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的组织方法
作者: 杨海燕【摘要】近年来,野趣活动因有利于锻炼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团队协作意识,将课程多样化落到实处而备受关注。而如何发挥野趣式活动的优势,激发起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就成为幼儿教育面临的难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具体的实践策略,旨在进一步发挥户外活动的价值,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幼儿教育;户外区域活动;问题;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2—0056—04
自然环境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能够给幼儿带来极佳的成长体验。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安吉游戏”的广泛推行,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应运而生,不仅改善了幼儿园枯燥的教育形式,还给幼儿创造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幼儿园对于野趣式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刻,不能为幼儿提供多元的活动选择,将幼儿的思维束缚在条条框框之中,弱化了教育作用,导致野趣活动流于形式或脱离实际。对此,幼儿园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挖掘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的本质,增加幼儿喜欢的户外活动,改变幼儿对活动的看法和态度,为幼儿提供快乐运动的机会。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园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1.乡土资源利用率不高。户外区域活动离不开乡土资源,只有将乡土资源整合进行规划,才能推动幼儿教育保教质量不断提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幼儿园对乡土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无形之中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容易让幼儿产生厌烦情绪,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户外活动中。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带领幼儿到户外开展体能活动就是户外区域活动,或认为带领幼儿参观农村种植园就是户外区域活动,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尤其是推行野趣式户外活动以后,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跟不上教育改革发展的脚步,必须要深入挖掘乡土资源的特色,营造生态式成长环境,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感受“天地之气”[1]。
2.区域活动形式单一化。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的形式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能够满足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幼儿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能力。然而,一些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户外活动形式单调、缺乏生机,对幼儿吸引力不大,不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一些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较为单一,通常只有园内的一些大型游戏玩具设施,缺乏其他个性化的游戏设施。而大型游戏玩具是固定的,且更新频率不高,利用这些设施开展的活动局限性较大,难以满足幼儿的探索和建构需要,时间长了也容易让幼儿失去新鲜感和兴趣,参与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3.与家长的合作不充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有家园共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然而,从当前的教育实际来看,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并不充分。一部分家长缺乏家园合作意识,不了解学前教育理念、形式,缺少参与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意识;一些幼儿园对家长资源利用不足。幼儿家长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其中不乏对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方面的专业人士,而一些幼儿园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一些教师以单向信息传输为主,没有重视家长的有效反馈,造成幼儿园与家长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一些户外区域活动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2]。
二、幼儿园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的实践策略
1.因地制宜,创设富有野趣的活动环境。当前,幼儿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方式”理念,很多幼儿园不断完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添置了崭新规范的大型玩具、安全平坦的塑胶操场、各种质量优良的体育器械等。这些资源虽然能够给幼儿带来无尽的乐趣,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安全系数,但是却让幼儿脱离了大自然,导致幼儿对身边的自然事物感到陌生,限制了幼儿的自然发展。为此,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利用大自然中的原始材料,设计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为幼儿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拓宽幼儿的认知范围,让他们在自然的生态下快乐成长。
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开阔的场地,所以,幼儿园要与时俱进,将有限的空间区域进行高效利用,保障幼儿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提高区域活动的安全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推进高质量完成保育教育目标。首先,要根据户外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和园内物力、财力、人力等情况,善于借助园内的地形优势,对园舍合理规划与布局,将园内的闲置区域改造成野趣园,在其中设置地道、战壕、城堡、石屋等野趣设施,为幼儿创建新鲜有趣的野外环境。比如,我们结合园所实际,规划设置了“丛林探险”“野趣沙地”“感统沟壑”“迷宫种植”等12个户外活动区域,为幼儿参与自由自主、动手动脑、挑战冒险的多元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支撑环境,成了幼儿最喜欢玩耍的地方。其次,开辟以动作练习为主的户外活动区,如野战区、投掷区、钻爬区等,既能够活跃幼儿的身心,也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还可以借助园内的地理环境特点设计种植园、养蚕坊、泥工坊等,让幼儿从小接触农耕文化,通过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最后,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构建富有野趣的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几乎每个幼儿园都有沙地、水泥地、石地、草地等,户外活动环境极为丰富,幼儿园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自主创编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参与游戏,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在每个活动区域配上符合区域特点的图画、文字等,引发幼儿思考,在耳濡目染中启迪幼儿的思维,发挥户外环境的教育作用[3]。
2.遵循规律,开发具有野趣的游戏活动。爱玩是幼儿的天性。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自主构建为主要目的,自主、开放式地参与活动。以野趣为主题的户外活动必须符合幼儿兴趣特点,才能极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户外环境中身心可以得到放松,天性得以充分释放。对此,在设计游戏时,教师要注重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多样化的游戏主题,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游戏内容,消除幼儿对游戏活动的陌生感,增加师幼互动,使幼儿积极、主动、自然地融入其中,在户外活动中展现幼儿积极向上的风貌。
每一个幼儿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对故事有着由衷的热爱。教师可以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特点,结合教育目标,利用园内的野战区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游戏,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人物角色,让幼儿化身为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士兵,为战士们提供食物补给的炊事员、救助伤者的医疗人员等,满足幼儿对军事类角色体验的要求,以此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角色之间的关联性和融合性,创编连贯和合理的故事情节,吸引幼儿入情入境。还可以设置一些留白,让幼儿尽情想象,锻炼幼儿的多元思维,为其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富有野趣的活动环境中蕴含着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值得深入发掘和探索。为此,教师可以为幼儿开发设计种植、生物观察、泥塑、陶罐制作等游戏活动,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体验大自然中的野趣与野味,学习生命知识,激发幼儿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还可以针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与之相关的野趣节庆活动,比如在端午节设计包粽子,冬至设计包饺子,中秋节设计做月饼、野外露营赏月等活动,用充满野趣的户外区域活动加深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优势,设计踏青、野营、徒步等具有挑战性的野趣游戏,让幼儿真正走进自然,体会乡土活动的快乐。
3.善用资源,合理配置活动材料的投放。投放活动材料是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优质的材料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天性。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开发乡土化的区域活动素材,鼓励幼儿创造性地使用素材,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夯实幼儿的思想根基。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活动材料,比如稻草、野菜、泥巴、树叶、木头、瓦块、石头、沙子等,这些自然材料都可以成为在区域活动的材料,既可以满足幼儿随时随地开展活动的需求,又能减少人力、物力、时间的消耗,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玩耍。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幼儿园附近的空地,开设种植、饲养活动区域,并在其中投放种子、饲料、青草、小兔、小鸡、小鸭等活动材料,让幼儿了解动植物的习性,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生命的成长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指导幼儿运用自然资源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自制活动材料,比如在矿泉水瓶中装上沙子和水自制保龄球、用纸箱和竹竿制作轿子、用废旧轮胎搭建战壕等。通过师生的通力合作,制作一些优质的活动材料,不但方便、节省成本,而且便于更新,深受幼儿的喜爱,有效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在活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做好功课,首先,了解幼儿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的活动投放不同种类的材料,保证幼儿得到更好的体验。其次,要根据幼儿的差异,投放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可以有所收获,进而促使幼儿实现个性化发展。切忌凭借自己主观意愿或一味模仿,使户外区域活动游戏材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成为“摆设”。
4.强化指导,促进幼儿个性的自主发展。户外活动必须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意愿,为幼儿创造充满惊喜的户外环境[4]。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为户外活动“出谋划策”,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活动材料,在不同的活动中挑战自我,使幼儿一边玩耍一边学习,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活动的指导,对于幼儿表现出的富有创意的想法,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对于一些通过幼儿合作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要鼓励幼儿向自己的小伙伴寻求帮助,一起攻克难关,完善和发展幼儿的自主、合作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利用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幼儿一物多玩,鼓励幼儿发挥聪明才智,探索活动材料的不同玩法,增加幼儿独特性的体验,让创新的种子在幼儿内心生根、发芽。
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提倡让幼儿回归自然,但并不是对幼儿放任不管。教师在放开幼儿手脚的同时,既要加强对幼儿的观察与指导,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幼儿的具体实际对原有的活动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又要减少对幼儿的干预,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尽情释放天性,收获成功的喜悦,促使幼儿产生更多新的兴趣和需求。此外,还要注重总结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寻找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进一步完善户外活动。
5.家园合作,开展多样的户外亲子活动。家庭与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两大主体。幼儿园要根据教育主题,精心设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让家长与孩子有更加亲密的接触,让家长也能在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中有所收获,使幼儿在活动中充满安全感,感受到极大的快乐。比如,为了让幼儿认识自然界的各种动物和植物,可以设计游园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到种植园和养殖园内参观游玩,让家长为幼儿介绍各种动植物的外形、生活环境、习性等,丰富幼儿的知识积累。还可以借助乡土资源,根据季节的变化开展不同的亲子活动。比如,春天可以组织幼儿与家长开展放风筝比赛、踏青、春游等活动,感受春天的万物生机;夏天可以组织家长与幼儿在园内的戏水区开展戏水活动,感受童年的快乐与美好;秋天可以组织秋游、果实采摘、制作树叶画等亲子活动,让幼儿乐享阳光,拥抱秋天;冬天可以组织幼儿与家长到树林里开展打雪仗、堆雪人等活动,在富有野趣的户外亲子活动中提升幼儿的感性认识。
在亲子活动设计前,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校群、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家长宣传幼儿园开展活动的目的、具体方案等,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帮助,鼓励幼儿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活动氛围,增强幼儿的参与热情。可以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在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开始前,邀请医生、社会救援、警察等职业的家长进入园内,为幼儿普及生命安全知识,教给幼儿和教师一些应急处理办法,为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还可以向家长征求意见,引导家长为区域活动建言献策,给幼儿带来更多新颖、有趣的活动内容,记录幼儿精彩的成长瞬间,促进家园优势互补,形成育人合力。
综上所述,幼儿园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要结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开发新的活动形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达成锻炼目标,培养其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还要善于挖掘乡土资源,营造田园野趣氛围,带领幼儿回归大自然中,锻炼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漱玉.野于环境趣在自主——幼儿园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2(24):85-86.
[2]郭海青.“野趣”中的挑战——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健康成长[J].未来英才,2017(10):17-19.
[3]杜春艳.农村幼儿园野趣园本课程活动的创意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12):78.
[4]阮月.基于乡土资源的幼儿园野趣活动开展策略[J].作家天地,2019(23):41.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