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第一反叛期特征及应对思路
作者: 施雪莲【摘要】幼儿第一反叛期一般在3岁左右出现,其行为表现主要为情绪暴躁、不接受他人的意见、以自我为中心、往往跟家长反着来、不愿意上幼儿园、喜欢独自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不愿意让他人帮助自己等。为更好地协助子女和父母成功度过宝宝第一反叛期,让宝宝身心上获得更良好的发展,本文建议如下四点应对与提升对策: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的思想,赋予幼儿相应的生活自主性,不给予错误行为强化的机会,父母正确的榜样示范和引领。
【关键词】幼儿;第一反叛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行为表现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3)12—0052—0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以同等地位被纳入健康范畴,越来越多青春期“叛逆行为”的出现,使更多家长开始关注并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更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低龄化,幼儿心理叛逆期产生的几率随之增大。众所周知青春期叛逆,却往往忽略了幼儿阶段的第一反叛期,幼儿的第一反叛期引导不当才是导致后续青春期更多叛逆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普及矫正幼儿第一反叛期的应对策略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幼儿反叛期的概念
黄京穗教授指出,反叛时期包括了三个阶段: 3岁以下为第一反叛期,二、三反叛期则分别为十岁与十三岁,被划分为“准大人期”和“青春反叛期”[1]。幼儿第一反叛期是指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解决自我矛盾、树立自我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发展第一关键期,主要集中在3岁左右。这一阶段既对幼儿而言是相互矛盾的,又是心理发展关键期,因此必须加以合理有效的指导,以帮助幼儿更良好地塑造自我意识[2]。幼儿第一反叛期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表现出与期望或社会规则要求相反的行为,即反着来;二是忽视家长的建议,表现出坚持自己的行为,即听不进去。
二、幼儿第一反叛期的行为表现
幼儿期是指幼儿在3-6岁这个阶段,幼儿在这个阶段里始终以自己为中心,但因为幼儿的心灵还不能充分发育成长,还不具有准确评估自己情况的能力,只会站在自我的角度上按照自我的感觉去支配自身的活动,同时他的本我也还没有充分地被自己所约束,这一阶段的幼儿情绪比较暴躁、不认可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喜欢和父母反着来,只重视自己情况而忽略了父母的心情,所以幼儿的言行会更加随意。在这一时期,幼儿第一反叛期的表现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这里笔者通过一些案例来体现:
1.以自我为中心。幼儿常集中于自己的想法,忽略、不顾他人的想法,各讲各的,有鸡同鸭讲的现象。
小班的幼儿心思单纯,思维简单,视、听、注意力都不够好,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不管教师说什么做什么,只要不是他感兴趣的事,那就是与他无关,不愿参与其中。在小班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提问会收到答非所问的结果,教师问的“东”,幼儿回答的是“西”,有些幼儿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回到问题上来,有些幼儿则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见解。三岁的乐乐非常喜欢毛绒玩具,每天一进教室就会跑进日常生活区玩,十多个毛绒玩具,他抱抱这个摸摸那个,乐此不疲,吃饭、上课眼神几乎也一直在某个毛绒玩具上。不管教师怎么暗示提醒,他依然我行我素,万般无奈,教师让他坐在离日常生活区较远的看不见毛绒玩具的位置,但收效甚微,眼里看不到就在心里想。教师问他喜欢上幼儿园吗?乐乐回答他喜欢毛绒玩具;教师问他这是什么颜色?他说毛绒小熊最可爱了;教师教他跳《春天来了》的舞蹈,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口中念念有词:我的毛绒小猫咪在抓老鼠老鼠……乐乐对毛绒玩具的偏爱几乎成了一种偏执。
2.对抗性行为较多。对抗性行为在小班阶段幼儿表现尤为明显,对家长的要求他经常会说:不、不行、我不要、不可以。
3岁左右幼儿出现了一生中最早的独立性,性格有点叛逆,喜欢强调自我,喜欢和家长教师对着干,仿佛这样才能体现他的“厉害”、展现他的存在感。原本的许多习性,比如乖巧听话顺从,比如常常缠着大人,比如做事不够大胆自信,比如喜欢依赖大人,在这一时期画风突变:家长要带他出去转街,他说他要在小区里和小伙伴玩耍;走了好长的路,明明很累了,但还是拒绝大人要抱他的好意;休息时间到了,他偏要看图画书;过马路会甩开大人的手,并嘟嘟囔囔着“我自己能过”;让她穿裤子她非得穿裙子……幼儿初期的独立变成了与大人的对抗与固执。
另一个表现就是满足不了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时用大哭大闹或者提要求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些幼儿会通过哭闹、摔东西、打人等过激行为来反抗;有些幼儿则通过不吃饭、生闷气、不说话等方式默默反抗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如3岁的豆豆最近很是让爸爸妈妈头疼,在家中稍有不顺心或是不能满足他的诉求,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就开始他的“表演”,感觉眼睛装了开关一样,说哭眼泪就“泪如雨下”,不达目的誓不收。而且有时候会用双手使劲拍打自己的脸部,除非能满足他的条件,否则他就会拍打或者将头蒙在地上嚎啕大哭,让爸爸妈妈感觉和3岁之前的那个乖宝宝直接判若两人。
每个幼儿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捧在手心里的宝,宠溺呵护习惯了,就会觉得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大人必须顺从满足他们。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分辨是非对错和自我调控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尚很欠缺。他们在遭遇某些行为或要求被家长拒绝时,用各种自认为可以使家长心疼、心软,继而会答应他们所想所求的“胁迫”方式来对抗家长,却很少能理智地思考这些行为要求合不合理,正不正确。涛涛的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周一到周五只能由爷爷奶奶照顾。“隔代亲”的现象在涛涛家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涛涛想要什么爷爷奶奶给什么,想往东爷爷奶奶绝不往西走。涛涛被爷爷奶奶宠溺出的坏习惯,在每个周末会被爸爸妈妈纠改。冷天吵闹着喝冰镇饮料,尽管已有好多玩具,但见了玩具还要求买。爸爸妈妈给他讲道理未果,便对他的要求置之不理想冷处理,涛涛拿出“杀手锏”——一哭二闹三破坏,躺在地上大哭大闹怎么也拉不起来;摔打原本很喜欢的玩具;甚至手打脚踢牙咬爸爸妈妈……反正不达目标不罢休。在幼儿园遇见不顺自己心意的事情,不敢撒泼,只好万分委屈地沉默,用沉默或拒绝参加活动表达对教师的反抗。还有一个表现就是不喜欢和别人合作,更倾向于独立完成活动(亲力亲为)。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小班幼儿的协调、合作、共同参与能力十分欠缺。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不愿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在进行各种活动时都喜欢独立,喜欢我行我素。尤其是这一阶段的自由游戏活动,基本以独立游戏、模仿他人为主。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常常把自己喜欢的积木或玩具都拿到自己面前,并会宣誓这些玩具的主权,不让其他幼儿动,也不愿和其他幼儿分享。在小班的区域活动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是我的,你不能动”“我的积木块不够了”“我的也很少了”“教师他拿了我的玩具”。幼儿不懂得分享与合作,想不到几个人一起合作完成一项大的建构,会更美好更有趣。
3.比较多动。因小班幼儿初次接触集体生活,初次参加集体活动,常常会出现在集体活动中坐不住的现象,注意力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注意集中时间很短,总是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或某个地方。抓耳挠腮、吃手抠脚、频繁如厕、拉拉这个扯扯那个等等,好像除了上课有做不完的事。因此小班的集体教学时间不宜多于二十分钟,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并设计不同的教育环节引导幼儿的集中注意力。幼儿期的这些症状最容易被家长认为是幼儿的天性,认为是很正常的现象,从而没有及时的干预,一旦形成习惯将会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反社会行为、抑郁或焦虑情绪、学习品质出现问题等。
三、幼儿第一反叛期的应对策略
1.尊重幼儿,承认幼儿也有自己的人格。当幼儿出现反叛行为时我们不要盲目地去批评幼儿、否定幼儿,而是要俯下身子,耐心地和幼儿交流,要承认幼儿有自己的地位、独特的价值和发展规律,以及自己的世界。应了解幼儿真实的想法,尊重幼儿表达出来的合理要求。比如,当幼儿家里已经有了同样的玩具,幼儿面对新玩具时仍然需要向父母购买,当父母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幼儿赖在商店里不肯走或大声哭闹,这时妈妈就蹲了下来对幼儿说:“宝贝,妈妈知道你真的非常喜欢这种玩具,因为这个玩具真的非常好玩,但是我家已经有一个这样的玩具了,下次会有更好玩的玩具,到那时我们买来一起玩,可以吗?”家长千万不能呵斥、贬低、急躁、打小孩、滥用权力、命令、强迫小孩等等,因为这样会使得小孩形成对抗心态,从而产生破坏性的攻击性行为。父母要积极改善生活环境,用平等、耐心、陪伴的心态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做限制选择。对年纪较小的小朋友而言,闹脾气时仅需轻轻搂着他,不要言语,待小孩好一点以后再交流,告知他“我们还应该怎么样”。另外,还可采取转移注意力、事前鼓励、事前预告等方式。
2.换位思考,从幼儿的角度理解幼儿。如果你是幼儿,希望成人如何对待你。尤其是3岁左右的幼儿处于模仿力特别强的年龄段,他们对于大人的生活和工作兴趣浓厚,凡事喜欢“亲力亲为”,这个时候的成人不能过多地干涉幼儿参与大人生活的热情,粗暴地制止幼儿的行为。作为成人我们要鼓励幼儿,给他们创造能参与大人活动的机会,例如:厨房是小朋友最感兴趣的区域,尤其是包饺子的时候,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他们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和面、擀皮、包饺子,所以家长可叫小宝宝帮忙洗菜,做一些辅助性管理工作,这既能使小宝宝避免危险,也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参与厨房管理工作的乐趣。每个幼儿的发展程度和水平都不一样,我们要理解他们,不强迫,不伤害。父母应当多给予幼儿理解,并鼓励幼儿的自立能力与冒险精神,让其成为父母的小帮手。
3.恰当引导,给幼儿自主权。当幼儿出现叛逆行为时,家长们既不强化训练,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无所作为。应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与引导,做幼儿的引导者。有时,当幼儿对某种事物很感兴趣时,不妨给他一些选择的权利。例如:问他“你想先刷牙还是先洗澡?”让小孩有了选择的机会,幼儿觉得自己的看法受到了大人的认可,父母也要接纳小孩正在成长的事实,幼儿拥有了自己的思考,想要为自己做出选择。
4.冷静处理,不强化幼儿的不当行为。针对幼儿的某些不正确做法,家长不要妥协,不对幼儿做出安慰、惩罚和奖励等行为和许诺。遇到别的幼儿无理取闹的时侯,不要立刻教训他,而是要冷处理几分钟。人多的时候,你可以微笑着带他离去,让他在清静的地方发泄。我们也可以让宝宝尝尝直接行为的苦头,比如:宝宝要玩却不吃东西,但当饿着要吃时告诉他们:“在吃饭时间就自己不吃,但现在不要吃饭时间,没有饭了!”
5.父母以身作则,给予幼儿正确的榜样示范。父母和教师是幼儿成长路上的指引者与失误纠改者,所以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给予幼儿正确的榜样示范。幼儿的世界是单纯懵懂的世界,如何帮助幼儿认识世界,帮助幼儿以积极、乐观、合群的情势融入社会,成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俗话说,幼儿是“有样学样”,最容易“依葫芦画瓢”,如果成人留给幼儿自私自利、冷漠无情、尖酸刻薄、偏执离群的印象,幼儿的情商绝对高不到哪里去,幼儿未来的道路也很可能走不了多宽多远。原生态家庭和幼时教育的状态,会影响幼儿的一生。一个宽容和睦、相互关爱、彼此扶助家庭中长大的幼儿,性格性情绝对比在一个常常有吵闹打架、互相拆台、彼此提防的家庭里长大的幼儿好出许多,幼儿一生的幸福感也会高出一大截。在幼儿园里,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创设良好氛围,多渠道多角度引导、鼓励、帮助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行。如,有个叫昊昊的小男孩,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就时不时地蹦出几句脏话,让人匪夷所思。笔者问昊昊为什么要骂人,昊昊满不在乎地回答:我没有骂人啊,我爸爸经常这样说啊!幼儿懵懂,其实不懂那些话的意思,但那的的确确是从幼儿口中说出来的。这是家长负面的潜移默化的后果。之后笔者把这件事和昊昊爸爸进行了交流,昊昊爸爸非常自责,他说他以后绝不会再说一句脏话,绝对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一定会向孩子承认错误,和孩子一起改掉这个坏习惯。
处在小班阶段的幼儿,也正是处在生命叛逆时期的一个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正逐渐增强,追求自主独立性,对家长等较年长者的教诲会形成某种厌倦与抵触的心态,不希望接受管教,在情感上开始显示出较为偏激的一面。此外,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对情感的自主控制能力并不强,易产生一些较为叛逆的情感,进而造成某些叛逆的情况出现。赋予幼儿以充满关怀的教育和民主公平的发展环境,幼儿的身心便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释放。如此可以保证幼儿在叛逆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持续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京穗.3岁的幼儿就叛逆[N].广州日报,2009-06-06.
[2]袁晓琰.基于科学发展素质教育的儿童自我意识成长战略探究[J].科学咨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2019(03):164.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