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循证:学校文化建设的再建构

作者: 谢江林 彭俊海

案例循证:学校文化建设的再建构0

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为此,学校需要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而通过案例循证进行学校文化研究,可以让学校聚焦于自身文化,进行学校文化再研究、再整合、再建构,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和建设途径,突出学校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形成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操作策略,从而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案例循证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及价值

(一)案例循证的理念来源以及文化运用

案例循证是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se)内容之一,循证实践亦为循证学。本意是“基于证据的实践”,其理念始于二十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运用于学校文化研究,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选择典型的文化案例,收集数据和资料,研究学校文化在实际环境下的状况,从而回答“改不改变”“如何改变”“为什么变成这样”及“结果如何”等问题。案例循证运用到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在“寻、立、剖、用”个案中,采用“采汇—共生、实践—优生、预设—创生”的循证模式,促进已有文化个案的修正、弥补以及转化,即以文化建设的“例”说“理”,让文化的“理”蕴“事”,使文化的“事”有“理”。

(二)案例循证学校文化建设的学校价值

一是案例循证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新常态。它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宽泛的视角来观照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模式及效果,让学校文化更契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在继承和创新中,实现学校先进文化的重构及其实践转化。

常态化的文化案例循证主要审视:一是整体性。在教育价值观的统领下,用系统思维方式,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体系进行分解,在基点建立和具体策略推进中,审视学校文化建设各个要素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关联的关系,为先进性基础上的顶层设计铺垫。二是连贯性。学校新文化不可能与已有的文化割裂,它总是在与办学蕴藉的文化一致性中获得动态的发展。聚焦文化创新点,我们需要观照新文化在继承中是否回应时代关切,是否吸纳新时代文化的鲜明要求,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作出思想引领。

二是案例循证让自身的文化更好地生长。在掌握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厘清要素之间的关系,循证关键要素是否成为由具体状态走向象征符号,继而成为鲜明的抽象精神的过程中,案例循证增强了学校文化的鲜明性。比如,循证我校办学理念发展过程,初期,只是一个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中期,指向人的发展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品学皆优的学生”;2010年至今,逐渐形成学校办学理念——“面向全体,全面育人;尊重差异,多元成才”。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内容从发轫的差异到中期的全面,再到现在的全面与差异结合,我们发现它的生长聚焦于人的发展,始终与时代的育人方针同频共振,成长轨迹具有连贯性特点,且目前的办学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已有办学理念的坚守。

二、案例循证学校文化建设个案的主要策略与模式

(一)整体设计校园文化案例循证任务

学校文化是一个庞大工程。在案例循证过程中,我们以文化案例整体建构,建立了四级循证体系,进一步观照文化案例的“三性”——合理性、正确性和先进性。比如,循证学校文化建设整体设计,我们建立四级指标:“核”“维”“系”“点”,研究彼此之间的关系及地位作用,聚焦于“点”建立工作具体策略,由“点”而逻辑上升,最后建立了学校“爱”文化引领下的“一核三维四体系五基点”的整体框架。“一核”是指“爱满天下”的精神内核;“三维”是指“关心干部的成长、关注教师的成功、关爱学生的成才”的三个维度;“四体系”是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文化体系;“五基点”是指“学校管理、师资建设、德育培养、教学课程、物质建设”等五个支撑点。

根据“三性”来分类案例循证上述内容,梳理诸多要素的关系。如四个体系的作用及关系:精神文化是行为文化的先导,起引领作用;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呈现,起影响作用;制度文化是人行为的约束,起规范作用;行为文化是前三者综合渗透后的人的文化外显,起发展作用。我们认识到了无论是由外到内,还是由内到外,学校文化的最终指向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于是以“爱”文化为核心文化的建设思路应运而生。如此案例循证可以帮助我们厘清什么是学校的核心文化、怎么去建设学校文化体系、建设文化的路径是什么等问题,从而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再认识、再提高和再创造。

(二)建设案例循证文化个案驱动情景

构造文化的任务驱动情景主要运用于学校的文化打造方面。追求什么核心文化?表现是什么?有哪些范围?推进的途径又有哪些?文化建设的驱动情景问题建立后,案例循证自身文化,基于已有的文化证据,实现循证任务。

特别是文化景观的建造,既有任务驱动的动力,又有实在的环境需求,还有时间的紧迫要求。比如,学校文化的外显部分,学校道路怎么命名?体育荣誉室怎么布局?学校园林怎么翻新?在此文化任务驱动情境下,学校需要先进行文化溯源,探寻文化的切入口,再进行符合美学的建筑设计,经项目组—行政组—教代会三级审查,方案成熟后,根据完成任务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期任务与长期任务实施,其中长期任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稳步推进,重文化的设计元素落实,重建筑的美观精细建设。最后还要采用回头看的办法,进行文化及建筑的弥补或添彩,建立场地、建筑和文化之间深刻紧密的文化衔接。我校“金石园”的改建个案就是采用这样的思路,实现了休憩场所、园林风格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文化的统一,在“审美、美德、美养”的采撷中,建立了物质建设的“美”文化。

(三)区别类型,构建模式,实现新旧文化的发展

1.“采汇—共生”,在全纳的采汇中促进文化的共生

学校文化建设实行校务公开原则。采汇的程序为:一是收集全部意见,二是分类处理文化提案,三是集中研究正确意见,四是积极采纳优秀主张。采汇的渠道可以是校友回顾、师生征集和专家指导。“爱满天下”是陶行知重要教育思想之一,但他并未对其内涵作出明确解释。我们在循证中参考各方意见,形成了对此的公开宣言:“爱,乃立德之魂、树人之本。爱藏于内,则守正持中,宽厚仁义;爱显于外,则和谐合作,克己复礼。夫胸怀大志,精于良谋,循宇宙之机,拓天地之疆,济万众苍生,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者,是谓大爱;遵纪守法,勤俭环保,诚信友善,敬业奉献,是谓小爱,虽悄言无形,然大德兴焉。观古鉴今,爱人者,人恒爱之;爱天下者,乐无止境。”这促进了“爱”核心文化的共生。

2.“实践—优生”,在丰富的实践中追求文化的优生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采用“内部人员看自己,外界人士评文化,专家教授帮建设”的办法,实现多元评价后的文化与自身文化的融合优生。特别是学校的“一训三风两目标”,它是学校办学的突出精神,更需要这样的应用策略循证。比如,我校“三风”建设的个案,“校风:向上向善,知行合一;教风:精细精深,以爱育爱;学风:善学乐学,自主自觉”,突出的是爱美德、爱学生、爱知识的品德修炼。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中国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突出的是爱祖国、爱科学、爱人才的价值追求。通过精炼的表达,学校倡导以“爱”文化为核心的“爱”的修养、自觉、能力的培养,并在传递中由己及人,以至“爱满天下”。具有高度概括性特征的“爱”文化统领了这些价值观,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师生的广泛认同。

3.“预设—创生”,在假如的预设中完成文化的创生

科学的论证往往以假设为前提,然后论证其正确性。学校文化如果具有先进性,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在循证中,我们以结果为导向,反证假设的成立与否,从而让学校文化创生出新的教育力量。比如,我校管理文化建设个案,最初的理念是“精细化”。当时干群关系紧张,干部工作粗放,假如建立基层工作组模式,给干部搭建自主管理的平台,让各方面的代表融入,可能会改变管理不畅、干部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于是学校建立年级五人组管理模式,由分管年级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党小组长、工会小组长组成,大家集体领导、分工合作,全面负责年级组的具体事务管理。试运行后,我们发现这种模式倒逼干部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同时既能体现学校意愿、尊重年级差异,又能密切管理层与执行层的联系,还能起到领导层不好出面但又能让群众的需求得到及时解决的作用。经过案例循证,创生的“人文化”和原先的“精细化”一起丰富了蕴含“精细、精深、求精”等价值观的“精”文化内涵。

三、案例循证学校文化建设取得的效果与反思展望

(一)案例循证催生了育人新策略,促进了师生“全面+差异”的发展

学校是师生的聚集地,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后勤人员等的文化对话,案例循证实现了人的生态化发展。比如,针对“师资建设”,我校采取了“实践与反思”“一专与多能”“技能与态度”“分层与侧重”等培训策略,推进蕴含“真实、真切、本真”等价值观的“真”文化建设;针对“德育培养”中的学生发展,采取了“自我管理促发展”“差异发展显个性”以及“现象‘深描’重过程”等策略,进行蕴含“善心、善学、友善”等价值观的“善”文化教育。在全面与差异发展中,学校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循证这些文化个案及意蕴,学校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从文化角度关注人的行为举动,揭示行为举动背后的意义,解读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建设有效的培育策略,针对性地引导或纠正人的行为偏差,就可以形成育人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案例循证产生了学校文化新样态,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案例循证让我们摆脱了“局中人”的束缚,使学校文化的整体设计、体系安排以及推进策略显得更加真实客观。学校文化在办学历史和时代鲜活性中得到了新的价值阐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靶向解决得更加精准,产生了新的文化样态。我们摒弃“粗放”,建立了“精细”;消除“功利”,树立了“爱人”;改变“虚假”,确立了“求真”,在“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精细精深、以爱育爱,善学乐学、自主自觉”的采撷中,建设“三风”,在“中国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的追求中,形成了以“爱”文化为核心精神的学校文化,并促进“敬业、仁爱、和善、精细、人文、文明、和谐”等价值观在学校育人的实践中转化。

(三)案例循证注入了环境育人的新意蕴,增强了浸润式教育的效果

案例循证让校园景观与学校文化形成了有机整体,在可视化的呈现中,产生了浸润性教育效果。比如,学校校史、中国教育史、中国科技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构成了学校“一观三史”雕塑类的教育景观;各区域以“爱”为主题,分解为“执业至爱、爱的硕果、爱如灯塔、爱的回声、爱漫桃李、热爱生活、微言大爱、春蚕吐爱”,内容图文融合设计;主要门厅采用书页褶皱形式呈现“爱满天下”大字及其内涵解读,同时门厅一侧摆放硕大的地球仪,意在宣扬爱人才、爱山河以及兼爱天下。这些围绕“爱”文化的设计是具有层次性的文化景观设计,既是对陶行知“爱”的哲学思想的传承,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有“仁爱之心”的有力诠释。

【谢江林,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彭俊海,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