱”为“三德课程”研究基础,以“知行合一”为课程文化核心,构建了学校特色课程——五叶草“育心”课程。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中,指向“育中国心,做中国人,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实现“明德育心·知行培根”的课程价值追求。“五叶”分别为:代表希望的蓝色——入学礼和毕业礼课程,代表童年的金色——传统游戏课程,代表根基的黄色——传统节假课程,代表信仰的红色——革命主题课程,代表健康的绿色——劳动与科技课程。
几年来,“育心”课程体系站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迭代、发展完善,渐趋序列化、体系化、科学化,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期间,先后有多篇课程建设研究成果发表在《语言文字报》《教育文摘》等国家级报刊,多人次在市、地现场会上进行主题经验交流。
二、高效实施,全校一盘棋联动
2020年,“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究给我们打开学校全学科德育研究的新窗口。结合先期实践,我们积极进行落地实践与探索,全校联动,取得了新突破。
(一)靶向发力,培养优质教师团队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价值体现,其本质是师生共同创造并经历的积极的道德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塑造学生人格的同时,更应塑造自己的道德境界,为实现理想的德育先成为理想的教师。基于此,我们要求教师先用专业精神探索德育之路,走上科学化的德育之路。
专项培训,理念先行。重点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以及省、地、市相关文件。重点对“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究的烟台、莱州实施方案等作了专题培训。学而时习之,明确新德育模式研究的实施要求,树立大课程观,形成行动指南。
专题读书,厚积底蕴。为厚实研究的理论底蕴,我们分阶段购买了《道德教育原理》《德育新论》等理论书籍作为教师必读书目,同时辅以《清华附小的德育细节》《今天怎样做德育》《有效德育三部曲》等实践案例式书籍进行选读和分享。通过批注阅读、团队分享、好书推荐等活动,碰撞智慧,汲取书中精华,提升老师们的研究水平。
(二)课例建设,形成优质课例资源库
为保证教师课堂实践高标准执行,我们分立标课、达标课、常态课的模式进行课例建设。
观摩课例,立标课引路。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和已有的基本课堂范式,进行课例观摩学习。以主题班会课《我喝了妈妈多少乳汁》、学科课程《一分钟》、项目实践课《探秘文峰山》三节课例为起点,精细打磨作为立标课,组织全校教师观摩,为全校新德育模式的研究提供本阶段标杆。通过观摩,老师们对“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的操作有了直观的认识,真实感受到了“以德为魂,以数理为体,运用大数据思维方法”的内涵。
人人参与,达标课普惠。以“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建设为主题,全员参与,每学期开展“德融数理·知行合一”新德育模式优质课例展示活动。课例展示分三大组,即“学科课堂”“主题班会”和“多元项目实践”。在研究中,老师们由最初的机械复制、套用数理模式,到灵活方式、精准切入德育点,再到专注学生的“思维进阶”和“心理转化”,由“形似”到“神至”,不断求实务本,通过经历研究过程本身,实现一层层蜕变、顿悟。
全面落实,常态课推进。学校将“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适切应用列为课堂德育评价的要素之一,纳入考核,要求老师们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理性思维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目标,注重多维思维、系统思维和精准思维能力训练,实践“扎根生活,注重实效”的德育新模式。老师们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在常态教学中全面落实要求,备课导向精准,课堂靶向发力、策略到位,以德为魂、数理为体,灵活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方法,将情景教育、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融合,完成价值观培育的追问、判断和践行。目前,我们每学期可提供优质课例30节:“主题班会课”分“孝德”“诚德”“爱德”三大主题,基于“德融数理”四模块(过目难忘——心中有数——学而习之——融会贯通),经历学习“三阶段”(价值追问——价值认同——价值践行),夯实小学道德教育的常识性基础,让道德教育闪耀出理性光辉,迸发出道德实践的新力量。“学科课程”基于学科属性,运用大数据思维,强调“由数说理”“以理启智”“由智成行”的实践过程,将德育元素自然、灵活融会到教学过程之中,追求学科素养高质量进阶。“项目实践课”基于生活,以“数理”逻辑打通认知边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资料搜集、数据计算分析,进行情感代入、实现高阶升华、德育突破。
三、融合创生,多元一体化发展
在“德融数理·知行合一”新德育模式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高标准执行,多元融合实施,打好德育“组合拳”。
(一)五育融合,综合育人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以《意见》精神为指引,我们确立了“以劳动教育为核心,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的“德融数理,五育融合”的新发展思路。为此,我们开辟了校园劳动实践基地“耕读园”,并配套开发了学校项目化实践系列《耕读课程》——《百花》《百果》《百草》《百蔬》。于是,我们的数学课搬到了“耕读园”——老师们带领学生实地测绘,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不再晦涩抽象;我们的语文课搬到了“耕读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有了更直观的概念,春天的诗歌创作有了具体的意象,情随景动的体验有了真实的情境表达;我们的综合实践课正式移居“耕读园”——学生们亲眼见证“一粒种子”的力量,一粒种子长成一棵油菜,生出几百朵油菜花,变成上千粒油菜籽……劳动小基地,教育大空间。在这方园地里,我们看到“五育融合”下,“德融数理”的智慧在熠熠闪光。
(二)学科融合,全科育人
高质量的“德融数理”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心理进阶、素养提升。因此,我们大力提倡老师们“一专多能、多科浸入”和“多科共联、协同育人”的基本模式,以实践为基础,实现项目化全学科育人效应。“一专多能、多科浸入”是指一位学科老师在学科教学中融会多学科知识和操作,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多科共联、协同育人”指本学科全学科教师联动,共同在多学科协同下,完成某一项目化的学习。比如,我们本学期刚刚结束的春日主题课程《油菜花课程》就涵盖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劳动、信息技术、摄影等学科,历时两周多完成。学生们亲历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童心飞扬,与春日里的油菜花赴了一场美丽的约会。
(三)家校社融合,全域育人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构建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场建设。尤其在当前“双减”大背景下,“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的研究也需要回归家庭、走向社会,实现协同发力、全域育人效应。为此,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线上线下联动,构建“育人共同体”,实现全时空教育。
以学校家庭读书社活动为例,在家、校、社协同下,语文学科实践走向全域生长。自2018年年初,第一个家庭读书社成立,到如今几百个家庭读书社走上读书之路。我们看到,一个个家庭走进图书馆、城市书房:传统的亲情陪伴在回归,孩子们在读书中的自我教育和主动成长在展现,“数字”背后的成长清晰可见,道德教育自然而然生成。这是师生、家长的幸福,更是教育的幸福。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学生们走进生活,链接数学知识:从低学段的“在生活中认识尺寸”,到中高学段的“生活中的几何现象探秘”,从充满趣味的“数学乐园闯关赛”到充满理性思维的“玩转装修空间”,数学就是孩子们的日常!科学的世界更加富有挑战性:校内请来科技大篷车,校外有“市民之家”的科学体验馆,更有关于“当地地势研究”“走近文峰山”“探究二维码”等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索活动。各个学科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支撑事件,让教育回归家庭和社会,在日常的生活融入中感受协同育人的魅力。
在“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中,我们深有所悟:这是我们经过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实践后,沉淀下来的朴素、普适、科学的教育观点,我们亲历道德过程,见证具象化的道德。在课程引领下,在课堂探索中,在实践研究里,新德育之花已然绽放;未来可期,新德育之果也一定会香氛浓郁。
【张秋凤,山东省莱州市教学研究室主任;孙旭梅,山东省莱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艳妮,山东省莱州市莱州中心小学教导主任】
实习编辑︱朱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