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考生往内地升学的趋势、动因与挑战

作者: 黄晶榕 林闻凯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考生往内地升学的趋势、动因与挑战0

摘   要:近年来,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考生前往中国内地升学的趋势日益显著。文章从推拉理论视角,深入了解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考生往内地升学的主要推因是部分学生英语成绩未达标、香港副学位吸引力下降,以及香港高校环境受“社会事件”影响等;拉因包括国家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香港与内地紧密联系的地缘优势;内地高校优质资源丰富,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政府和社会提供奖学金,为香港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机会。随着拉因的不断强化,预计将有更多香港考生前往内地升学,为内地高校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内地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吸引香港学生报读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的高校,提高香港考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香港学生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后改选报读专业志愿的弹性,并加强宣传,使香港学生对内地高校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香港中学文凭试;内地升学;原因;趋势;挑战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4.08.08

一、前言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The 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以下简称文凭试)被视为香港的高考,于2009年9月推出的新学制下设立。新学制规定,所有香港学生均可以接受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教育,并在完成六年中学课程后,参加这一评核其学业程度的考试。首届文凭试于2012年举行,考生以全日制学校考生为主。参加文凭试的考生通常需报考四个核心科目①,其中,大部分考生还需报考2~3个选修科目。近年来,越来越多文凭试考生选择前往内地升学,本文运用推拉理论(push-pull theory)来解释这一现象。推拉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最初由巴格内(Bagne)提出,用以阐释人口迁移的动因。鉴于文凭试考生选择离开香港升学,是一种人口流动现象,因此本文选取该理论分析香港学生迁移的原因。这些原因主要由迁出地——香港的推因和迁入地——内地的拉因共同构成。

二、文凭试考生升学现状

(一)多元化升学途径

一般而言,文凭试考生有以下几种升学途径,大体分为本地升学、海外或内地升学两大方向,具体见图1。

以2021年为例,修读全日制课程的中六毕业生总数为39,531人;在这些毕业生中,选择在港升学的学生共有33,886人(占比85.7%),选择前往海外或内地升学的学生数量为5,645人(占比14.3%)。[1]由表1可知,尽管期间有所波动,但香港学生报读内地高校的人数近年处于递增趋势。

根据中国教育交流(香港)中心于2022年6月8日发布的数据,在“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以下简称文凭试招生计划)下,香港考生前往内地升学的总报名人数为13,190人,其中文凭试招生的报名确认人数为4890人;港澳台侨联合招生的香港学生网上报名确认人数为3152人;独立院校招生考试的报名人数达5,148人(见图2)。

(二)招生报名新趋向

近年来,尽管文凭试考生人数持续减少,但选择报考内地高校的香港学生越来越多,尤其是沿海省市的高校。2022年文凭试招生报名情况如下。其一,文凭试考生数量为50,064人,比2021年减少4%。其二,报名确认人数连续三年呈现上升趋势,2022年的报名确认人数比2021年增加了2.2%。其三,文凭试招生报名确认人数占网上申请人数的比率高达92.4%。其四,报名确认人数占参加文凭试考生人数的比率比2019年、2020年、2021年又有所增加,从2020年的7.58%上升到2022年的9.77%。其五,2021年底至2022年初,咨询文凭试招生的学生和家长人数持续增长。其六,报名人数及第一志愿相对集中的前20名高校②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及湖北省。其七,2022年报名排前十位的专业为经管类、医学类、工程类、新闻传播类、艺术体育类、语言类、法学类、理学类、历史类和心理学类。

三、香港学生内地升学动因

香港学生内地升学人数持续增加,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多种原因推动。本研究综合中国教育交流(香港)中心、香港教育局等机构的资料,借鉴巴格内的推拉理论进行分析。

(一)推因

1.文凭试英语成绩未达标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的现行政策[4],在文凭试各核心科目中,考生必须达到中国语文科、英国语文科第3级,以及数学科和通识教育科第2级的成绩,才拥有申请修读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资会)资助的大学和院校③学士学位课程的资格。除了四个核心科目外,各院校还会设定包括1~2个选修科目的成绩要求,以及其他入学条件。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演艺学院及自资院校在四个核心科目的入学要求上与教资会资助院校保持一致。然而,在文凭试中,部分香港学生英语成绩未能达到3级标准。以2021年的数据为例,34.12%的考生在英语科目上未达标。这些英语未达标的香港学生前往海外升学的机会相对有限,选择到内地高校接受母语教育则成为更适合这些学生的选择。

2.香港副学位吸引力下降

根据香港的教育政策,考生必须在文凭试的中国语文科、英国语文科、数学科和通识教育科达到第2级的成绩,才能入读副学位课程。以2021年为例,尽管当年有11,946名全日制考生达到这一标准,但各院校提供的副学位名额却高达26,000个,这意味着每个达标考生平均有2.2个副学位申请机会。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导致副学位的吸引力降低。

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推出副学位时,不少学生曾视之为升读本地高校的另一途径,甚至直接将其等同于“大学预科课程”。然而,现实情况是,完成副学位课程后,学生能否顺利升读大学学士学位课程仍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加上特区政府对副学位课程监管的缺失及财政资助的不足,共同导致副学位吸引力下降。因此,部分香港学生放弃报读本地副学位课程,转至内地另觅升学机会。

3.香港高校环境受“社会事件”影响

自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一些西方政客与本地反政府团体或人士(包括部分大学教授)里应外合推动“颜色革命”,煽动青年学生走上街头破坏社会、分裂国家。从2014年为期79天的“占领行动”,到2016年的“旺角暴动”,再到2019—2020年在“反修例暴乱”,在每一次重大选举和反对派每次发起的反政府示威游行中,多所大学的学生都成为反中乱港的“急先锋”。仅以“反修例暴乱”为例,被捕人士中已有超过两成为高校学生,人数高达2200人。[5]外部势力与部分高校学生相勾结,严重破坏了高校的办学环境和学术活动,致使部分香港学生选择离开香港,前往海外或内地求学。事实上,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香港大部分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根据香港教育局2022年7月公布的数据,仅在2021—2022学年,就有30,515名中、小、幼学生因各种原因流失至内地或海外就读中学、小学和幼儿园课程。[6]2022—2023学年,约2.7万名中、小学生流失,流失率约为4%。与2021—2022学年的3.64%相比,流失率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上升0.36%)。[7]

(二)拉因

1.香港与内地的地缘优势

自1978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愈发紧密。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央推出一系列惠港利民政策,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与内地同胞同根同源、语言文字相通,传统文化相连,生活习惯相近,且内地社会比较稳定,香港学生回内地读书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基本不存在大的适应问题。同时,随着香港与内地其他城市交通的日益便捷,也为香港学生赴内地求学提供了便利。

香港特区政府及本港机构,尤其是驻港的中资企业和希望开拓内地市场的跨国集团,对内地毕业的香港学生愈加青睐。为推动两地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香港与内地积极推行学历互认政策,确保学位资历等同。具体而言,香港学生在内地取得本科学士学位回港后,如果想入职政府部门、政府资助机构或事业单位,其内地学历需经过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的评审。教育部列出的内地高校所颁发的学士学位资历,经过评审后均可得到与香港本地学士学位资历相当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内地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其学历等同于香港本地的教育学士学位,意味着他们已具备香港注册教师的资格,可以直接申请进入香港中小幼学校任教,不用再修读“深造教育文凭”(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 PGDE)课程。上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于持续吸引香港学生选择赴内地升学具有重要意义。

2.内地高校日益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内地高校参与文凭试招生的数量由2012年最初的63所发展到2023年的132所④,遍布全国(内地)22个省级行政区。内地招生高校的优质资源为文凭试考生的内地升学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基础。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在全球大学排名中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对香港学生的吸引力愈来愈大。同时,这些内地高校的学科专业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合理,拥有众多优势学科。例如,北京大学校内设有125个本科专业、清华大学设有82个本科专业和复旦大学的79个本科专业可供香港学生选读。

近年来,内地高校更加注重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师等人才培养环节和要素的质量提升,构建了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香港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优质的学科专业选择和成长成才机会。与香港相对拥挤的大学校园环境相比,内地高校在校园占地面积、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宿舍环境或运动设施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同时,内地高校治学日趋严谨,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对港招生院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3.政府及社会提供奖学金

为保障香港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错失内地大学教育的机会,教育部、香港教育局及各类社会团体共同为香港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奖助学金支持。除内地教育部门给香港学生发放的专项奖学金外,还有香港教育局的“内地大学升学资助计划”。该计划包括两部分:“经入息审查资助”(每名通过入息审查的学生视需要可获全额资助或半额资助)和“免入息审查资助”。2020—2021学年,“经入息审查资助”下的全额资助为每年1.68万港元,而半额资助为每年8400港元;“免入息审查资助”下的定额资助为每年5600港元。[8]根据香港教育局公布的数据,2020—2021学年共发放资助额约4900万港元,惠及3,833名学生,平均每名学生获得1.28万港元资助。换言之,香港学生在内地高校读书的学费和住宿费基本上能够得到香港特区政府的全额资助。此外,许多本地社会团体,如交通银行(香港)、旭日集团、新鸿基地产等企业,也会向符合条件的香港学生提供1~3万港元奖学金或助学金,用于支付学费、住宿费以外的基本生活开支。

相比于香港,内地高校的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都不高。根据多所高校的收费标准和历年来多位香港学生的经验,在内地一线城市读书的大部分香港学生,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开支一般不超过3万元人民币。香港学生与内地学生享有同等的学费待遇,加上相对亲民的生活成本和舒心便利的生活服务设施,让来自不同经济能力家庭的学生都能接受高等教育。而对于大部分香港学生来说,学业与生活开支可以通过两地不同的奖学金或助学金计划抵消。

4.简化赴内地就学升学手续并扩宽招生渠道

近年来,为响应国家政策,教育部和香港教育局携手合作,通过多种途径为香港学生提供内地高校升学信息,如印制《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试学生计划指南》、举办现场或在线的招生博览会、建立奖助学金,以及支持实习就业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体系。内地各高校还积极与各类社会关系合作,直接或间接与香港各中学和教育团体加强联系,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进一步推动香港学生报读内地高校。同时,为进一步吸引香港学生来内地就读,教育部等四部门及内地相关高校简化香港学生赴内地升学的手续,提高香港学生求学体验。具体来说,持有效香港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的香港学生到内地升学,不用额外办理签证,报名、确认、面试、通知等流程都通过互联网进行。特别是“文凭试招生计划”的实施,让香港学生可以直接以文凭试成绩申请入读参与计划的内地高校,无需另行应考入学考试,这一举措大大增强了香港学生报读内地高校的意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