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机械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 渠静【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育与选拔有了更高的需求,促使学校应注重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与独立学习技能的训练。针对中职学生来说,知识大多来源于书本,因此,中职学校机械教学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状态、灵活的学习思路。文章就中职学校机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及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2—0064—04
由于人类社会早已步入了知识经济时期,并没有任何一项技能能够一直维持现状,因此,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追求更新、变化,而在剧烈波动的科技变化形势下,每一个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随时针对自身的特点、实际需要制订学习方案,从而迅速调整知识结构,逐步学会新技能、新技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在中职机械专业课程上,教师应积极训练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思考能力,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逐渐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1]。
一、中职学校机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1.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只注重学习成绩,而是要求具有更高素质且有一技之长的综合型人才。特别是在如今中职学校所开展的机械教学中,已经从传统教学中的以成绩为主逐渐转变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机械教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强化如今社会对于人才发展的要求,制订符合学生特点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制订适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主性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中需要培养的个人能力之一,也是最关键的一项个人能力。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学习道路上制订科学的学习目标,并能够合理地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对于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具备学习的自我驱动力,激发对知识的探索欲,进而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应该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即便是在课后,也要鼓励学生积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或者是查阅资料,针对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课前预习、复习、巩固和课后延伸,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中职学校机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不恰当,教学效率较低。目前,中职机械教学的现状仍是以教师的讲解灌输为主,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普遍较低,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些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中的知识,没有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只在教科书目中选择教学内容,认为这样才是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没有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不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感受,也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拓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使中职机械课堂教学效果形成两极分化,造成了长期以来机械专业的学生总感觉专业课程较难,学不懂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加之中职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初中阶段普遍没有接触过与现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过程中很多的专业术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只是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外,同时也需要具备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没有拓展,课堂缺乏生机。教师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没有把教材内容与所学的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共同探究、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答疑解惑,并在课堂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捕捉契机解决进而达到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在当下机械教学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自主学习一般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制订学习的目标,通过自主查阅、小组研讨、实验实践、跨学科相互交流等多样的方式加强对机械知识的探究及拓展,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吸收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三、中职学校机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借助信息化技术对学生开展实验操作。信息化技术的背景下,中职教师可以将丰富的技术内容应用到日常的授课中。在机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丰富的实践教学以此来保障学生对机械知识有着更加清晰的理解。然而,由于传统课堂模式中的场地与技术有限,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情境。在信息化技术的背景下,此项教学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模拟的教学软件中完成各式各样的机械实验。
比如,在学习中职机械课程“力矩与平面力偶系”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教学模拟实现实验教学的操作过程,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实验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对于机械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如,在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加入了三维建模的课程,通过Inventor、3Doneplus等建模软件的学习,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建模软件转化为具体的实体,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建模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建模后的数字模型还可以再利用3D打印的技术将其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科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学习效果翻倍。通过问卷和走访调查,学生普遍反映与之前的纯理论教学相比较,改良后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喜爱,学习体验感更好,学习效率也更高。
信息化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软件丰富多样,为学生的机械实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主体作用,显著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在传统模式下的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很多机械类教师主抓学生实训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知识与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自身素质较低,在实际就业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中职机械类教师要对所教授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重新评定和细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机械专业知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发展。
首先,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之前,中职学校教师要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组织企业机械类人才与中职教师开展研讨会,共同分享、交流专业人才需求以及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方案,共同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表现出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如,在设定“机械识图”这部分教学目标时,中职机械类教师要根据企业当前对机械识图专业能力的标准以及素质要求来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如能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进行手绘图纸,具备读图识图的能力,能识别图纸上各项标注的含义,能够正确标注尺寸、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能够阅读了解零件图、配置图,熟练掌握CAD制图软件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实训和以后的工作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做事原则,积极运用科学的思考方法,始终秉持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3.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机械类教师要注重机械类专业课程的针对性,不断调整传统机械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企业人才素质培养计划、岗位技能标准等融入日常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实行中职学校订单式培养模式,推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不断发展。首先,中职学校教师要与企业机械类专业技术人才相互沟通,了解当前企业在机械制造类相关的运营模式、机械制造员工所要具备的关键性能力。其次,中职学校教师还可以到当地机械类企业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当前企业中的工作内容、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不同方面,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
另外,企业机械类专业人才可以到学校机械班为学生进行授课,传输企业当前先进的机械技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作内容,开阔学生眼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学习“绘制手柄平面图”时,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可以呈现日常实训中所运用的手柄,并让学生尝试找出手柄图中的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分析线段和圆弧,设计合理的绘图顺序,逐步加强学生对绘图知识点的掌握。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出示当前企业中专业的手柄,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尝试绘制。同时,企业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到学校,针对企业当前所有的手柄进行针对性培训,具体包括如何使用手柄、当前手柄在生产制造中的作用以及绘制企业图纸时应注意的关键点等不同方面,逐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作图质量。
4.开展灵活、创新的实训活动。在机械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训课堂是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操作水平的主阵地,通过实训掌握本专业的相关操作技能,所以机械类教师可以与相关企业联系,设计开展实训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模式下机械类教学的发展。首先,机械类教师可以与当地企业共同创建双师式实训基地,这样学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接受双方面的实训培训,企业的机械技术人才也可以到学校实训基地进行授课,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训效果,让实训更具有针对性。另外,中职学校机械类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入到企业实际岗位进行实际操作,教师从中指导,这样有利于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为今后走向岗位奠定基础。
5.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机械化专业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理论和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但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其中都有非常抽象难懂的部分,所以注重语言教学的课堂效果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设置的目标。其实利用信息技术则完全可以改善这一情况,用语言描述不清的知识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使其变得简单化,可以通过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甚至在必要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参观实物,或者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实物等,使学生在参观、制作过程中就可以获取知识。
6.适当扩充专业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中职学校在对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进行调整融合、充实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入操作、参观、实训等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状况,创新教学模式。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树立积极的教学理念,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通过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积极、快乐的学习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以自主学习为导向,打破原有的基础教学框架,凸显课程内容设置的广泛性原则,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凸显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力量,制订统一的、细化的学习目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围绕目标设计评价标准,体现教学标准、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要求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更要关注教学背后的设计理念,布置合理有效的学习任务,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结合相关企业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以此确保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构建[3]。
总之,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了解现如今工业发展对机械专业人才的要求,并根据时代的特点,在教学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此将枯燥、抽象的机械专业课教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更加轻松、高效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瑾琦.中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职业,2022(12):104-105.
[2]何辉.中职学生在机械专业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2(12):125.
[3]李淑敏.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J].科技展望,2022(34):215.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