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技术的小学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作者: 刘小洁
摘 要 指向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方式是时代发展的应然,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能够赋能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Tidy the room为例,通过厘清基于智能技术的项目整体规划和跨学科学习的“跨点”做好项目的顶层设计,运用智能技术赋能项目实施,包括创设项目情境、分解项目目标、生成个性化方案、创设应用情境,同时数据驱动项目评价覆盖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师—生—机协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关 键 词 智能技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学—评”一体化
引用格式 刘小洁.基于智能技术的小学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J].教学与管理,2025(08):51-54.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划时代的系统性教育创变过程[1],从技术层次的转型看,教育环境经历了数字化阶段、网络化阶段和智能化阶段,教育环境的智能化阶段主要指进入智能时代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2]。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不仅能够为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实施、评价赋能,还能为项目化学习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创造条件。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指希沃白板、希沃易课堂、UMU、问卷星、AI数字人等的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主要代表为ChatGPT、文心一言、智谱清言等。智能技术能够为项目设计提供智能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有效辅助教学,甚至能作为智能助教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能通过数据收集实现精准的学情诊断和多元的项目评价。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推进综合学习,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教学活动,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3]。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指为解决某个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学习者学习并创造性地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形成新的理解和整合性的学习成果的过程,其实践原型包括组合型、递进型、冲突型三种[4]。下面将以项目Tidy the room为例说明智能技术如何赋能项目实施与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一、构建项目设计框架
1.制定基于智能技术的项目整体规划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框架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确立项目实施步骤:确定主题——提炼核心知识——确定驱动性问题——分解项目任务——实施项目任务——成果展示。本项目以英语学科为主学科,选取广州教科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 12 Put it on the desk教材内容,整合广州版二年级劳动上册《主题一 我是整理大王》的部分教学内容,确定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主题“Tidy the room”。在项目情境中导出驱动性问题“假如你是Jiamin的朋友,该如何指导他收拾房间呢?”采用组合型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原型,设计劳动与英语学科项目子任务,整体规划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并依托粤教翔云、希沃易课堂、希沃白板、AI数字人以及文心一言等智能技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如图1)。
本项目共4个课时:课时1包含入项活动与劳动课,任务为导出驱动性问题,学会运用收纳三部曲整理房间,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课时2为英语课,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房间的物品和方位,重点学习运用房间物品及方位的单词和句型“The...is on/in/under the...”描述物品的位置,核心词汇如“bed”“chair”“desk”“box”等房间物品单词及“on”“in”“under”等方位介词;课时3为英语课,任务是学会用“Put...on/in/under ...”和第一课时的劳动知识指导他人收拾房间,能用“OK./Yes.”进行回应;课时4为成果展示,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并根据指定标准评选最佳指导视频。
2.明确跨学科学习的“跨点”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既有项目化学习的属性,也有跨学科学习的属性。项目化学习属性决定了要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进行问题解决,跨学科学习的属性决定了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作为问题解决的基础以及学习的目标。当下的英语教学中会将一些涉及其他学科的主题当做跨学科学习主题,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是浅层次的,深层次的跨学科学习应该体现学科思维。
本项目是英语与劳动学科的跨学科学习,从浅层次看本项目主题Tidy the room 是典型的用英语做事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项目成果“用英语指导身边的朋友或家人整理房间”需要学生同时具备劳动学科知识和英语学科知识。从深层次看,本项目的问题解决需要创造性地整合劳动和英语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跨点”在收纳三部曲。第一课时的劳动课中,学生总结出了收纳三部曲:
1.分类整理是关键;
2.收纳工具来帮忙;
3.固定摆放方便找。
在第三课时,教师在文本学习后再次强化了这种劳动学科思维,用英语再次总结收纳三部曲,两次相互呼应,成为跨学科学习的“跨点”。
Step1: Toys with toys.Books with books.
Step2: Use a box.
Step3: Put the box under the bed.
二、技术赋能项目实施
在入项阶段,教师可以借助智能技术创设真实的项目情境、分解项目任务;在研项阶段,教师可以借助智能技术实现动态的、交互的、个性化的学习;在出项阶段可以通过智能技术创作成果、搜集作品。
1.呈现图片,创设项目情境
教师可运用图片、音频、视频、AR、VR等多模态资源呈现贴近小学生现实生活的项目情境,也可通过智能技术生成虚拟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项目的入项阶段,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呈现了图片情境(如图2),通过问题“你能描述一下Jiamin的房间吗?”“你认为Jiamin在想什么呢?”启发学生思考。从图片可以看出Jiamin的房间很乱,从Jiamin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很难为情,因此导出驱动性问题“假如你是Jiamin的朋友,该如何指导他收拾房间呢?”
2.目标排序,分解项目任务
在研项阶段,项目方案设计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将大的项目分解成多个子任务,每个任务均以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于完成该项目需完成的子任务尚没有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将项目任务进行分解并打乱顺序,利用希沃白板可以随意拖动的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排序,帮助学生整体感知项目框架,明晰每个子任务的目标及任务内容,实现交互生成的学习方式。
任务一:学会运用收纳三部曲去收拾房间;
任务二:学会用英语描述房间的物品及其方位;
任务三:学会用英语教他人运用收纳三部曲去收拾房间。
以上是整个项目分解后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又分为多个子目标,同样可以利用希沃白板让学生排序,明确学习目标。例如在完成任务三时,教师设置了以下子目标,同样设计了排序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思考、排序目标的过程中领悟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学习路径。
目标一:能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出收纳三部曲,并流利朗读课文;
目标二:能表演出课文中妈妈指导Jiamin收拾房间的情景;
目标三:能运用收纳三部曲告诉别人如何收拾房间。
3.分类活动,生成个性化方案
希沃白板能通过课堂活动实现课堂的动态与生成,生成个性化的方案。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有趣味分类、超级分类、选词填空、知识配对、分组竞争、判断对错等,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课堂活动。
在完成任务三时,教师先是通过视频呈现出Jiamin的妈妈教他收拾房间的情境,然后通过图片呈现了新的杂乱的房间,让学生思考如何指导Jiamin收拾房间。教师运用希沃白板设置了超级分类的课堂活动,将分类工具具象化为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虚拟的劳动场景(如图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教师将box,pencil-box,schoolbag,kite,toy car,ruler,book等物品放置在房间中。学生通过文本学习学会了收纳三部曲:Toys with toys.Books with books; Use a box; Put the box under the bed.学生要找出图片信息中隐藏的收纳工具:pencil-box,schoolbag,box,以及收纳工具应当收纳的物品。教师让学生进行两两合作,一位学生用“Put the on/in/under .”的句型说出如何收拾房间,另一位同学则根据同伴的指引在平板上将物品拖拽到相应的位置,同时运用OK./Yes.的句型进行回应。这样学习活动所产出的学习成果是动态的、生成的、个性化的。
4.生成式AI,创设应用情境
生成式AI的主要代表有ChatGPT、文心一言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是无法预设的,如何创设出更加真实的应用情境呢?教师运用文心一言,让学生给出指令,共同生成新的应用情境。教师在文心一言给出指令“Draw a messy bedroom”,学生补充指令“There is a bed in it.”“There is a desk in it”“There is a toy bear in it”等,生成图片(如图4)。学生根据图片内容提出收拾房间的方法,如“Books with books.”“Put the books on the desk.”“Put the toy bear on the bed.”“Use a box.Put the toys in the box.”
生成式AI的生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输入同样的指令都会生成不同的图片,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情境的真实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挑战。
三、数据驱动项目评价
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关键在于用智能技术助力教育评价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运用,实现教育评价的数据化、智能化,由此而引发教育评价形态的变革[5]。课堂采集的数据主要有课堂活动数据、生生互评数据、学生自评数据。
1.基于学习活动数据,反馈与调整教学
希沃易课堂可以设置丰富的课堂活动,其中选词填空的课堂活动可以实现自动检查答案的功能。例如在任务三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于视频文本内容的理解设置了三道选词填空题,教师在希沃易课堂推送当页课件给学生,学生看完视频后在平板上拖动词条到横线上,点击检查答案则立即可以看到反馈情况(如图5)。
学生答题提交后教师端就会立刻收集到学生数据,从收集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题、第二题的正确率为90%,第三题的正确率为100%,因此第三题是不用评讲的。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判断出错的原因应该是混淆了“on”和“in”的意思,因此提问学生“in”和“on”的中文意思,配合“on”和“in”的手势加强学生记忆,通过课堂教学反馈促进学生学习。最后让学生将答案朗读一遍,内化新的语言知识“Put...on/in/under...”,也就是指导他人整理房间的核心句型。
2.采集生生互评数据,师—生—机协同评价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评价是认知领域最高阶的教育目标[6],学生的评价素养应该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还应该开展学生评价活动。在项目子任务三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表演出课文中妈妈指导Jiamin收拾房间的情景”这一教学活动,教师请学生从loudly,fluently,vividly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达到一个维度的标准得1分,最高3分。通过希沃易课堂发布选择题,学生在平板进行赋分,教师则能收集到得分情况。整节课教师将学生按四人小组分成11个小组对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评价将此次教学活动小组获得的分值计入整节课的课堂表现评价,实现师—生—机协同评价。教师还会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赋分理由,并给出具体的建议。
3.分析自我评价数据,关注整体与个体
在完成每一个项目子任务时,学习前教师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的内容并思考学习目标的逻辑顺序,学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对照自我评价表思考“我学会了吗?”例如在项目子任务三学习结束后,教师基于项目子任务三的学习目标设计了自我评价表格(见表1),学生学会了则赋1分,没学会则赋0分,教师通过希沃易课堂发布数据收集任务,学生在平板完成4次数据收集,教师则可在平台查看到每一位学生的平均值、总值,看到每一个维度全班学生的平均值、总值,教师可以立刻知道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个体情况。通过整体数据分析为下一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依据,通过个体数据分析增强教学反馈的针对性。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机协同教学、数据驱动评价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学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仍然要以目标为导向,灵活运用技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以数据作为项目评价的重要证据,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04):1-8+25.
[2] 余胜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23(02):55-59+6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4] 夏雪梅.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内涵、设计逻辑与实践原型[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78-84.
[5] 刘邦奇,袁婷婷,纪玉超,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08):16-24.
[6]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知识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郭振玲]
*该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青年专项课题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研究”(20221492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