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一文的跨学科教学探索
作者: 曹然霞【摘要】世界上的问题和事物,不论是单一的或是复杂的,都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要全面准确地去认识它、理解它、解决它,就需要多个学科门类的知识,因而,跨学科的“教”与“学”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六国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内容涵盖历史、政治等多方面,适合跨学科教学。文章立足于课前跨学科集体备课内容,以跨学科课堂实践为核心,课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以期提高跨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六国论》;集体备课;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2—0074—04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往往是由多学科共同完成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尤其针对割裂的学科知识和单向的思维,要重视多学科整合的学习,发展综合思维。”《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1]同时,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中也多次提到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学习。因而,跨学科教学与学习就成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代表作品,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作者针对秦国一统天下、六国灭亡这一历史史实,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弊在赂亲”。文章紧紧围绕这一观点充分说理,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为此,笔者以此篇文章为载体,进行了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多学科协同集体备课
跨学科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超越学科本位的,需要多学科教师的集体协同参与,以实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统一。基于对跨学科教学的重视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学校成立了跨学科教学研究组。针对《六国论》一文的跨学科教学活动,研究组组织语文、历史、政治这三科的教师参与了集体备课。由语文学科组负责人就跨学科“教”与“学”的目的、课堂结构、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教与学方式、课业评价等提出了设想和要求,然后集思广益、集体研究,通过各学科间的智慧碰撞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有效路径。学校历来重视以学生为本,为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集体备课还邀请了三名学生代表参加,由他们谈谈阅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及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以便跨学科备课更切合学情,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语文学科组教师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着意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思辨性议论文的写法,同时学习如何更好地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增强议论文写作能力,并进行议论文写作练习。历史学科组教师提出要多角度思考六国灭亡的原因,可以将秦国与六国进行全方位的对比。政治学科组教师从哲学角度设置了一个大议题,即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三科集体备课首先从各自学科角度对文本进行立体解构,通过立体解构,从而使研究组老师对这篇文章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但是实现跨学科教学不是将各种水果装到一个盘子里,而是要将水果榨成果汁,让学生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跨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是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设计合适的载体,有恰当的考察内容。所以,研究组重点讨论了跨学科学习的评价目标,以语文教师为主导,融合多学科内容,让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学习学到的内容,完成一份关于六国灭亡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如下图)。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由学生分组准备相应素材。所以,根据集体备课的内容和指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笔者提前将班级内所有学生分成三个合作学习小组,即历史学家组、政治学家组和文学家组,并指导三个小组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历史学家组主要从六国灭亡的历史背景、灭亡的先后顺序、六国的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学家组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角度解读;文学家组从议论文写作范式入手研读。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任务,负责本组任务内容的梳理整合。当然,作为一篇古文,《六国论》文言文基本内容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课堂通过学案导学法解决这部分内容。
二、跨学科学习的课堂实践
1.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兴趣。在创设情境方面,笔者以六国灭亡的原因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多维思考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深层探索兴趣。课堂上,首先播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关于六国灭亡的一段视频讲解;然后播放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兴林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春秋战国记》中的片段;最后是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百家讲坛之读<史记>》中解读秦始皇的片段。看完视频之后,笔者向学生提问,这三段视频有什么共同点,对于六国灭亡他们都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笔者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教授都是文学院研究古典文学的著名专家,“六国破灭之故事”更多的是历史学的内容,为什么这一历史史实都是由文学家来讲解的呢?对于六国灭亡这一段重要的历史,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是怎么看的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跨学科探究的热情立即被点燃。
2.前置作业成果展示,启发学生建立多元思维。在学习成果展示上,首先由组长代表本组将学习成果向大家汇报,组内成员补充说明。在成果汇报中,历史学家组为大家播放了他们筛选的较好的视频,这些视频包含影视剧作品片段、教授讲解等;政治学家组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考察内容;文学家考察组学以致用,以演讲的形式说明如何更好地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前两组侧重于文本内容的分析,后一组重在结构形式的解读。随后,为实现知识的碰撞交锋,促进文化的跨越融合,开拓学生的思考空间,笔者要求学生对其他任务组提交的内容进行点评,可以批驳,也可以补充诠释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倒逼学生结合自己所选任务组内容来分析其他组的观点,在思考对比中实现学科间的交锋,以达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们在运用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批驳或者评论时稍显稚嫩,但是他们思考的空间是得以拓展的,思维的触角是得以延伸的,可以说是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
3.学科融合,进行跨学科的议论文写作。“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能重心不在于‘语文能力’本身,而在于对‘语文’之外的‘世界’的了解和认知,‘跨学科学习’正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钥匙和有效途径。”[2]将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原理和思维模型加以混合吸收,形成属于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节课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扩充和延伸,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融合和深化,是进行跨学科内容的思考和提升,最终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前期集体备课中商讨通过跨学科写作的方式,检验跨学科学习的效果,可以说课堂前面的内容是铺垫,后面的写作才是重点。所以,在完成分学科知识的积累和碰撞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以“我论‘六国’”为主题,进行议论文的跨学科式写作。因为前期学生已经收集了很多的写作素材,各学科间进行了知识的碰撞和交锋,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写作方法有所掌握,所以学生在写这篇文章时再也不是“挤牙膏”式写作,呈现在作文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思路也开阔很多,有些学生的写作还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地缘政治等内容,《史记》《阿房宫赋》《烛之武退秦师》等篇目内容实现互相诠释和印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学生作文中一直欠缺的思辨性也有所体现。可以说,学生跨学科议论文写作的效果是这节跨学科“教”与“学”成败的直接体现,在设计跨学科内容时,学生的表达虽然还有些生硬和稚嫩,但是学生写作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也不在拘泥某一学科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对权威的盲从。
三、跨学科构建的收获和反思
对《六国论》一文,笔者主要是从跨学科学习的角度出发,力图实现历史、政治等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辨性写作水平,最终实现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上完本次课,学生们都有意犹未尽之感。有的学生说,通过跨学科学习,我们对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有的说,以前写文章没材料没内容,逻辑能力差,通过跨学科学习,突然感受到知识是互通的,是可以互相借鉴和表达的,学过的知识“活”了起来,“立”了起来;还有的说,同学之间进行知识的碰撞交锋,针尖对麦芒地去辨析问题是一个很过瘾的过程……
此次跨学科教学的尝试不仅让学生眼界大开,也让笔者受益良多。首先,此次课程增加了笔者对跨学科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各学科往往是“各自为政”,老师们很少进行学科间的沟通。但是,在学生实际学习中,又常常离不开跨学科知识的互通和诠释。语文教师时常会碰到学生拿着其他科目的书或者试卷来请教文字理解上的问题,这些内容要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按照相关学科的思维模式作答,同样,高中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中也是涉及了逻辑学、历史学等诸多内容,语文中呈现出很多跨学科内容,需要借助其他学科来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跨学科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跨越文化、跨越时空的,又是回归生活的、面向丰富世界的、走向情感深处的深度语文学习。”[3]要寻找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跨学科教学是一条新的路径。在本次课上,学生能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较好地完成关于六国灭亡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证明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使用不同学科知识、不同学科思维去解读问题、分析问题、拓展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新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
其次,跨学科教学必须发挥团队力量,充分备课。此次课是在学校支持创新教学模式下的尝试,跨学科教学需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需要协调各科教师集体备课,同时,在上课过程中,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等直接关系到跨学科教学效果,师生间的、老师间的、学科组群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如果没有经过集体备课和精心设计,跨学科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在本次课堂上,学生先进行了课堂展示,将搜集到的各学科知识作了汇报,如果跨学科教学只达到这一步,是不能真正实现跨学科教学目的的。在要求学生结合本学科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进行评价时,学生才有意识地将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在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跨学科写作时,学生才意识到要综合运用跨学科学习内容。事实证明,此次集体备课对于课堂共同目标和跨学科评价目标的设置是准确而合适的。所以,作为跨学科教学的课堂,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科团队的力量,充分备课,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可以说,跨学科学习不是学习“量”的积累,它最终应指向“质”的提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高中语文授课内容都适合进行跨学科的“教”与“学”,跨学科教学目前在高中阶段并不能作为一种常态课来上,但是从更好地培养社会、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的角度,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每个学期有针对性地进行几次跨学科的“教”与“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路有千万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选择合适的内容,发挥团队的力量,充分备课,开展有效的教学,高中语文跨学科“教”与“学”才会让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4.
[2]张广录.论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功能价值和教学设计逻辑[J].中学语文教学,2022(02):10.
[3]潘卫星.跨学科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0(11):17.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