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作者: 乔丽军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地,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双减”也成为基础教育研究不得不关注的热点话题。谈及“双减”,也不得不关注基础教育的“内卷”现象。当前,“内卷”这一网络热频词套用于各行各业,赢得社会大众的普遍共鸣,折射出一种无效社会内耗。让教育回归学校,让无效的教育“内卷”就此打住,“双减”自带光环且肩负使命,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益增长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按下了停止键。然而,在教育回归学校的呼声中也夹杂着“学校懈怠”的不当猜测,本末倒置掺杂臆想盲断,无视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分配不均的始因。舆情泛滥的隐喻内涵是教育作为社会情绪发泄口的表征,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轰轰烈烈的“双减”之下,探索进路、规避歧路,需要热话题下的冷思考。

一、“双减”要有守住底线的思维

落实“双减”,需要守住教育的底线。底线是良心的最后阵地,也是对错是非的分界点。教育的这个底线,便是聚焦学生的成长发展,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双减”实施的核心考量。我们需要的是看得见人的“双减”,这里的人首先是学生,而不是其他。“双减”要真正看得见人,就要尊重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不是一味迎合部分家长所谓的“照管困难”,更不是为解放家长将孩子在校一“关”了之。地方在落实的过程中,决不能肆意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校成为“内卷”的主战场。部分地区以“双减”的名义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掩盖教学的平庸,躲避学生身心疲倦的现实,刻意营造双赢普乐的假象。这些突破教育底线的乱作为,不仅与“双减”初衷背道而驰,更凸显了某些地区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的有意背离与刻意抵牾。结果“双减”变“双增”,这些已入歧途、背离本意的所谓“双减”减不下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减不下教育焦虑的资源之困,更减不下学生与日俱增的心理问题,导致部分地区师生“水深火热”现象更甚从前。

二、“双减”要有突破瓶颈的作为

落实“双减”,需要秉持守住教育良知的底线思维,更要有突破教育瓶颈的积极作为。突破瓶颈,就是要突破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我们深知,“双减”在于“减”,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高质量教学的稀缺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重要缘由。现实中,提升教学质量也绝非一朝之功,具有思想穿透力的高质量课堂仍很少见,追求高质量教学是当前改革力所突破的难题。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主场在学校,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实践构成了当前教学质量提升的深厚沃土,基础教育的历次蜕变无不以改革为驱动。基础教育改革是应变局、开新局、稳大局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生机活力常在的底气所在。

突破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需要有主体性的审视,让人文关切弥散于具体的探索实践中。高质量课堂不能简单地以知识作为衡量准绳,更不能以牺牲师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提高教学质量不是瞎折腾,更不是作秀巡演,而是关切师生成长发展的有效路径。脚立基础教育改革的沃土,心中有法、手中有技,定能稳步度过基础教育改革的爬坡阶段,冲破教育发展的瓶颈期,找到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不竭力量源泉。

三、“双减”要有精准施策的智慧

“双减”政策的落地需要有精准施策的智慧。部分地区存在包办式的处理方式、行政性的指令推进、教师群体的被动实践与消极应对,这一切指向模糊又边界清晰、言之凿凿却情绪满发。群体言论裹挟着教育优质资源不足、不均的时代情绪借力发泄,一大批迎合指令的文章大兴立场表态,理性反思式微,批判更是有“莫须有”之嫌。草随风偃,人亦是随大流,在立场正确的思想束缚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往往是奢侈品。“双减”是当下教育失序、失范的一味良药,但若缺乏精准施策的智慧,不仅不能药到病除,更会适得其反。现代医学的靶向治疗追求的是对病原的精准治疗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干扰。精准施策不是奢侈品,追求各地的精准施策就是要减少对教育正常机制的干扰,真正做到“靶向治疗”。各地在探索“双减”政策落地的过程中,需要理性审视与智慧应对,只有打破“精英圈”的理想建模,凸显大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关照“实施对象”的真实需求与长远发展,力求形成更加贴切、具体、个性的实施方案,才能让“双减”真实发生,从而达到育人目标。

四、“双减”要有主动纠偏的自觉

基础教育改革一路走来,当有全面的历史回顾与理性反思。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的磨合适应如何取舍,如何实现“双减”良政本真落地,是考验基层教育管理单位和学校的重要命题。多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领域,我们取得过不少成绩。“双减”要有主动纠偏的自觉,就要从历史经验与当下实践的双重维度汲取智慧的养料。对于部分学校和教师来说,“双减”不能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裹挟其中的利益考量是家长、社会和学校的角逐以及长期与短线的获利选择。大众的态度取决于对切身利益的观照,往往会无视背后的代价问题。基础教育除了显现于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分配不均等问题,更有教育施策不当、公平推进所引起的机会均有与参与增长造就的“竞争压力”等隐性缘由。了解和回应基层民众的真正诉求,寻找不同利益群体的最大公约数是时代难题、实践难题,也是“双减”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之举。

【乔丽军,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