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推进全面育人的路向与图景
作者: 张炳意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方案》从国家课程方案转化落地等5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以14个关键行动回归“育人本位”的理路,构建了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聚焦育人目标,牵引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学校课程实施,要运用好“赋权”与“增能”两个重要极,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的创造性转化,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用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用不同的课程形态表达课程理念和变革路径,运用监测的手段助推课程创新。学校要运用融合的理念,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做好学校课程的体系构建,注重加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沟通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联系,形成课程育人的合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聚焦关键问题,探寻教学方式变革的路径。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必须与时俱进,要实现从全面育人“蓝图”向“施工图”的转化,形成改革的合力和良好的教学改革文化,尊重教师教学改革的话语权、主动权。本次深化行动力求在“注重关联”和“突出实践”上有所突破,提出要开展跨学科综合学习,开展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让跨学科主题学习落地变成教师的教学自觉,成为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和实践方式,需要我们摸清现状、系统思维,回应实践难题,给出实践路径,将改革要求转化为教师和学校的实际行动。
聚焦学用做创融合,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转变科学教育观念就是要回归科学教育的本位,让科学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国家课程和学校的“主课”,加强科学实验和实践探究学习,将“学”贯穿渗透在“做”“用”和“创”的全过程。要从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基础设施等维度进行源头治理,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科学素养培育体系。同时,要在保证开齐开足科学课程的同时,加强科学教师培养培训,切实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能力,确保科学教师的专业化、专职化,推动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构建数字化支撑服务体系,开发相应的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和优秀课例,为开好科学课程提供支持,形成常态化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聚焦核心素养,引领教学评价改革实践。随着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导航”和学生发展的“航向”,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依据。秉持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旨在重新审视知识、技能学习的测评价值,更加强调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实践创新等不易测评内容的重要价值,重构“五育融合”育人新生态和管理新样态。要以全面落实国家制订的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为抓手,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发展性评价,彰显评价的育人价值,弱化评价的甄别筛选意义,更好地发挥评价的监测功能,优化完善学校教学评价工作体系,促使评价甄别选拔更具人性化。
聚焦数字化转型,赋能教学质量提升。技术赋能教学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慧化,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越来越深入。让数字化赋能教学,不仅要加强信息技术物理环境的建设,更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和学习分析,运用人工智能把教师从重复性、机械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构建学习的虚拟空间等,让“数据”说话,为教学评价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撑。要以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基础,切实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以数字技术为契机,推进数字化教学实践,以数字应用为抓手变革教学模式,驱动完善评价体系。
(作者系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副主任,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