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德融数理” 打造“行知乐园”

作者: 田维河 韩国萍 任翔丽

践行“德融数理” 打造“行知乐园”0

为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山东省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在烟台市“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的引领下,在已有“孝诚爱”课程改革及其成果基础上,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方法,将情景教育、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把道德理念多角度、跨学科、系统性地呈现给学生。学校以“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为信念,从“多维师资队伍建设、活动课程体系育人、5G育人平台搭建”三方面推进真实情境下的实践活动育人,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内在统一,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多维融合培育

“四有”师资队伍

学生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家庭、成长在社会。学校通过搭建研训平台,多样化培育、多元化发展、多渠道实施,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队伍。

(一)以“德”为先,开启多样化成长通路

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建立分层分级分类培训体系,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引导教师将“德融数理”理念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提出了“人人都是研究主体,人人参与实践”的目标,实施教师即“德融数理”教学研究的实践者行动计划。根据《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深化“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究的实施方案》及莱州市实施方案,学校确立了“班会课程—贯彻”“学科课程—融入”“项目课程—应用”三个课程领域的四大专题行动。构建以课题引领为主的工作室,在市级骨干教师于伟红的带领下开展课题实践、主题研究,引领教师在各自领域中深研学生素养培训和课程育人之道。

(二)以“融”为魂,营造多元化发展氛围

环境育人润物无声。学校先后投入20多万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先后改建了“红领巾动植物园”“行知文化长廊”“经典文化墙”等设施。通过学校“一米阳光”青年教师团队建设,引领青年教师形成 “以数理为体”“学科+专长”的专业发展路向。通过推行综合型教师建设制度,促进教师知识、技能传授与个人德性提升的融合与多元发展。

(三)以“数”为媒,整合多渠道活动资源

创建校外辅导员聘任制度,深入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起了一支由家长志愿者、五老成员及社会上在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组成的“百人团”,走进校园,组成“家、校、社”助学队伍。每学期定期开展50余次进校送教活动,以“数”说理、以“数”导行、以“数”育德。五老成员关怀指导、法制辅导员到校授课、社会志愿者引领校内外实践、家长志愿者为学生开展百家讲坛……这些资源丰富的社会助学,成了学校教育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二、拓展融合构建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自2020年起,学校将烟台市“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活动课程,丰富、完善课程结构。在原有“知行”学校课程群基础上,开发了“达理”“躬行”两大序列的实践活动课程,形成立体多元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群。

(一)“达理”课程浸润童年

1.以“环境课程”渗透文化育人

雪白的院墙赋予历史厚重的色彩,一组古香古色的“古代六艺”浮雕好像在向孩子们诉说着遥远的故事;五层楼高的巨幅壁画引领孩子们向上、向善、向阳生长;500多张照片组成的62米长的自主实践胶卷墙,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好见证……

以校园的改扩建工程和少先队阵地建设为契机,为孩子们打造寓古典意蕴于现代建筑的优美环境,并积极融入一切渗透育人功能的课程元素,使第二实验小学的美独具内涵、深富张力。附着校史课程、二小榜样的墙壁与走廊,楼梯拐角构建娃娃书吧,倚靠大树搭建养殖园,爬山虎墙角开垦种植园……将一景一物、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收纳为育人课程构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2.以“家长课程”助力道德认知

作为一所优质城区小学,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拥有一批年轻、高学历、具有创新精神,同时又非常热心教育的优秀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行业优势,开展了“家长进课堂”活动。每学期,家长们带着自身的专业特长、成长故事、社会见闻走进学校、走上讲台。在银行工作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聊货币、谈理财、进行财商教育;身为公安交警的家长通过鲜活的案例和具体数据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遵守法律法规,教学生从小知法、懂法、遵规守法;民间艺人带来了面塑、编织、年画等传统文化熏陶……

在常规开展家长行业授课的同时,学校还结合德育工作的需要,组织开展爱我家乡、安全健康、红色文化、家风传承等主题的家长授课活动,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他们对生活、社会、自然的认识,萌发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奉献社会的奋斗期望。

(二)“修身”课程陪伴成长

设立以儿童品行涵养为指向的修身课程,全面关怀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以细微显素养,以课程育素养。

1.开展针对新生和家长的始业课程

重点是适应幼小转变,培养基础习惯。以专用学材《父母规》为课程实践指南,通过“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主题家庭教育培训,记录自己每日作息时间,统计整理学习、娱乐、家务等的时间,建立初步的数感,并学会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导行。

2.开展针对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课程

重点是回顾总结小学生活,以“有多少位老师教过我”“五年中结交了多少好朋友”“小学阶段读了多少本书”等为主题,在“以数说理”的过程中构建道德认知,树立理想信念。另外,开办毕业箴言、儿童论坛、爱心义卖、传承感恩……四大板块十二项活动,涵盖学生品德、生活全领域,分布在整个学年中。

3.开展贯穿学习过程的塑业课程

以习惯养成为重点,每月一主题,有目标、有评价、有展示的实施。如针对文明礼仪、节约用纸、快速整理等训练项目,自主编写学材,将“以数说理,以理导行”理念渗透其中,以班队课落实、日常跟进检验、定期开展评价与展示来落实。

(三)“躬行”课程面向未来

1.“行知乐园”活动课程

学校以“创新实践”为主线开展“行知乐园”综合实践周活动,设计健康生活、文化自信、科学精神三个层面的36门课程。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德融数理”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依托,通过“绳结”“拓印”等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3D打印”“指南针”等课程,让学生感受科技的神奇魅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拓展训练、远程拉练、研学旅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懂得分享,探究磨砺。

学校还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植树、毛笔制作、采摘、社区劳动等公益活动中,学会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群,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生态海湾你我共守护”实践活动为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家庭中在休渔期和开海期所吃到的海鲜种类存在的差异做出统计表,也从伏季休渔期对影响渔民渔商收入和生活质量这一“负面”影响入手展开调查。直面道德判断力形成过程中矛盾点、价值点的突破场景,学生经由对数字的记录对比和分析,得出渔民在休渔期间收入下降的结论,但随着访谈的推进,又了解到国家政策扶持和工作转型因素对生活质量的弥补,整个过程是有深度有意义的道德实践。

2.“动感中队”社会实践课程

一是“走出去”。自2017年学校“动感中队”创建以来,学生们在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莱州社区农村、工厂企业,围绕生产劳动、社会环保、爱心慈善、红色文化、非遗传承等主题,开展了200多项实践研学活动。引领学生观察美丽自然、了解多元行业、见证社会发展、参与家乡建设。

二是“请进来”。学校每学期都会邀请在某些领域有专长并热心教育的组织或个人进校开设创新、前沿的社团课程。例如“学航天精神,立强国之志”课程,聘请工程师叔叔到校,讲解“酚醛空心微球”的原料“酚醛树脂”的性能及其有效隔绝返回舱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以保证宇航员的安全,感受“科技强国”的自豪。

三、创新融合搭建

“德融数理”5G育人平台

随着5G、云平台、边缘计算、3D打印、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创新,扫描仪、终端、钉钉、腾讯等新型智慧平台构建起多元复合型的教育空间,利用各个层面的跨专业协作,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德融数理”5G共育平台,是后疫情时代的大势所趋。

(一)家校社共联动,拓展教育空间

一方面,学校在上级部门统一部署下,与家庭、社会共同打造线上教育平台。系统开发了科学、美术、体育、班会、劳动五大类内容丰富的“宅家学”系列课程,供学生线上学习。先后开展了“志愿微讲解”“校长微论坛”“社区微宣讲”等板块内容,着眼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成长奠基。另一方面,学校每年5月举办一次“行知乐园”综合实践周展示活动,自2020年起,受疫情影响也搬至“云”上。学生以线上“走班上课”的形式参与其中,最后一天为综合展示时间,表彰活动优胜团队和各门类课程涌现出的实践能手,发送电子奖状。由学生根据一周以来自己的学习实践情况自主申报展示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到班级QQ群和学校公众号展示、评选,手工类的实践活动产品还以“云”上拍卖的形式与同伴分享,感受创新实践的乐趣。

(二)引进创新平台,打造智慧课堂

去年学校打造烟台市首个“智慧书法教室”。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以数字教室为依托,搭建创新型教与学平台,将学生无法触及但又无比向往的场景拉进课堂。例如:在执教《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神舟十三号航天飞船返回舱落地的激动瞬间,让学生感悟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尝试,创造了飞行员在空间站持续生活183天的记录。从长征-1D到长征-4B号火箭,凝聚了数十万工程师的心血,今天我们也能根据资料使用3D软件复原或创新一款航天器模型,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通过面向未来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实现道德教育的现代化。

(三)用好本地资源,建设研学基地

学校自2020年以来鼓励学生自主组队,开展项目式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提倡“一块农田就是一片学习场域”“一场庙会就是一趟文化体验”“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的行动理念,让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目前已摸索出两大类实践成果:一是撷取真实活动场景的项目,如“抖音直播带货”项目实践,面对数以万计的点赞量、成交额,引发学生对电商企业经营的深入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二是融入时尚社会元素类项目,如“怎样成为谷爱凌”项目实践,利用热点话题、榜样模范、时事新闻激发内生动力,达到主动自我践行的目的。

“双减”背景下,适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应用“德融数理”新模式的实践活动课程让教学空间更加广阔立体,让教学方法拥有“育人”的方法论特征,让教学场域拥有“丰富”的实践表达,让教学个性拥有“闪耀”的智慧光芒。通过实践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素养特长,助力快乐成长。

【田维河,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韩国萍,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任翔丽,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导副主任,一级教师】

实习编辑︱朱雪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