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重点,有效推进学校安全教育
作者: 李雯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从风险防范的视角看,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小学生是需要关注、关心和呵护的弱势群体。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诱因多种、表现多样、危害严重的安全风险。安全教育是化解安全风险、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举措。学校是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学校安全教育对于保障学生安全、促进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当前,国家和地方都非常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各地中小学也在积极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有序有效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仍然存在现实的难题,就是学生安全“刚需”和学校安全教育“软肋”之间的强烈反差。如何破解这一现实困境?我们需要回归现实,在真实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环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是明确一个思路。这一思路就是安全教育必须融入学校常规化的教育教学。安全教育不是单个的专题活动,而是系统的课程学习。面对当前学校安全教育的“四无”(无学科、无师资、无课时、无教研)现状,只有融入学校常规化的教育教学,安全教育才能真正落地和持续推进。
第二是实现两个融入。一个是学科教学融入,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立足教学内容寻找和挖掘安全教育的主题,开发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安全教育课程。另一个是德育实践融入,学校可以依托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开展各具特色的安全教育。《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学校安全教育可以采取“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多种方式”。
第三是聚焦三个落点。一是文化理念,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增加和融入培养学生安全素养的基本元素,或者在学校安全工作中提炼高度重视安全、科学维护安全的价值导向。二是课程设计,要按照不同学段安全教育的内容序列,系统研发学校安全教育的课程。三是实践探索,要通过“两个融入”有序有效开展体现学段特点、富有学校特色的安全教育实践探索。
第四是把握四个要点。一是教育资源整合,把学校内外各个方面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资源有机整合起来。二是教师队伍建设,着力组建和不断扩充包括学校学科教师和班主任、校外教育人员、安全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家长、志愿者和社工在内的专兼职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三是信息技术提质增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积极探索学校安全教育的模式创新。四是家校协同,通过家校共育、亲子共学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时间上连续、空间上衔接、作用发挥上互补等良好工作局面。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本刊特约评论员: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