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行课程”:育人重在育品
作者: 张锴 沈菊芹
中小学生处在道德认知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良好教育和品行成长影响一生。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千头万绪、零碎冗杂,如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抓住“主心骨”,紧扣“主旋律”,增强德育效能?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以“博雅教育,奠基人生”办学理念为指引,积极构建“雅行课程”框架体系,创新“雅行课程”实施策略,探索“雅行课程”评价措施,以此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雅行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学校深入践行“博雅教育”,以“雅”字作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核心,将“雅行”作为学生品格塑造和发展的立足点。所谓“雅行”,即行为雅正,贵在雅、重在行。“博雅教育”与我国古代孔子倡导的“君子”教育、明代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相吻合,一脉相承古今中外先贤们的教育思想精髓,将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经典相融合,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育人,体现先进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行。
“雅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基于学生现实状况,将“博雅教育”以课程的方式融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渗透到育人文化环境,整合到各学科教学,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家校社配合,全方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趣的灵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以此达成“具有广博知识、思辨能力、优雅行为、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少年”这一育人目标。
“雅行课程”根植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两大核心素养,兼顾“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五个基本点,以德育促进学生在其他四育上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雅行课程”具体包括“礼雅”“行雅”“心雅”“品雅”四大模块,共十二个分支、五十八项具体内容,融国家基础课程、德育学科课程、校本特色课程于一体,既有横向的内容分类,也有纵向的次序衔接,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衔接贯通,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化特点。
“礼雅”。学校开设礼仪课程、仪式课程、国学经典课程,学生通过诵读、体验、示范模拟等学习各种礼仪常识,从细节着手,践行礼仪规范,形成文明的礼仪习惯和优雅的个人气质。
“行雅”。学校将劳动课程、艺体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纳入“行雅”范畴,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延展到家庭、拓宽到社会,多方协力,德育融合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培养学生雅正的言行、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审美,让学生在行动中成长。
“心雅”。学校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家国情怀课程、志愿课程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心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内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引领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品雅”。学校开发雅活课程、校本物型课程、校园节日课程,呈现多样生活、展示多元文化,使学生逐步习得高雅的生活品位,选择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学会丰盈自身的精神世界。
二、“雅行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编写“雅行课程”校本教材
礼仪教育课程是学校多年来的一张名片。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本教材开发小组,在原校本教材《绅士淑女》基础上,结合中小学生特点,修改设计完善,以卡通人物形象小博、小雅为原型,以漫画图配儿歌的形式,从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国际礼仪四个方面编写《小博小雅上学记》《小博小雅校园生活手账日记》系列校本教材。同时,学校积极谋划编写“雅活课程”“劳动课程”“节日课程”等校本课程的教材。
(二)打造“雅行课程”校本特色
1.打造“礼雅”仪式课程
学校精心打造仪式课程,通过仪式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润泽学生的精神,丰盈学生的生命,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仪式课程分为常规仪式(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队仪式、入团仪式等)和成长仪式(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每一次仪式活动都精心策划、庄严隆重,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记忆。
2.深化“行雅”劳动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学校将劳动课程纳入“雅行课程”范畴,分为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和家务劳动。校内劳动除了清扫教室、包干区整理、校园拔草护绿等,还开设家政、烹饪、手工、插花、茶艺、陶艺等劳动社团,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创造雅致生活;校外劳动主要是走进社区、走进自然、走进德育基地,开展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年级阶段和身体特点,设立不同的家务劳动清单,附上详细的操作指导步骤,家长指导孩子完成相应的家务。
3.拓展“心雅”志愿课程
学校拓展志愿课程,主要以参与体验活动的形式,在校内和班级设立志愿服务岗,让学生自主申报,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献出爱、传递爱、学会爱。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心之翼”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了“走进西山 志愿同行”“走进淞潭社区 服务他人”“家在苏州 情系园林”等系列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既了解社会百态,又养成社会责任感。
4.丰富“品雅”节日课程
为了更好地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浓郁校风,激发学生秀出自我风采,学校积极开展“雅行之节”。亲子阅读节,让阅读陪伴成长,浸润童年,收获习惯;国际文化节,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世界小公民;音乐节,释放童真童趣,绽放学生独特魅力;体育节,带给学生阳光健康的精神状态,展示青春的力量之美;科技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三)挖掘“雅行课程”实践资源
1.调动多元主体
“雅行课程”的资源开发主体既包括教师队伍,也包括外聘专家、家长、学生等。学校积极调动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鼓励其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花样跳绳是校本特色课程,体育教师主动和兄弟学校合作,与社区联络,开展训练交流活动,把学生带到社区场所展示表演。同时,学校在陶艺课程、少儿攀岩、象棋围棋、书法绘画等多个课程中,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以此提升课程品质。
2.家校社协同开发
学校深入挖掘家庭、高校、外企、场馆、社区等资源,开展家校合作、馆校合作、高校合作、企校合作、社区合作等,构建共育平台,实现合力育人,锤炼学生品格。如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开辟了数十家校外德育基地,学校联手这些德育基地,开展研学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雅行课程”社会实践空间,与深厚的人文积淀接触,触碰真实世界,拓宽眼界和认知。
3.线上线下联动
在“互联网+”时代,拟实化在线教育日臻成熟。学校依托苏州工业园区易加学院系列平台全面创新了学生的学习路径和德育评价路径。班主任借助易加学院平台开展晨会、班(队)会活动,学生通过对易加学院平台中德育类微视频的学习,收获量身定制的一套“品格提升”微课程。学校积极参与德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活动,与时俱进,不断开发补充课程,让“雅行课程”逐渐成为学校有影响力的品牌。
三、“雅行课程”的激励评价措施
(一)“雅行”成长写实
“雅行课程”评价依托苏州工业园区易加学院“易加综素”平台,利用电脑、平板、手机多终端,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五大部分,随时在线分享学生过程性活动文字、照片、证书等,进行成长写实记录,师生、家校充分互动。系统自动生成专属评价报告,利用大数据刻画,聚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明晰成长目标。
(二)“雅行”综合评价
学校建立了“博雅少年”评比制度,以赏识、激励为评价理念,围绕“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标准,制定评比细则,在自主申报、竞选演说、民主投票、教师评定的系列化流程中,评选学校的“博雅少年”;同时,还设有“乐学少年”“乐创少年”“乐健少年”等单项荣誉的评价。
(三)“雅行”个性评价
除了现有的评价机制以及借助易加学院“易加综素”平台进行的综合评价外,学校还不断探索建立自身的学生评价载体,如设计少年能量积分卡、博雅心愿存折等,激励学生一路成长,变得更好。
【张锴,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校长,高级教师;沈菊芹,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