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

作者: 关嘉琦 赵楠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减轻家长负担”[1]。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标志着许多校外培训机构的“退出”,更对现行的学校教育格局产生巨大冲击,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都随之产生了新变化。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人际关系,兼具教育性和伦理性。好的师生关系是高质高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而“双减”政策的出台更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影响,课后服务等政策内容进一步延展了师生相处的时间和空间,增加了彼此相处的机会,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与教师共处的时间甚至可能超过了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从显性层面来看,师生关系有可能因为教育时空上的改变而变得更为亲密,但其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仍需要进一步反思,在此基础上师生关系重构的现实路径也需要进一步探寻。

一、“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新思考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而在班级场域中,随着师生之间互动内容和互动频次发生变化,师生关系也可能会有新的改变。

(一)互动时间的延展性

在传统学校教育实践中,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影响,疏远感秩序性在师生关系中分外显著,师生缺少必要的课外互动,已有的互动大多限制在学业与课程交流范围内,似乎教师和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成为“应试教育”下的“胜利者”。学生也更倾向于和同伴进行交流,教师被更多地区隔在学生生活之外,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被不断加深和强化。

“双减”政策将学校教育进一步凸显,之前校外培训机构的辅导、托管等职责也部分或者全部转接到了学校。“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必须参加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并且进行轮岗流动。学生从入学到离校的一天之内将有近十个小时与教师共处。相较于原先较为单一的课程学习,学生和教师有更多机会在生活、情感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场域中的重要主体,但是受到传统成绩观的影响,两者往往保持“工具化”的相处模式,教师就是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学生就是为了让教师多指导自己以成为班级中的“优胜者”。但是“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师生关系的改变提供了可能,师生相处和互动时间的延长让彼此能够更好地认识对方,教师可以看到学生除却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以外的其他方面,学生也可以在教师面前利用各类学习和活动机会充分展现自己,这才是师生关系的正确样态,也是教育发展的本质所在。

(二)教育场所的连续性

班级一直是教师和学生长时间且连续教学、学习和活动的场所。“双减”政策的推行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留在了学校、留在了班级。班级在完成固定教学和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承接了课后服务等新活动形式,师生彼此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儿童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和他们出生加入的群体的生活习惯是不一致的。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指导或疏导”[2],教师在班级生活中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指导性任务,而“双减”政策的出台更扩大了教师参与和指导的学生活动范围,并且丰富了教师的介入手段。

“双减”政策的出台丰富了班级属性,在原先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增添了课后活动等内容。师生也在共同的班级场域内通过课堂、活动等多元化形式进行沟通与对话,从而促进由班级到班集体的转型。[3]教师在完成原先教学和管理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课后服务更有质量、更能吸引学生,如何更加合理地布置作业等一系列新问题。学生也在学校制度的统一安排下,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有序参与课后活动,营造了班级生活的良好氛围。师生通过设置和选择参与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社团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等一系列问题的沟通,使班级渐渐成为更具“治理性”的生态空间。

(三)实践关怀的情境性

“双减”政策的出台给了学校教育发展更多的可能性,教师除了要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工作,还要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策划与参与、与家长沟通等工作,这让教师从方方面面走进学生生活,更加深入了解学生的品德、体育和美育等各方面的发展。

课后服务、社团活动和作业设计等政策性内容将师生更加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学校教育的内涵也被进一步丰富。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者,也开始展现自己更多的想法和思考,尝试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这为改变学生过往陷于接受与顺从的惯性行为方式创造了条件。与之相对,“双减”政策下教师的教学者和管理者角色中陪伴色彩的增加变得更为可能,教师在学生各类活动场域中的参与,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教师切实的关怀和亲和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权威性,能够让师生建立更为牢固的对话关系。

二、“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重构的

策略生成

(一)适当保持距离,介入有度

“双减”政策实行以后,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但是这不意味着教师要完全参与学生生活,而是应当保持距离,不能过度介入。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帮助学生卸下繁重的学习负担,实现学生个性化、自由化的发展,改变当下教育恶性竞争的环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通过实践经历、活动体验和课程学习逐渐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磨砺自身,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支持,但是这样的关心必须建立在适当距离之上,不能过分干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过度贴合的师生关系反而会使教育效果打折,干扰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打破主客关系,平等对话

“双减”政策为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机会,有助于改变过往强调秩序性的师生关系,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从而走向更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生态。但是,“双减”政策的实行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给学生带来了环境限制。因此,在这一新环境下,师生之间应当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应当通过对话与交流不断交换彼此的想法与思考,促进班级团体间情感的融合。

教师应当认真倾听学生的需要,增进彼此的互联共通,让“双减”真正有效落地。“双减”政策的真正意蕴不在于“减”,而是更加强调学习的质。[4]因而,学校和教师在沟通交流过程当中,一定要了解学生切实的需求所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三)建立情感关系,深入交流

“双减”政策实行之后,学校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很多日常行为活动也转移到学校当中,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剥离了学校教育的专业化职能。因此,学校和教师也应顺应这一变化,充分运用教育的规律,着眼于学生学校生活细节,通过各类学习、活动加深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建立牢固的师生情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思考课程、活动等诸多内容的设计,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要契合学生的需求,明确规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可以信任的,是能够进行情感交流的。

师生情感关系的形成依托于点滴积累,教师应当利用好“双减”政策出台后带来的潜在陪伴式教育优势,把握好与学生相处的各类情境,实现教育和情感交流双重目标的平衡。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场域内的两类主体,彼此长时接触,两者之间能否建立充足的信任感,能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会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双减”政策的推行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改变了以前功利化教育的局面,缓解了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因而教师应当把握机会,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中,更加关注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改变过往只关注成绩的状态,从细微处着手,立足于学生自我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来说,“双减”政策的出台改变了师生相处的客观环境。首先,延展了彼此的互动时间,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能够接触、沟通、交流;其次,强化了班级的共同性,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场域中联系不断加深;最后,建构了诸多师生相处的情境,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牢固对话关系的建立有了更多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充分运用潜在的陪伴优势,在保持适当距离、不过度介入学生生活的原则下,与学生平等对话,打破主客关系,把握相处情境,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建立彼此间深厚的情感关系和对话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06-2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7.

[3]王晓生.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现实基础、原因探寻与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28):9-12.

[4]檀传宝:不增不减的教育真谛——“增”或者“减”的标准是什么?教育改革最终要走向何处?[EB/OL].(2021-12-20)[2022-06-25].https://www.sohu.com/a/510037630_538655.

【关嘉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赵楠,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