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中育人陷阱的规避
作者: 黄天云摘 要 信息化量化积分管理是我国中小学常用的班级管理模式。但其“奖罚并举”的管理逻辑,蕴含着价值异化、忽视个体等隐蔽育人逻辑陷阱,可能导致管理行为数字依赖、内在动机削弱、合理化错误解读、阻碍问题本质省察、弱化集体意识、行为逾越道德边界等后果。对此,要审慎看待数字意义、转变“教鞭”属性、张扬非物质激励价值、给予自主创造空间、重构集体意识教育、提升道德判断力等规避负面可能发生的路径,从而明晰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的应然育人逻辑,发挥其积极的育人效用。
关 键 词 量化积分;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
引用格式 黄天云.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中育人陷阱的规避[J].教学与管理,2025(08):15-19.
近年来,随着“班级优化大师”“学评系统”“悦评悦好”等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软件的普及,信息化积分制管理已然成为我国中小学常用的班级管理模式,其在实现班级管理高效率和高秩序方面具有显著作用[1]。班主任教师借助积分管理模式制订规则,通过权力运作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规训,以维持班级秩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但在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过程中也存在育人陷阱,这些育人逻辑陷阱不仅可能阻碍班级量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对学生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剖析这些陷阱的存在方式,并探索相应的规避路径,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信息化积分制管理中育人逻辑陷阱的成因
在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中,奖罚并举是一种常用的管理手段。通过加分奖励来激励、肯定符合我们班主任及教师期望的行为,同时也以扣分惩罚来纠正和制止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对个体进行不断的规训,能够促使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和良好的纪律风貌。
1.管理假设的价值异化
这种通过外部制定规则、执行奖惩去规范学生行为的矫正教育方式存在两个对于育人工作而言具有“毁灭性”的假设。第一,正当行为本身是无意义的,教师必须通过奖惩来刺激学生有意识地去完成这种无意义的正当行为;第二,学生自身并没有“向善”的主动性,他们总是安于现状或者总是逃避改良、改善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人督促,他们就会故态萌发。这样的假设前提从根本上否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发现孩子“本善”内心的视野。
2.学生个体意识不被尊重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模式在不同年级段的运用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别。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并不突出、个体的自我意识也没那么强,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学生有时能为某次卫生值日的加分或扣分争执不休,也能为获得积分不断“修葺”自己的行为。但在高年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普遍进入较为“逆反”的年龄段。这种以外部奖惩为驱动力的管理方式“越用越没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对外化的身体行为的过分规训和评价排序,很可能诱致学生身体在场、心灵缺席的双面化表演型人格[2],甚至直接陷入“拒绝配合表演”抑或是“伪装与表演”的状态中,以至于许多教师在最后放弃这种管理模式。究其根由是孩子们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成了一个“被量化”的数字,其张扬的个性与需求被忽视。
二、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模式的育人陷阱
基于对上述育人陷阱的分析,笔者总结了在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中存在的数个负面可能表现,正视这些可能,将为我们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温情。
1.管理行为的数字依赖
信息化积分制管理对于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最大的改变就在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冲击、拟合、重构。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及教育的过程变得可衡量[3]。以“班级优化大师”为例,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实现学生积分信息实时联动与管理信息的数据化、可溯源,方便家校之间实现班级管理信息的实时联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家校沟通滞碍。当前,很多一线班主任普遍认同这个功能,他们表示,以往受个人精力所限,班级管理的一些举动很难及时反馈给家长,但启用这个软件之后,家长能很快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因此,班主任们越来越依赖“班级优化大师”所呈现的学生表现数据。从“校园之星”荣誉的评定到每周班会课“表现复盘”“班级之星”评选,都长期依赖积分数据。在这种依赖中,有些教师忽视了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以至于这些学生长期“摆烂”。
有学者以“电子潜水装置”为喻,形象地描绘数字化对个体的影响。“电子潜水装置”主要是对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介质的形容,它可以让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4],能够将个体引领至与现实世界相脱节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由电子信息和虚拟空间构筑的数字世界里,人们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手段获取信息、交流互动以及参与各类活动。这种依赖也可能导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过度关注数据结果,忽视了其他至关重要的因素。
2.削弱学生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因自身的内外需求而产生的行为动力。这种动力源于个体自身的兴趣、好奇心、自我实现的愿望、对挑战的渴望或者对任务本身的热爱等因素。与外在动机(如奖励、惩罚等)不同,内在动机更多地来源于个体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然而,当这种动机消失时,个体可能会感到迷茫、失落,甚至对原本热爱的活动产生厌倦感。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的一大改进在于其积分兑换体系的操作与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积分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得积分具备了“使用”属性。例如,“学评教育系统”有一个“学豆商城”,在这个商城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积分兑换自己想要的奖品。强调这个商城兑换物品的“魅力”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更加在乎自己的积分数据,从而让老师们更好地“拿捏”住学生,优化班级管理。
但过于强调积分的“使用”属性的行为,无疑是在异化学生获取积分的动机。本身向善、向上的行为是大部分学生的天性行为,但有形奖励的存在无意间就给予了学生这样的暗示:“因为奖励,所以改善”,一旦学生认同了这样的“价值链接”,那良好行为内化的教育便成了空谈。
3.衍生合理化错误的解读
“一旦错误有了明晰的标价,便容易变成交易。”在我们日常的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中总会存在一些教师极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你说迟到要扣5分,我的分足够扣,今天就让我睡一个懒觉吧!”清晰的量化积分管理规则生生让本应自主遵守的“社会规范”演变成了“市场规范”。学生觉得其愿意接受相应惩罚,因此其所犯错误即具备正当性,这无疑偏离了奖罚制度纠正与引导学生行为的初衷。
个体可能会将关注点从行为本身转移到惩罚的代价上。这种转变使得个体更容易将错误行为视为一种可以计算成本与收益的交易,而非需要纠正的道德问题。个体在面对明确标价的错误时,更容易产生侥幸心理。
他们可能会认为,既然错误行为有了明确的代价,那么只要能够承受这个代价,就可以继续实施错误行为。就如上面所说,“既然迟到扣5分,那我只要有分可以被扣,就能够继续迟到”。这种侥幸心理削弱了他们对错误行为的警惕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更可能导致教师在管理话语权上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4.遏制问题本质的积极省察
在我们的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实践中,学生被要求按照软件里面的“加分、扣分标签”以及既定的规则和标准来行事,以获得积分或避免扣分。这种管理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班级秩序的稳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笔者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个孩子比较倔强,生病了仍强撑着坚持上学,但跑操的时候因跟不上队伍被班长记了下来,当天的操行评定被扣了分,这个孩子非常委屈。虽然此事后来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但也反映出僵化的“扣分加分”管理容易影响到管理者对行为背后原因的省察。
在我们的传统班级管理中,当奖励不存在的时候,学生、教师的关注点是如何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当有积分奖励与扣分机制存在的时候,手段却“反客为主”成为一种阻碍,它让学生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了积分的得失上,让人变得目光狭隘,很难转换思路想出创新的法子,从而错失了许多发展和提升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5.弱化学生的集体意识
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部分,是集体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而数据化的奖罚并举方式极容易造成学生的短视,由于集体排名的存在,学生自然会在乎自己的排名位置。笔者曾发现,教室里存在垃圾,值日的同学没有及时发现并清扫,而在垃圾周围的同学也视而不见。经深入询问,学生反馈,他不捡这个垃圾有两个原因,一是觉得此时并不是他值日,二是他认为同学被扣分与他无关,且别人的分数扣得多,也能让自己的排名更加靠前。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在长期的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中,学生的意识容易陷入“唯我论”的自私境地中,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个人的分数数据增长,甚至为了这种增长可以忽视整个班级的建设与发展,以至于集体意识在无意识间被弱化。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更会对班级的建设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当学生们都只关注自己的分数数据时,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逐渐减弱,整体氛围也会变得冷漠和疏离。这样的班级环境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会导致他们在未来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和团队合作。
6.滋长逾越道德边界的行为
过分依赖积分和奖惩机制的管理手段可能会催生学生间的恶性竞争现象。在这种以积分和奖惩为主导的竞争环境中,学生们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积分和更好的成绩,可能会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如抄袭、作弊等,以追求个人的短期利益。笔者团队中一位老师的班上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在积分管理软件的标签里面有一项“成绩进步”的加分项,意在激励同学们积极进取,但几位成绩原本还不错的同学,为了获取加分,竟然在考试的时候“打小抄”。
这个作弊行为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学生自身的主观恶意,而是对于积分的过分追求和对于奖惩机制的过度依赖。这种恶性竞争还可能引发学生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一些学生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可能会漠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权益。这种行为不仅加剧了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严重破坏了班级团结与和谐的整体氛围。
三、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中育人陷阱的规避
对于信息化积分制管理的负面影响进行解析,并非是试图全面否定此种班级管理模式的价值,相反,信息化积分制管理的优势也是传统班级管理模式难以企及的。本文意在深入理解其潜在风险,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最大化利用其优势并防范潜在的不良后果。我们期望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科学且富有成效的班级管理体系。
1.教师审慎看待数字管理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软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他们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赋予教育新的属性,从而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共同体的构建。“数字赋能论”成为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中不可忽视的“声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类完全相反的情况,即“数字形式主义”,换言之,数字化带来的也有可能是“技术幻象”,其与育人实践、育人能力提升之间并非存在直接关联[5]。我们不能拒绝新技术介入日常教学管理生活,但也绝不能认为,新技术就是好的、先进的,可以更好地带来育人实效。技术与育人之间并不直接相关。
甚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型管理技术的使用对我们班主任教师的人文坚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是一种慢艺术”,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在“慢”中去发现“人”的存在,去觉察孩子的内心。所以,在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中,我们必须坚持管理的“主体性”,坚持管理过程中的伦理反思,并借助其打破对数字化传播结构的主观伦理依赖。
我们需要明确,在使用积分制管理软件进行班级管理时,积分数据必然会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话题,并且拥有我们师生之间的过重话语分量。面对此情况,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审视使用信息化积分制班级管理的目的、手段和方式,确保在保护人的尊严的同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