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的三维视界及新学科建设进路

作者: 赵俊芳 许高蕊

摘要: 在现代大学发展史上,学科作为知识生产的载体,经历了从原初的混沌到具体分化再到交叉、渗透、融合应用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作为“知识”的学科、作为“组织”的学科和作为“规训”的学科等多重形态。从20世纪晚期到进入新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陆续将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大学学科建设的新阶段。但在现实推进过程中,由于学科的过度分化和简单交叉,导致学科内部、理论知识间、学术组织间、学科制度间的诸多壁垒和简单跨学科等学科建设俗化现象。故在新时期的新学科建设中,我们应借鉴后专业主义的学科观及发展路径,在承认学科固有边界的前提下寻求学科创新,回应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构建学科融通、教研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学科建设评价体系。

关键词:学科;三维视界;新学科建设;教研社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3)04-0031-07

在大学体系内,学科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回应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重要责任和使命,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学科建设倍受国家和学界关注。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积极探索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实践、中国模式及中国经验。2018年以来,国家大力提倡组建“交叉学科群”,启动“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全面推进包括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学科建设。新学科建设的最大特点为变革传统学科建设模式,破除和超越固有的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专业间的融合,不断催生前沿学科、新科技领域和新的学术创新形态,积极引导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一、进化博弈:近现代以来学科的演进之路

在大学发展史上,学科作为知识生产的载体,经历了从原初的混沌到具体分化再到交叉、渗透、融合应用的发展过程。人类早期知识形态主要以混沌的综合形式而存在,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同族,探索本体世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兴起,知识呈爆炸式发展,首先在自然科学内部分化出基础、技术和工程等学科结构形式。而在知识分支的不断精细化和专业化的过程中,学科边界不断碰撞、重组,知识生产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融合,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开始回应社会需求。

(一)工业革命后的知识裂变期

西方工业革命在带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知识体系的快速分化,在自然科学内部出现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学科结构形式,微观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不断涌现,形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蔚为壮观的庞大的学科体系[1]。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2]。一所大学的历史往往也是一所大学从“单科”向“多科”增进的发展史。翻开高等教育史,欧洲中世纪大学创建初期均为单科大学,后在大学设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四院,开设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课程[3]。

随着现代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兴起,以知识为边界的专业性培养机构在高校内部生成。如1818年成立的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解剖学和医学院[4],185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率先建立了采矿、艺术与制造系[5],1920年哈佛大学成立了教育学院等[6]。美国社会科学家华勒斯坦认为,19世纪人类知识生产的重大变化——学科化和专业化,“创立了以生产新知识、培养知识创造者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结构”[7](P9)。

知识、学科的不断裂变及学术组织的生成,导致学科边界出现不甚清晰的中间地带,学术领袖为捍卫自身学术领域的不可侵犯,广泛讨论知识边界、学科属性、研究范式等规训,以表达学科知识的存在性及学术的权威性。当某学科领域的学者掌握了专业知识的中心话语权后,便会将学科变为该科学研究独有的领地。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规训”是知识和权力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形式[8](P30)。1989年美国学者沙姆韦和梅瑟·达维多提出了“学科规训”和“学科规训制度”[9](P12)。学科规训主要包括知识边界、地位、合法性等划分依据以及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的方法等。从一般意义上讲,学科规训促生了知识传递的教学模式和知识创新的研究范式,也推动了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术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因而学科规训既是教育制度,也是研究制度[8](P200)。

(二)二战后的知识交叉期

早在20世纪20年代,“学科交叉”及其相关概念便出现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兴起,随着先进传媒手段的普及,知识信息的容量快速增长,知识爆炸直接瓦解了传统的分类概念与原则。高度分化的知识边界开始重新聚合,形成了一系列分支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二战期间,麻省理工学院在研究机构中就学科交叉进行了有益探索,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雷达研究实验室[10],二战后建立了以电子、辐射研究组织等为代表的多个跨学科研究机构[11]。目前,该校各种形式的跨系科研与教学机构成为学院学术发展的主要基地[12]。这一时期,高校在细化建科设系的同时开始尝试相互合作与联合研究,学者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一个重大问题从来不是某单一因素与知识体系可以彻底解释、解决的,而是需要多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学科范式、学科规训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障碍。1968年,法国颁布《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法》),提出“自治、参与和多科性”[13](P471)三大高等教育改革原则,主张在一个学区内设置若干所多科性大学,即综合性文理科大学。这些大学均由“教学与科研单位”集合而成,通过文理科结合培养科技人才和教学人员,既适应了新的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促进了法国大学的学科发展[13](P472)。1974年,日本筑波大学通过建立“学群制”,将学校教学组织分成六个学群,下分若干学类[14]。20世纪90年代,在高等教育快速扩张的背景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院校合并,组建成若干所超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希望利用综合优势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加速知识创新。

(三)世纪交替之际的知识应用期

世纪交替之际,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界不再过度强化知识边界和专业边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同学科知识间的交叉和学科专业间的融合。20世纪末期,日本公共哲学代表山脇直司在法国年鉴派学者布罗代尔提出人才培养分途、科学研究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学科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社会发展相关联。山脇直司针对专业主义的区隔所引发的种种弊端提出,要超越欧美中心主义的局限,摒弃传统的单一学科视角,打破学科的自我封闭,“通过淡化学科边界、开展跨学科研究等手段,克服学科固化问题,激发学科专业重新获得活力”[15](P154)。

现实需求是理论发展的第一原动力。当下人类社会发展有着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固有的知识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亟需更加贴合社会实践、更能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及解释框架指导实践。在此背景下,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2005年推出“卓越大学计划”,2017年将“卓越大学计划”升级为“卓越大学战略”,通过“卓越集群”增强大学内部、大学间及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横向连接以激活大学的创新能力[16];2022年,澳大利亚总理宣布“大学科研商业化行动计划”,通过经济加速器、扩大主序列风险投资以及高等教育研究商业化知识产权框架等五个路径,以任务驱动式、阶段门控式等形式,加强高校与企业、社会间的协作,全面提升澳大利亚及大学的创新活力及核心竞争力。

二、理论廓清:学科研究之基

在现代大学发展史上,学科作为知识生产的载体、“组织”及“规训”等多重形态,经历了从原初混沌到具体分化再到交叉、渗透、融合应用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在进一步界定探讨学科概念时,首先应该做好理论廓清工作。在大英词典中,学科主要指“一门学问或知识的分支”或是“知识的领域,尤指在大学里的教学科目或学习科目”[17]。库恩的范式理论则提出,范式“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18]。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将“范式”置于某一学科之内,认为不同学科之间具有不同的范式,一个学科范式反映了一个学科文化,学科文化制约着学科范式,并获得“学科”的殊荣及由此而带来的权力。

(一)源流——作为知识的学科

一部人类文明史实为一部人类探索史,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关于世界、社会及人自身的认知结果经时间反复打磨,沉淀为客观“知识”或主观经验,并以习俗传统、图形、文字、现代音频等形式留存及传承。在历史上,基于知识发展的内在需求及传播实践中的便捷性,人类先知先圣逐渐发现分类存储、传播、继承效果最好,于是,具有知识分类属性的“学科”及专业便应运而生。亚达夫(MS.Yadav)认为,作为知识结构的基本单元,学科是“由知识基础衍生而来的……可识别的专业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知识分支”[19];杰米·贝尔(JM.Beyer)认为,学科是保证教师完成教学、科研、管理任务,产出科研和教育成果的“学科领域”[20];英国学者赫斯特认为,学科是指规范化与专门化的知识体系[21];华勒斯坦指出,“称一门知识为一门学科,即有严格和具认受性的蕴义”[9](P14),学科要拥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理论体系、公认的专门术语和方法论、有代表性的人物和经典著作,是科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依据记忆、想象和判断三大人类理性能力,将知识分类对应为历史学和语言学、文学和艺术、自然科学和哲学知识[22];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以抽象的思辨原则为基础提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种知识分类[23]。总之,学科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进程中最为厚重的积淀,其具体的分科分类代表了人类在不同时期认识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成果及其所达到的程度。

(二)载体——作为组织的学科

学科不仅被视为知识体系的存在,同时也被认为是专业化组织的存在。作为组织建制的学科经历了从非正式组织到正式组织的演变过程,亦即从行会到学院或学系的演进过程,由初始的知识认同、学术认同,继而形成具有较强组织归属感的群体认同和集体认同。大约在13世纪左右,大学学徒制在行会影响下逐渐制度化,出现“行会模式”,相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人组成专业化的学术组织——大学及学院,形成独特的大学学科建制或组织建制。16世纪末,苏格兰的安德鲁·麦尔维利创立了讲座制这种新的教学制度,“用少数教授负责单门学科的做法取代传统的每个人都负责全部学科的全科导师制”[24](P37),包括数学、医学、天文以及道德哲学(社会科学)、法律等学科在内的单独讲座的设立,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产生了重大影响。17世纪前,德国也建立了大学讲座制,“几门学科已设讲座,由讲座专门讲授。讲座具有职务薪金,并有无偿地讲授他负责的专门学科的义务”[25]。

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认为学科是“一种联结学者之间……的专门化组织方式”,而院系划分主要是“根据学科进行划分和组合”[26](P33),可见学科通过其组织化的功能,将具有相同学科知识背景的研究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同质性的学术共同体。伯顿·克拉克还指出,组织意义上的学科拥有三种重要功能:一是体现知识生产的社会分工,即根据所属领域的特性差异,大学里的“知识工厂”被划分成不同的“生产车间”,“这种一门门的知识被称作‘学科’,而组织正是围绕这些学科确立起来的”[24](P107)。二是专业认同感增强,学科成为“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26](P34)。三是为从事学术活动者提供组织保障,为大学的知识生产过程提供支撑。

总之,从组织的视角审视学科,我们可以加深对学科的理解,获得一些对学科的新认识。华勒斯坦在《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中曾提出学科确立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为内在制度存在的学科制度;二是作为外在制度显现的学科建制,主要指与这一研究领域相关的制度化机构[7](P31-32)。华勒斯坦在把学科理解为组织形态的前提下,将形成组织建制视为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其观点为我们深入认识学科提供了理论支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