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 袁萍

【摘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关乎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而利用故事教学,培养幼儿对故事的兴趣、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幼儿智力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在学前教育中实施故事教学,不仅要丰富故事教学内容、创新故事教学方法,还要拓展故事教学途径、融合故事教学成果,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故事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2—0060—05

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常常是由创造性想象引起的,但他们的心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受兴趣的影响较大。而幼儿故事是幼儿接触最早、最多的文学样式之一,是一种以叙述事件为主、有情节的、短小的、深受幼儿喜爱的幼儿园语言领域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实践证明,对幼儿开展故事教学,能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造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时机,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语言倾听能力、表达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还能教育幼儿明辨善恶是非,感受真、善、美,更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理解力、感知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利用故事教学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可能性分析

一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童话故事是开发幼儿形象思维的最佳方法。听童话故事,幼儿会不自觉地想象故事中的场景,对促进形象思维能力有极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构思、逻辑、表达等能力的发展。同时,基于故事生动的语言、具体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幼儿,让他们沉浸其中,并进行各种形式的尝试,更是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见,故事教学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利用故事教学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丰富故事教学内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

故事作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信息刺激源,必须具有丰富性和新颖性,才能对幼儿产生吸引力,才能让故事根植于幼儿的心中,才能不断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1]。而好的故事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引发幼儿好奇、思考、想象的欲望,诱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因此,幼儿教师应当精心选择,同时将红色经典儿童故事、民间经典儿童故事、节日节气故事、生活教育故事融入教学,以丰富教育内容。

1.选择红色经典儿童故事。红色经典儿童故事中蕴含了先辈们可贵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幼儿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不仅能让幼儿传承红色基因,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还有利于幼儿了解了革命历史,激发爱国爱党的热情。因此,要将红色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比如,可以将《鸡毛信》《小兵张嘎》《小英雄王二小》等深受幼儿喜爱的红色经典故事融入教学。

2.选择民间经典儿童故事。经典的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幼儿阶段这一幼儿启蒙的最好时期,将之融入课程体系,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同时有利于幼儿了解历史文化知识,还能陶冶幼儿情操,培养道德品质,更能诱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不仅启迪了幼儿的心智,还滋养了幼小的心灵,成为传统文化中幼儿宝贵的精神食粮。

3.选择节日节气故事。传统节日浓缩了民族历史和文化精华,是幼儿认识节日、节气,更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点[2]。将节日节气故事融入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界的奥秘,增长关于节日、节气的知识,更有利于幼儿传承我国民族文化中所倡导的真、善、美。比如,《小年的故事》《除夕的故事》《立春的故事》等故事可让幼儿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界的奥秘,增长关于节日、节气的知识。

4.选择生活教育故事。生活教育故事从幼儿习惯养成、自理自立、礼貌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友情亲情、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为幼儿精选健康适宜的故事内容,让幼儿在故事中得到浸染和熏陶,为幼儿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二)创新故事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故事教学法中,教师常常会拘泥于幼儿听故事、提问故事、看图讲述、复述故事这些主要环节,此种做法会极大地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教师在故事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意识,要适时地引导、鼓励幼儿大胆进行故事续编、故事改编、故事创编,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引发幼儿联想,激发幼儿想象,让幼儿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1.在续编故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续编故事是在故事教学中让续编故事中段或续编故事结尾和中段的一种故事教学法,这是一个让幼儿充分思考并表达的过程[3]。在让幼儿理解已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故事续编,续编时激发每个幼儿的热情,鼓励幼儿大胆联想、想象、表达,也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同伴合作交流续编。比如,可以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提出要求,让幼儿按小组续编故事,并将续编的故事内容请小组代表讲述出来。当幼儿的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的情况下,教师要进一步引导、激发,让幼儿进行更多更广的联想,鼓励幼儿续编出更多不同的故事结尾或中段情节。在续编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要能打破幼儿单向的思维模式,把幼儿思维引向发散性思维,让幼儿进行充分的联想或想象,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在改编故事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进入中大班后,认知能力提升了,经验积累丰富了,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速度也加快了。在这一阶段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可有意精选人物较少、情节简单、趣味性强的小故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改编故事。在熟悉原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不同水平的改编,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可以保留原有的故事情节,主要进行角色替换、物品替换等简单的改编;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进行故事情节、故事结尾等方面的改编。在改编故事的过程中,幼儿会进行大量的思维活动,让思维跳出原有的故事,在发散思维中进行想象、联想,有效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

3.在创编故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创编故事也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利用集体教学时间或一日生活中的碎片时间,抓住有利的时间节点,用幼儿熟悉并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幼儿的创编欲望,引导幼儿进行简短的故事创编。创编的事物可以是幼儿自选的,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幼儿可以独自创编,可以相互交流创编,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式的创编。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想象激发,让幼儿体验创编的乐趣和成就感。故事创编完成后,教师要把握故事的健康性、教育性和启发性,让幼儿在享受故事快乐的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拓宽故事教学的途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搭建“故事小屋”平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的故事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不同的讲述人用不同的形式带给幼儿。为了让幼儿每天都能听到有质量的故事,幼儿园可成立故事教学课题组,提出“教师会讲故事”“小朋友会讲故事”“爸爸妈妈会讲故事”的做法,有计划地在不同时间为幼儿推送晚安故事。

(1)设置班级“故事小屋”。班级故事小屋是以班级为单位安排的讲故事活动[4]。主要有本班的教师、小朋友、家长根据本班班情讲主题故事或自选故事,并将故事生成二维码,把好听的故事二维码推送到班级群,形成以“码”为途听故事的好习惯,同时提醒家长和幼儿在收听的基础上进行试讲、互问,或简单表演。

(2)设置园级“故事小屋”。园级故事小屋主要有幼儿园教师按照主题安排轮流讲故事,同时精选每班推荐的幼儿和家长选得好也讲得好的优秀故事进行展播。主要采用推送故事二维码和讲故事视频的方式。在教师讲故事的时候,常常会留给幼儿思考的小问题,也会留给幼儿简单续编故事的空间,还会鼓励幼儿根据原故事创编自己的小故事。这样的过程使幼儿有了思考、想象或联想的时间,长期坚持,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2.依托班级区域游戏,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区域游戏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的重要活动形式,区域游戏本身的特点和性质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条件几乎相似。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利用区域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锻炼与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在美工区加入故事教学内容。可投放幼儿喜爱的故事书籍,同时添置可供幼儿收听故事的故事码书及收听手机,通过看和听的过程后,引导幼儿用绘画、折纸、粘贴、撕纸、剪纸、泥工、吹画、拓印等形式自主创作,表现故事中人物和情节。同时,鼓励幼儿展示和讲述自己的创作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幼儿自主创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得到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时机。

(2)在科学区渗透故事教学内容。科学故事充满了探究性和推理性,在科学区用故事的形式引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能让幼儿展开发散性思维的讨论和探究性的操作活动,在这样自主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会进行大量的猜测和联想,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3)在语言区强化故事教学内容。语言区以班级故事小屋为主设置多种可供幼儿听、看、讲的故事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与小伙伴自由组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与故事对话,学会倾听、记忆、思考与表达,让故事点亮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4)在建构区融入故事教学的内容。在熟悉并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将故事中的场景、人物用建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幼儿动脑动手的好时机,也是打开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5)在表演区丰富故事教学的内容。表演区可以投放一些成品的表演道具,也可以投放一些供幼儿自己创作表演道具的材料,幼儿根据表演需要自己创作道具并进行表演。这个过程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幼儿会在交流与创作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利用集体交流阅读时间,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1)利用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组织集体故事阅读。每个班都有充足的幼儿故事书籍,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集体故事阅读活动。此项活动主要是要实现让幼儿在阅读中交流,在交流中阅读。可以采取小组阅读法,也可以采取故事图书漂流法,总之就是要让幼儿得到充足的阅读和充分的交流,在此过程中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利用一日生活中的碎片时间鼓励幼儿交流阅读。可以抓住幼儿餐后的这一碎片时间,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故事图书与小伙伴一起阅读,在阅读中打开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交流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融合故事教学成果,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

1.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常规教育中,可将故事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用以约束或提醒幼儿的言行,比如用谦让的故事《孔融让梨》提醒幼儿生活中要懂得谦让,用分享的故事《学会分享》提醒幼儿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用自理的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醒幼儿,要做勤快的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要学着自己做等。在此过程中,幼儿对已有的故事经验会进行再次认知、回忆和经验迁移,同时伴有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在无形中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

2.融入幼儿领域课程。幼儿故事教学的内容会涉及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将故事教学的内容融入课程活动中,比如将《森林运动会》《龟兔赛跑》等故事教学内容融入健康领域课程中,可以激发幼儿勇敢自信、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将故事《学会倾听与服从》《拔萝卜》等故事融入社会领域课程中,幼儿会懂得与同伴合作学习或游戏是一件高兴的事情,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幼儿,要学会好好和别人说话;将故事《天文学家张衡》等故事融入科学领域课程,幼儿懂得了遇到事情要多观察、多探究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艺术领域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故事命题画,让幼儿在已有故事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作画,并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把故事讲出来;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相关故事内容的音乐表演,比如森林音乐会,春天的声音,让幼儿在联想和想象中尽情表现。故事与领域课程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打开幼儿发散思维的过程,是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过程,也是将故事教学成果落地生根的过程。

3.融入幼儿游戏活动。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将故事游戏化的尝试,就是让幼儿把故事内容变成游戏场景,让幼儿在故事中游戏,游戏中讲故事的一种活动。比如对于《小兔过生日》《小熊过生日》这样的故事,中大班的小朋友就可以把故事内容变成游戏场景,可以表现原有故事情节,也可以引导幼儿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改编、创编,以游戏的形式表现故事。这种活动形式重在让幼儿自主地进行创造性地游戏,极大地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发展。

总之,学前期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阶段,也是发展的关键阶段,它对幼儿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幼儿园教师要本着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基的责任和使命,始终把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贯穿和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幼儿园课程教育中。而故事教学作为一个切入点,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更好的方法和策略,让故事教学点亮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持续的故事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岚清.拟人化故事融入幼儿天文教育的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05):78-83+106.

[2]杨彦.教育故事: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9(23):34-35.

[3]杨丽娴.民间故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9.

[4]邹娟.教师如何读懂幼儿思维[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09):119-157.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游戏与绘本阅读有效融合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015)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