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
作者: 颉晓明【摘要】当前,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双减”的实质在于减负提质。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变革传统课堂,生成高效课堂。针对“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需要相应转变、创新,以更好地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本文围绕“双减”背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2—0086—03
如今,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是“硬要求”,有效推动了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既要减负,又要提质,以往低效率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实施“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对“双减”政策进行全面解读,结合“双减”政策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反思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主动探索可以提升教育教学效率的策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才能打造高质量的高效课堂。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双减”的目标就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使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全面规范,从而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更多的知识,提升学习质量[1]。就语文教学来说,“双减”需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课后辅导、家校联合等方面,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模式单一,方法陈旧。在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学生通常活泼好动,对新知识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语文教师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但在实际的课堂上,一些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语文的热情,甚至可能对语文学科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的教学效率不升反降[2]。
2.脱离生活,忽略人文素养。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不难看出,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在生活中运用已学的知识处理问题或认知事物。不仅如此,语文学科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能使学生准确地感知和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语文知识点,机械地要求学生学好生字、词汇等内容,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割裂,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人文素养。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学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3.备课不系统,作业不科学。教学设计不精细、作业量大、无效作业多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少整体规划,忽略内在联系,导致教学内容琐碎,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碎片化。还有一些教师布置作业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作业量大,重复性作业多。这只会加重学生负担,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二、“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化,还可以将过去的场景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再现,从而简化教学过程,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纪录片或视频,理解时代背景,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历史文化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一举多得。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情境和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比如,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制作精美课件,展示杭州西湖美景网络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湖之美。然后播放一小段纪录片,介绍西湖美景,再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身临其境地领略到了古诗的魅力,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效果较好。再如,学习《村居》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动漫的形式,再现诗中所描写的场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能较快地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自我体验,从而有表达的欲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促使学生勇敢地表达自身的想法,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得到锻炼,进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3]。在具体实施中,由于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人生经历等不同,教师需要采用不同方法。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语文教师应以足够的耐心,不断地给予鼓励和引导,使内向的学生敢于表达。教师可以将学习和生活之中的趣味话题作为基础,构建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将表达的机会给予学生,引导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理解课程中的语文知识点,并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片段进行想象,将学生引入情境。如,教《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想象乌鸦口渴了会说些什么,看到一个瓶子会说些什么等。如教《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堂表演,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表演,加入自己的想象,创作动作、台词。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巧用问题引导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双减”政策落实后,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变成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围绕教学活动内容,运用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真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在正式教学前,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找到正确答案。以教《将相和》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课文由三个小故事构成,请同学们为这三个小故事添加合适的标题,思考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所有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仔细地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对于回答问题态度积极且回答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一定奖励,从而带动其他学生自主思考。通过自主思考,学生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能够在校内高效完成当日学习任务,从而减轻学习负担,语文教学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4]。
4.合理设计语文练习题,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帮助学生减轻课后作业的负担,是“双减”的核心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真正掌握知识点。语文教师应当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知识点涵盖较多的练习题,摒弃以往的“题海战术”,从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5]。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了修辞手法的知识点后,可布置以下作业:学生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在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把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在布置此类作业之后,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完成语文教师布置的练习题,获得了较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5.灵活安排课堂互动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重视随机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重随机提问的科学性。在进行提问之前,语文教师需要先了解本课的重难点知识,针对知识点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保证提问的内容不会“超纲”,也不会过于简单,且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点。如果有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出现失误,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了解失误的原因,进而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避免此类失误。在不断提问、互动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帮学生树立自信,教学效率会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实施“双减”政策之后,语文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双减”背景下,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布置作业,做好课后跟踪辅导,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探索提升教学效率的方法,使教与学相互促进,双向提升,真正使“双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陈博.“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J].现代教学,2021(19):36-37.
[2]宋晨溪.“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2(01):68-70.
[3]张超.“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落实减负提质的路径探究[J].快乐阅读,2021(20):56-57.
[4]金梅芳.“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新课程,2022(01):93.
[5]杨国军.“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基础教育论坛,2022(07):57-58.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