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合数字鸿沟 推动教育发展
作者: 王眉钧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了一系列以“数字媒介技术与人类生存状况的关系”为主题的探讨和思考。毫无疑问,数字技术已经潜移默化地介入和重塑人类生存实践,数字化转型不仅带动人们认识论的范式转变,而且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发展,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中国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校园网络接入率达到100%,大规模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数字技术让教育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数字化转型引发教育变革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不同教育主体的实践方式,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转型的引领力量。从不同地区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来看,首要的问题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数字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向公平包容、更有质量、适合人人、绿色发展及开放合作的方向发展。
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均衡发展,弥合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在数字教育时代,教育变革、教育公平又面临着新的不确定性。当前,对数字鸿沟与教育变革的关注大多聚焦于城乡基础教育的设备供给差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异和家庭教育引发的学生成长差异等基本问题。一些学者认为,教育数字化会加大数字鸿沟,不仅影响乡村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同时会加大教育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需要完善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促进地方政府优先出台数字教育发展的政策、优先配置教育资源、优先保障教育经费、优先加强教师数字教育素养,加快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动数字教育在各学段均衡协调发展,建成公平共享、开放创新、特色鲜明的西部数字教育高地。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弥合数字鸿沟。学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主体,他们既受到数字媒介技术的影响,也反向推动当代教育场域中各种关系结构的重塑和更迭。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但在数字时代面临着多重挑战,数字技术赋权赋能意味着知识资源的分解和重组。当代学生的身份不再局限于知识接受者,而是转向知识创造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同时,师生关系的灵活转变,引发新的师生互动关系模式。无论处于哪个区域,师生均期待数字技术设备更加完备、数字技术更加完善,期待知识获取和价值反馈更加多元,从而获得丰富的生存体验和个人成长成才的教育资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立场应从传统数字语境中的“差距”转变为“差异”,进而将“差异”转变为“求同存异”,这要求公平地让学生掌握数字技能、提升媒介素养,并将自己的数字实践主动融入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主动地担当国家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职责。
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弥合数字鸿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教师作为基本公共数字教育服务体系中的关键力量,需要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素养,保障数字教育稳步发展。因此,要将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的目标与系统推进“十四五”各学段教育工程相结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两头延伸,以数字信息化为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着力消除城乡、校际办学差异,通过建立名优教师、校长培育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型的教师和校长,一批专家型的首席信息化引领导师,使其成为引领教师全面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力量,以保障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数字教育服务覆盖全民。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