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型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作者: 严建斌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传统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着课堂效率低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思辨型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敢于质疑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还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辨型案例;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2—0082—04

思辨能力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的必备能力之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与法治观念,推动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课程,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应用思辨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能够使学生明辨是非,开拓思维,学会用多种角度客观看待问题,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思辨型案例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思辨能力作为一种综合性能力,在学术界有不同的概念及界定。从字面理解,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思辨型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基础,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然而,由于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说理性很强,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容易出现课堂效率低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亟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思辨型案例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典型案例结合起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分析与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内在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和传授,更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采用思辨型案例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展开思考与辨析,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此达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三)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杠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选取典型的思辨型案例并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展开独立思考与集体辨析。这种思辨型案例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能有效改善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思辨型案例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辨型案例教学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思辨型案例教学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对思辨型案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老师选取的思辨型案例陈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不能有效发挥思辨型案例教学的作用等。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应用思辨型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思考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思辨型案例教学实施策略

(一)科学设计思辨型案例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辨型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应用,需要教师精心做好课前准备,科学设计思辨型教学案例,全面保障思辨型案例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

1.精心拓展教育资源。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立足当节课的教学内容积极拓展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资料,为实现思辨型案例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我们都是少先队员》这一节中,教师围绕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队徽和标志,会唱队歌,会正确佩戴红领巾,激发学生热爱少年先锋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根据当节课的教学内容,积极拓展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搜集与少先队有关的音视频素材,在课堂中以认识红领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红领巾的发展历史,了解少先队组织背后的故事,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身为少先队队员的责任与使命,立志成为新时代优秀的少先队员。

2.精准控制案例范围。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思辨型教学案例的设计范围是决定学生能否理解案例内容、达成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案例选取中要精准控制思辨型案例的设计范围。例如,在《我们都是少先队员》这一节的思辨型教学案例设计当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认知规律,以学生自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确保思辨型教学案例满足当前阶段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思考与辨析。可以列举身边学生佩戴红领巾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损坏红领巾、不正确佩戴红领巾的现象进行辨析,了解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也是少先队员的重要荣誉象征,让学生认识到珍惜爱护红领巾的重要性,从自己做起,正确佩戴红领巾。

3.精密衔接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保证思辨型案例能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还需要教师做好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如果衔接不当,会打断整体的教学节奏,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思考。还是以《我们都是少先队员》一节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来衔接教学内容与思辨型案例,实现从课本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有效转变,以视频形式展开直观的案例导入,让学生对身边的红领巾佩戴使用问题进行思考和辨析,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当中将注意力由思辨型教学案例重新转移到教材中,完成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过渡。

(二)丰富创设思辨案例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思辨型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思考、辨析,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1.创设生活化思辨案例。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打造充满社会生活化的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家乡新变化》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回顾家乡的发展历史,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创设生活化的思辨案例情境,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应该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辨,使学生为家乡发生巨大变化感到自豪,并能够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思辨案例来引导学生展开社会实践,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形式来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变化,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生活当中的思辨素材,使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2.创设趣味化思辨案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化的思辨型案例是引导学生参与并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趣味化的思辨型案例,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合理应用。例如,在《家乡新变化》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思辨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家乡的变化进行认知了解。例如城市的共享单车,在便利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能够起到低碳环保的作用,使交通出行更加便利。通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家乡的变化,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学中展开高效学习,并针对其中的思辨案例展开思考和分析,简要说出新时代家乡的新变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

3.创设矛盾化思辨案例。思辨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的应用,关键就在利用矛盾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辨析。通过创设矛盾化的思辨型案例,以案例中包含的矛盾点作为教学核心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思辨中明是非、知荣辱,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法治意识。例如,在《家乡新变化》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导入图片,将现在繁荣美丽的家乡与二十年前贫穷落后的家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作为矛盾点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辨析,让学生直观了解和真切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思考讨论家乡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坚定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决心。

(三)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思辨型案例

教材中本身就有很多思辨型案例,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敏锐的眼光,立足于教材本身,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展开思考辨析,实现思辨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2]。

1.挖掘教材“矛盾点”。教师能够对教材具有充分的认知与了解,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矛盾点”,应以此为基础创设思辨型案例。例如《网络新世界》这一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优点的同时也有缺点。通过组织学生展开“网络有益还是有害”的辩论,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避免沉迷网络,实现网络优点的最大化。

2.还原教材场景。在《网络新世界》这一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材中的插图展开学习,并根据插图内容来展开辩论,还原教材场景,让学生围绕网络的优劣展开激烈的讨论,认识到网络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了解网络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导入教学案例,让学生围绕教学案例展开分析,谈论如何避免网络风险,降低网络危害。如约束玩游戏的时间,学会在网络中保护个人信息,文明安全上网等[3]。

(四)多样化展出思辨型案例

巧妙设计课堂结构,多样化展出思辨案例,一方面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起到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使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活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案例的多样化展示来丰富教学环节,丰富课堂结构,打造高质量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例如在《父母多爱我》这一节中,教师就可以这样展出思辨型案例:

1.以图片为线索展出案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导出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回忆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从中发现细节,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2.以故事为引导展出案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丰富学识,利用生活化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向学生讲述《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教育他们要孝敬长辈,懂得感恩。

3.以游戏为载体展出案例。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可以以游戏为载体,来展出思辨型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针对游戏展开思考和辨析,从中反思自身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父母多爱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游戏的形式模仿生活当中的片段,并从中挖掘细节。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当前阶段学生实际的学习特点,全面渗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设计思辨型教学案例,并确保思辨型教学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应用,促使思辨型教学案例的教育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他人,并从中认识自我,最终推动学生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俞霜霜.案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2:2030-2034.

[2]马克凯.案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新课程,2021(43):129.

[3]石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案例与反思——以“明初心,立志向”一课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1(Z2):51-54.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