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高职职业礼仪课程实训环节的优化
作者: 蔡月恒
【摘要】讲究职业礼仪,有助于个人求职成功。高职院校的职业礼仪课程对塑造学生良好职业形象,提升职业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职业礼仪课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训环节尤为重要。但由于实训环节占比小、专业针对性弱、师资不足、场地受限、内容滞后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为解决以上问题,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立实训基地。教师可基于OBE教学理念,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实训环节,并以“授人以筌”为核心,运用混合教学模式开展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导向;职业礼仪;实训环节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2—0068—06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1076万,初次突破了1000万大关。在毕业生人数规模增加、经济增长放缓、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就业竞争越发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提升毕业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率,帮助他们尽快融入职场,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职业礼仪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礼仪课程具有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但以往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1],实训环节薄弱,存在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基于文献探索与教学实践经验,本文以职业礼仪课程中的实训环节为研究对象,分析实训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一、职业礼仪课程对高职学生就业影响分析
1.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礼仪课程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心理学家艾伯特·麦拉宾经过10年研究得出“73855定律”,其指出在人际交往中55%的信息是通过服饰、仪容、手势、动作、表情传达的,38%的信息是通过讲话时的语音语调来传达的,只有7%的信息是通过语言内容来传达的,由此说明外在形象和行为的重要性。毕业生在招聘面试时恰到好处的发型、妆容、服饰,以及优雅挺拔的身姿,能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一个人的形象魅力也是其就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职业礼仪课程中职业形象塑造单元,包括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等四个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后,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场合合理搭配服饰,掌握规范且优美的坐立行走蹲姿的要领,改善不良体态,能在应聘面试环节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规范的言行举止。
2.提升职场人际交往能力。学生进入职场后,需要经常和同事、领导、客户接触。一些毕业生由于不了解职场交际的礼仪规则,闹出了不少笑话,甚至失去了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子曰:“礼者,敬人也。”礼的本质是“尊敬”。但是对人的尊敬不仅要放在心里,还要学会表达。中国人民大学的金正昆教授说:“礼仪是人际交往的艺术,是有效的沟通技巧。”因此,学习礼仪规则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敬意。职业礼仪课程中,日常交际礼仪单元包括问候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电话礼仪,拜会待客礼仪单元中包括拜访礼仪、接待礼仪、馈赠礼仪,并详细讲解了日常生活和职场人际交往中遇到的不同场景的礼仪规则。学生在了解礼仪规则后,经过实训环节的练习、运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职业礼仪课程中设置实训环节的重要性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礼仪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因此应改变传统以理论为主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训环节的占比[2]。运用“理论+实践”模式,即教师先教授理论知识,再通过具体场景模拟演练、体态塑造等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礼仪实践经验。可见,设置实训环节,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顺畅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三、职业礼仪课程实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环节专业针对性较弱。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职业礼仪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除空乘和旅游管理的所有专业。由于部分礼仪教师对学生的专业不了解,无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出现了实训环节的情景设置和职业形象塑造与对应专业不相符的情况,因此学生难以将所学礼仪知识运用到对口专业的职场中。
2.学生参与度低。在职业礼仪课程的实训环节,教师布置了实训任务后有一些学生提不起兴趣,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如何在实训环节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是值得每位教师研究的问题。
3.实训场地限制。职业礼仪课程的实训环节有仪态训练、师生互动以及许多场景模拟演练。鉴于实训环节的灵活性,职业礼仪课堂需要活动的座椅和较为宽阔的场地。但是许多学校没有或者少有合适的实训场地,职业礼仪课程被安排在固定桌椅的阶梯教室,小组情景礼仪排练时学生活动空间受限,教师也无法清楚地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实训动态,导致实训环节的效果减弱,难以达到训练目的。
4.课堂人数设置不合理。许多高职院校将职业礼仪课设置为公共必修课,但礼仪教师人数有限,为了确保学生有课可上,学校会安排合班教学,导致课堂人数过多,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训环节中,教师要在学生演练的过程中及时指出问题,学生马上调整,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课堂人数众多,教师则无法观察到每位学生的操作细节。另外,人数多也意味着分组数量也多,在情景模拟环节,按照小组表演、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流程,在组数多的情况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课程进度会严重拖延。
5.礼仪教师不专业。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由于专业礼仪教师人数不够,则安排其他专业的教师或者辅导员教授职业礼仪课程。兼课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礼仪培训,也毫无礼仪教学经验,他们大多数通过自学网络课程或其他礼仪教师的教案,依葫芦画瓢授课。由于这部分教师自身的礼仪实际操作并不扎实,无法将礼仪规范动作准确地演示给学生,也不能快速到位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且他们的职业礼仪课程多以理论为主,削弱了实训环节的占比,导致实训环节设置不合理,使得课程效果大大削弱。
6.实训环节内容滞后。社会在飞速发展,现代礼仪规范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优化。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礼仪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例如,职业礼仪课程中西装着装礼仪部分,早前强调衬衫袖子要长于西服袖子1.5厘米。但近年来这样的规范逐渐弱化,我们也常看到在一些国际外交场合,有领导人的西服袖子完全盖过了衬衫袖子,这种穿法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另外,在握手礼仪部分,许多教材中提到女性和男性握手时,依据固有观念,女性为了表示矜持,仅采用捏手指式握手。但捏指式握手并不是握手礼,而是来自英国宫廷的吻手礼。而且如今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升,职业女性增多,在公务场合,如果男女采用捏手指式握手,会令人感觉不真诚,因此最好采用虎口相对、掌心相握的对等式握手。
四、职业礼仪课程实训环节的优化策略

1.运用OBE教育理念针对不同专业设计实训环节。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教育理念,适用于职业教育的目标价值追求。教育者需要根据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学生在毕业时所要达到的水平有清晰的构想,然后根据目标来设计课程。职业礼仪作为面向全校多个专业的公共课,礼仪教师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实训环节。大部分学校的排课时间在每学期末或寒暑假,教师会提前了解下学期教授班级的专业。教师可通过网络等渠道提前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实训环节进行调整。
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国际英语商务需要的人才,学生要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了解国际商务领域的业务基本流程,掌握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商务英语毕业生可以在外资企业、涉外机构、边防、海关、教育、新闻、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基于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了解,教师可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特性调整教学设计。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商务性和涉外性质,教师在课程编排时可以着重讲授涉外礼仪和商务礼仪,在餐饮礼仪部分可强调西餐礼仪。实训环节可加入商务谈判和与外籍客户交流合作的模拟场景。
以下是为商务英语专业设计的职业礼仪实训环节范例,见表1—表4。
2.以“授人以筌”为核心,了解学生需求,实施体验式教学。针对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往职业礼仪课堂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一方面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知识不感兴趣,另一方面课堂互动少、体验感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卡尔·罗杰斯的“授人以筌”的教育理念,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提供学习方法、资源,引导学生成为善于学习的人。因此,职业礼仪课堂可开展“教学训做评”五位一体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从了解理论知识到运用实践知识,再到将知识内化成为素质。



一是教师可以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例如,在第一节职业礼仪课上,教师给学生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你想通过本课程学到哪些礼仪知识?”教师提前准备便利贴和彩笔,让学生把自己想学的内容写下来或者画下来,然后和全班学生分享,最后让学生把这张便签贴在课本的最后一页,等到课程结束后查看自己是否达成学习心愿。设计这个环节,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课程设计;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学习需求的同时强化学习目标感,产生学习自驱力,从而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是运用混合教学模式开展实训环节。即采用互联网平台(线上)+传统教学(线下)的模式教学[3]。教师课前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发布个性化资源,例如案例、视频、调查问卷等,学生提前对课程有所了解,教师可通过平台反馈信息掌握学情,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课中教师运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知识点,在实训环节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头脑风暴、小组研讨、情景模拟等,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课后通过线上平台发布课后作业和练习资源进行知识的巩固或延伸。例如,仪态礼仪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面对面指导后,可将演练视频资源发布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在课后观看视频,继续练习坐姿、站姿、走姿、蹲姿,并将训练成果拍成图片或视频上传,教师通过平台给学生依次打分和提出改进意见。在职业情景模拟部分,教师可布置相应场景,学生自行选择角色。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拍摄短片,完成后发布在教学平台上,之后教师在课堂上播放成片,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点评。这样,既合理利用了实训环节的时间,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
3.建设职业礼仪实训室。由于职业礼仪课程实训环节的灵活性,不宜在固定桌椅的阶梯教室上课。为保证教学成效,学校应建设相应数量的“职业礼仪实训室”。实训室的配置也尤为重要,室内应配置活动桌椅。为方便职业形象塑造部分的实训,建议在实训室内加入全身镜和化妆台。由于职业礼仪课程所用教具数量较多,例如,餐桌礼仪需要准备餐具,仪表礼仪需要准备领带等,因此还需要足够的储物空间。
4.建设礼仪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及时更新实训内容。学校安排职业礼仪合班教学以及安排其他专业教师兼礼仪课的主要原因是,礼仪教师人数不足,为确保师资,学校可向社会公开招聘礼仪教师,或者外聘优秀的礼仪专家作为专业指导。如果学校安排其他专业教师进行职业礼仪课程的授课,应在课程开始前安排教师去专业机构参加系统的礼仪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于专业礼仪教师,也应鼓励其外出继续学习,更新教学内容。职业礼仪教研室也可阶段性开展课程研讨,改进教学方案。
现代礼仪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更新变化的,礼仪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对礼仪规范的变化有敏锐的嗅觉,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学校开设礼仪课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作为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所学行业的礼仪规范,注意区分,将最新的实用性的礼仪规范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软实力。
总之,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礼仪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设计上需要体现出实践性,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提升职业素养。因此,职业礼仪课程的实训环节尤为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实训环节设置不合理、专业针对性弱以及场地和人数不合理、学生参与积极性弱等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礼仪教师队伍建设,并积极建设职业礼仪实训基地。教师可运用OBE教育理念,针对不同专业改进实训环节[4],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运用混合教学模式开展体验式教学,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职业礼仪课程的实训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曹瑛.高职“职场礼仪”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云班课的应用[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1(01):84-90.
[2]吴晓蓓.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礼仪》课程改革及实训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01):111-112.
[3]宋玉琳.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礼仪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6(05):50-52.
[4]罗芳.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礼仪教育创新策略[J].职业技术,2016(08):21-23.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