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理路与实践进路

作者: 杨佳怡 李双龙

摘 要 教育家精神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与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目标、核心内容、历史基因和时代价值等方面存在着极强的耦合性。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理路主要围绕政治素养与言行举止、教育艺术与躬耕态度、乐教爱生与弘道追求这三个维度,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实践进路通过点燃情怀、铸魂砺德、固本强基、融通中外、驱动创新和师德长青等关键方面进行实施,旨在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促进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以促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关  键  词 教育家精神;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强国

引用格式 杨佳怡,李双龙.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理路与实践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5(08):

1-6.

在2023年的教师节,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国教师致教师节贺信,强调了教育家精神对于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并首次深入探讨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常说常新,学术界习惯于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业操守和行为边界的统合性概念[1]。随着时代发展,部分教师的师德师风出现了问题,而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因此应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相结合,提出的教育家精神既有历史沉淀,又具备时代特色和全球视野,为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教育强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道路。教育家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创新精神、仁爱之心以及以文化人的追求,与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之间存在着互嵌互动的关系,在引导教师从“他律”走向“自律”、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以教育家精神为行动指南,分析教育家精神与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理路,寻求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路径,以促进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教育家精神与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耦合性

中小学阶段,一个人不仅在生理上会发生显著变化,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会经历重要的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如同灯塔之光,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塑造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深远影响贯穿一生。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理念与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耦合性。

1.建设目标一致

(1)教育家精神的建设目标

教育家精神提出的建设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高质量人才,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家精神含有的理念和要求主要围绕教师职责与发展提出六方面要点:一是心中有大我、爱党爱国的人民教师;二是知行合一、以身作则的人民教师;三是启发思维,循循善诱,滋润心灵,可以因材施教的人民教师;四是有终身学习能力、敬业精神,能够创新教学方法的人民教师;五是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民教师;六是心系国家,既能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国际视野,可以跨文化交流的人民教师。

(2)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

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围绕这几个目标展开:一是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二是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到知行合一、文明有礼,展现教育者良好的精神面貌;三是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扎实,有教书育人的能力,在学生和家长心里有能力、有威信;四是热爱教学工作,对学生充满爱心,敬业爱岗,乐于奉献;五是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并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教育家精神和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引领中小学师德师风高质量建设。

2.核心内容互嵌

(1)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容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六大方面:一是理想信念,即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心中有国家,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二是道德情操,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成为世人效仿的榜样;三是育人智慧,教育家精神提出,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滋润学生心灵,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四是躬耕态度,教育家精神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且在做到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五是仁爱之心,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应热爱教育、关爱学生,要有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六是弘道追求,即要有全球视野,可以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核心内容

新时代的教师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明确道德底线。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要有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一是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是自觉爱国守法,教师应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三是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四是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五是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六是加强安全防范,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七是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八是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为人正直;九是坚持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十是规范从教行为,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3]。

对比分析教育家精神的内容与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可以发现,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容与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主要内容相互渗透,存在着互嵌的关系。教育家精神内容里的“坚定理想信念”可对应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内容里的“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这两项内容;教育家精神内容里的“弘道追求”可对应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内容里的“传播优秀文化”;教育家精神内容里的“育人智慧、躬耕态度” 可对应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内容里的“潜心教书育人、规范从教行为”;教育家精神内容里的“仁爱之心”可对应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内容里的“关心爱护学生、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家精神内容里的“道德情操”可对应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内容里的“坚持言行雅正、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廉洁自律”这三项内容。

3.历史基因相同

教育家精神和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历史基因都来源于中华师道文化。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师观,对应了教育家精神里的“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北宋理学大师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属于中国古代读书人对于爱国最崇高、最深刻的表达,与教育家精神中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明朝教育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家精神里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一致强调要注重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他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家精神里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高度一致。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的历史基因都是中华师道文化,经过历史长河和岁月的洗礼,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人民教育家于漪一生坚守教育事业,她是师者的楷模,她身上显现着教育家精神所阐述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态度”。中国从古至今的教育家有很多,每一位师者身上都显现着教育家精神的光辉,也体现着优良的师德师风,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引领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有历史基因可寻的。

4.时代价值共鸣

(1)提升教育质量

从教育层面来看,师德师风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构成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准则。首先,良好的师德师风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教师展现出坚定的教育理想、崇高的道德品质、卓越的教育智慧、敬业的工作态度、执着的工匠精神、深厚的关爱之情以及崇高的教育追求等特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其次,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塑造教师正面的教育形象,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师德师风能够提升教育行业的社会认可度,增强教育行业的公信力。

(2)双主体共发展

一是从教师主体出发,首先,教育家精神涵盖的六个维度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其次,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中小学教师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规条文,树立崇高的教师形象;再次,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幸福感,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二是从学生主体出发,首先,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教师运用教育艺术和施以仁爱之心,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所持有的理想抱负和道德操守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创造力和责任感等。

(3)弘扬师道文化

教育家精神和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都强调尊师重教的传统,倡导教师在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同时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知行合一,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建设社会的责任感和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这种价值追求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师道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品德。

二、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理路

1.政治素养与言行举止之维

(1)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教师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小学教师成为新时代大先生的重要途径。首先,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爱国情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中小学教师应怀有“大我”意识和“报国”志向,这体现了“小我”这一个体对“大我”这一集体的高度认同和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认知。其次,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国家使命紧密相连。中小学教育对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者,因此应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念、教育学技能、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关注国家发展,致力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追求教育家精神的崇高理想是教师的不懈追求。“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内在价值旨归,“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外在终极愿景,二者回答了“为谁为师”的国家之问和天下之问[4]。

(2)以教育家精神强化中小学教师规范言行举止

首先,在新时代,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成为立德树人的典范,将师德师风融入日常教育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做好表率,微以致远,润物无声,通过自己的言行唤醒学生的灵魂,坚持凝心铸魂,坚守教育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致力于实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灵魂的守护者,要自觉秉持教育家精神,在教学、处事、做人上能够为人师表,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引领学生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再次,中小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并积极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改正错误,引导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

2.教育艺术与躬耕态度之维

(1)以教育家精神推动中小学教师发挥教育艺术

教育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展现了“启智润心”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艺术。“启智润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育人智慧和教育艺术,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做到动之以情,用智慧和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使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启智润心”,以实现智慧启发与心灵浸润之统一为目标,以“因材施教”为手段,吸收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解决现实的教育弊端,既是返本,更是开新,是对古代优秀教育传统的创造性发展[5]。“因材施教”强调了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树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施教,最大化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综上所述,“启智润心”与“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智慧的深刻理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