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建设

作者: 王战 王凯

乡村振兴背景下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建设0

摘 要 乡村教研是影响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当前乡村教研在制度管理、活动设计等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针对乡村学校的教研现状,山东省济南市构建了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由市级教研机构统筹协作,旨在通过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学校潜能的充分挖掘着力破解乡村学校教研的突出问题。具体实践路径包括:优化教研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教研共同体,提供组织保障;实施教研提升行动,赋能教师成长;建立教研资源库,协调多方力量。

关  键  词 乡村教研联盟;协作组织;教研共同体;教研提升行动;教研资源库

引用格式 王战,王凯.乡村振兴背景下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5(08):7-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环对其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关于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与研究多集中于课程开发实施、支持体系构建、小规模学校发展等领域,对于教研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以校本教研的改进为主。教研不仅关系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一项针对乡村学校教研的实证调查显示,当前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存在意识淡薄,不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活动形式单一,教研活动效果不佳;制度不完善,教研管理保障缺位等问题。“不难发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问题集中在教师身上”[2],教师的发展问题集中在教研方面,要解决乡村教育的问题就要从教研的改进入手。乡村学校小、弱、孤的现状决定了教研的改进需要走校际联合、统筹推进的路径,市域乡村教研联盟便是实践样态之一。

一、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内涵要义

市域乡村教研联盟是由地级市教研机构统筹领导,市、县(区)、共同体、学校联动,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坚持外促与内生相统一的价值旨归,坚持统筹、共享、内生、特色的原则,以教研共同体为基本运行单元,以机制创新、数字赋能、研评保障为主要措施的协作组织,旨在通过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学校潜能的充分挖掘着力破解乡村学校教研的突出问题,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师生发展,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

坚持什么样的立场决定了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发展方向。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乡村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来”[3],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具体实践,市域乡村教研联盟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促进师生的发展上。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最终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直接目标是以教研为突破口,解决乡村教师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人为本,其次体现在对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尊重上。市域乡村教研联盟并不是要求各区县、共同体和学校按照统一的模板开展工作,而是在市级机构的统筹下,各级主体依据自身特点寻找合适的路径,以实现自主和特色发展。培养各级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质是对各主体背后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尊重,只有给予人足够的尊重和自由,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2.坚持外促与内生相统一的价值旨归

当前条件下,乡村学校的发展需要外部力量帮扶,尤其在教育优质均衡的背景下,这种外在的促进作用是乡村学校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但也不难发现,单一的外促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乡村教育存在‘向城’价值体系导致的‘他期待’、教育政策的效率与质量博弈产生的乡村独特性缺失、教育实践的资源‘外灌’所裹挟的发展惰性、以发展名义进行乡村教育改革造成的‘逆向偏差’等”[4]。乡村教育的发展要避免上述问题,就需要在外在条件的支持下激发自身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5]内生发展动力是乡村学校发展的关键,能有效调动学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探寻适合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因此,市域乡村教研联盟要摆脱单一的外促模式,坚持外促与内生相统一的价值旨归,内外结合,共同促进乡村教育的振兴。

3.坚持多元化的发展原则

第一,坚持统筹发展原则。作为市域协作组织,由市教研机构统筹规划联盟的发展及运行,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运行机制,搭建多元平台,提供资源保障,推进联盟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二,坚持内生发展原则。坚持外促与内生相统一的价值旨归意味着要充分发掘乡村教育的生长点,通过联盟建设提供学校内生发展的条件,激发乡村学校内生发展的动力。第三,坚持共享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和乡村学校特色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两类资源的辐射推广和合成再造,形成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促进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第四,坚持特色发展原则。在充分尊重每一所乡村学校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学校特色,并建立市域乡村特色学校发展共同体,以互通经验、形成合力,探寻特色发展之路。

二、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价值意蕴

1.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6]。优质均衡是新时代教育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取向。当前,“区域、城乡、学校间教育资源配置已达成基本均衡”“教育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7]。实现优质均衡一方面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在更高水平上进行均衡配置,另一方面也需要“按照‘底线标准+特色发展’的理念重新定义均衡样态”“鼓励特色发展和优质发展”[8]。市域乡村教研联盟正契合上述要求,是教育优质均衡的有效举措。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上,市域乡村教研联盟一方面通过名师送教、送研的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送至乡村学校,另一方面则通过乡村教师专项培养工程,在地化培养一批融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和乡村学校实际的老师,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在更高水平上的配置。在乡村学校特色发展上,市域乡村教研联盟一方面鼓励共同体、学校充分挖掘学校特色,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研,探寻特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通过建设特色发展共同体、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让学校特色发展走深走实。

2.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部署,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了阐释,综述可见,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教育全要素的提升、全方位的发展,“其本质在于乡村学生、师资队伍、乡村学校等多方协调与统筹发展”[9]。如前所述,教研作为联系教师、学生、学校的重要纽带,改进教研问题、建设高质量的教研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域乡村教研联盟在全面把脉问诊乡村学校教研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教研机制完善、共同体建设、提升行动和支持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路径优化。教研机制完善有利于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保障联盟内部沟通的畅通,促进联盟的高效运转,为教研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共同体建设既增强了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学校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支持,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形式,同时,共同体也扩展了教师教研的空间,促进教师在更大范围的教研交流;提升行动聚焦学校和教师的突出问题,以内外结合的方式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助力教师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支持保障是以研究、评价和人才为主要抓手,协调多方力量,有效保障教研效果。

三、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建设路径

1.优化教研机制,完善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制度建设

完善的机制是组织运行的前提,要保障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高效运行,首先需要在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机制建设一方面要明确各级教研主体的职责,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激发不同主体的活力,以探寻多元发展的路径。第一,完善四级教研机制。四级是指市教研机构—区县教研中心—乡村教研共同体—学校教研组,在此架构下,将乡村教研联盟的工作纳入全市教研工作中,完善市、区县、共同体、学校一体化教研制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研网络。市级教研机构主要负责整体规划和教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展市级教研活动,解决突出的共性问题;区县教研中心具体负责教研指导,诊断共同体、学校教研工作问题,指导规范共同体和学校教研活动;共同体实行轮值制度,在市、区县两级教研机构指导下由参与校依据实际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并轮流举办活动。教研工作中鼓励各级主体探索学段贯通、学科互融、领域交叉的教研模式,以适应乡村学校的实际。第二,探索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按照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提出的“落实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10]的要求,由市、区县两级共同划定教研指导责任区,两级教研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制定责任区指导方案,明确要求和标准,市、区县两级教研员依据权责在责任区开展教研工作,并依据考核情况进行改进。

2.构建教研共同体,提供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组织保障

构建教研共同体是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有效举措,在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四级架构里,教研共同体是处于学校和区县教研中心之间的关键一级,是沟通学校和市、区县教研机构的中介。依据学校区位和发展特色的不同划分出乡村教研共同体和特色发展共同体两类。第一,乡村教研共同体按照区位划分组合,区县内位置相近的学校按照学段的不同组合在一起,他们具备相同的文化、社会等背景,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建设教研共同体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各学校单打独斗,发挥各学校的优势,群策群力,实现1+1>2的效果;另一方面,市、区县两级教研机构以共同体为对象开展教研工作,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促进教师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互动,提升教研效果。第二,特色发展共同体以具有相同发展特色的学校为主体,打破区位限制,由市、区县两级教研机构提供专业的教研指导和必要的资源支持。市、区县两级教研机构对特色发展共同体开展特色品牌培育行动,具体由市级各学科组、区县教研中心、教研共同体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主动发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提炼特色做法,形成特色发展之路,并总结推广,以期对其他学校和共同体的发展形成有益借鉴。

3.实施教研提升行动,赋能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教师成长

师资作为关键的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域乡村教研联盟以教研为切入口,从共享教研、专项提升、数字赋能等方面着力提升乡村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第一,开展共享教研互助行动。改变传统帮送的单项思维,坚持双赢、共进的原则,依托市级教研机构各部门、各学科组以及区县教研中心开展“手拉手、面对面、订单式、常态化”的教研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城乡师生的共同成长。第二,开展教师专项提升行动。将能力建设和提升作为关键突破点,采取全员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相结合、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依托市级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相关项目,组织专项、多元的培训活动,提升各联盟校的教师专业水平。第三,开展数字教研赋能行动。充分使用数字教研为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依托市级数字教研中心,提升乡村教研联盟信息化,推进联教、联研、联训,实现城乡教研一体化。通过网络平台,运用同步直播课堂、异步点播课堂等形式提升教学效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同听一堂课,同评一堂课,同研一堂课;组织网络教师培训,将网络教研与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实现研训一体。

4.建设教研资源库,聚合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发展力量

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推进过程需要智力、人才等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因此,做好评价指导与人才库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做好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联盟的建设和工作开展要以国家政策要求和教育实践需求为导向,而联盟建设运行的过程中必须同步开展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精准把握乡村教育的问题,结合最新的政策、理论推进工作进程。第二,做好评估诊断工作。评价与诊断是联盟建设与运行的导向。市域乡村教研联盟的评价以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师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市级教育评估监测部门为主,采用教育质量监测、增值评价等方法做好各重要环节和举措的监测、分析、诊断工作,为联盟的运行与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第三,做好人才、名校资源库建设工作。区域名师、名校都是乡村教研联盟建设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协同运用这些资源以形成有效合力。市级教研机构要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教师工作等部门联合,建立以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等为主体的人才库。同时,协同城区优秀学校参与到联盟建设中来,建立名校资源库,以结对子的形式与乡村学校、教研共同体等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3).

[2] 沈茜.乡村教研: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进入发展快车道[J].人民教育,2022(02):46-49.

[3] 徐冰鸥,张旭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挑战与因应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1):16-23.

[4] 刘玉萍,徐学福.乡村教育振兴的内生逻辑及其实现[J].当代教育科学,2023(10):22-30.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23-06-13)[2024-07-04].https://www.gov.cn/gongbao/2023/issue_10546/202306/content_6888957.html.

[7] 柳海民,满莹.优质均衡:义务教育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理路[J].教育研究,2024,45(02):67-78.

[8] 杨清溪,柳海民.优质均衡:中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89-96.

[9] 范静云,丁学森.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18):15-18.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EB/OL].(2023-08-28)[2024-07-09].https://hudong.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308/t20230828_1076500.html.

[责任编辑:白文军]

*该文为2023年度济南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 “以‘乡村教研联盟’建设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区域实践”、“学校效能增值评价结果运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