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框架的建构及实践

作者: 丛龙梅

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框架的建构及实践0

摘 要 跨学科作业是语文跨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缺乏跨学科视野,学科整合意识不强,导致语文跨学科作业实施效果欠佳。因此,需要构建“确立作业主题—制定作业目标—确定作业内容—选择作业形式—实施作业评价”作业设计框架,并实践运用于语文跨学科教学。

关  键  词 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课程标准

引用格式 丛龙梅.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框架的建构及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5(08):60-6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增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着力推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为其他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由此可见,跨学科学习已经成为打破学科边界,推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然而,在语文作业的设计环节,多数教师囿于已有教学观念和教材编排体系,仅将语文作业作为语文知识与技能巩固的手段,缺乏跨学科视野,学科融合意识不足。作业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2]。因此,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应充分预设作业的每一个环节,保证作业设计的科学与规范。泰勒指出,作业设计可以由评价目的、行为情境和评价工具组成[3]。洪俊认为,跨学科学习活动包括五个步骤:寻求主题—目标先置—设计评价—设置情境—还原认识过程[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要素应包括:强调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活动、创设学生具身参与的学习情境、主张学生多元呈现的评价方式,可以构建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框架(如图1)。

一、基于课程标准,确立跨学科作业主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以主题为引领,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解决问题等活动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观点、表明态度,解决真实问题[5]。因此,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首先要确立作业主题。语文跨学科作业主题的确立有三种方式。

1.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确立主题

围绕语文要素确立的主题可以体现作业对课堂学习过程的进阶,以及对单元主题的拓展。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单元有三项学习要求:“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习过“收集资料”,从“收集”到“搜集”,难度有所提高:“收集”主要指将分散的资料集中到一起,而“搜集”是指有目的地寻找资料,然后整理集中,意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获取资料的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设计跨学科作业:安排学生在课后搜集关于汉字发展、字体演变的相关资料,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日常生产生活中汉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最后以调查报告的方式呈现作业。

2.基于真实问题确立主题

真实问题包括社会热点话题、实践活动主题及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如学习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后,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活动设计跨学科作业:以思乡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小板报。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卷尺、圆规等数学教具使板报设计更加精细;可以借助不同颜料、不同笔法等使板报色彩更加艳丽;可以借助英文字母以及单词使板报风格更加灵动。设计完成后,小组还需要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阐述板报的设计意图和表达主旨。

3.基于地域特色确立主题

教师可以将当地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融入语文教学,设计跨学科作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接地气、更有特色。如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走进鲁迅”。教师可以依托教材相关资源,结合当地文化源远流长、名人辈出的实际设计“寻访家乡名人,传承太湖文化”跨学科作业(见表1)。以此激发学生探访家乡名人的积极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依据教学目标,制定跨学科作业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而语文跨学科作业目标就应围绕教学目标制定。选择作业内容、确定作业形式、展开作业评价都要依赖清晰明确的作业目标。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学目标分为低阶目标和高阶目标:识记、理解和运用属于低阶目标,分析、评价和创造属于高阶目标[6]。因此,语文跨学科作业目标可以从低阶到高阶分为知识目标、思维与方法目标和素养目标[7]。

一是知识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从实验稿到2011年版,再到2022年版,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但知识目标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础的目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学科知识。语文跨学科作业目标在制定时应立足语文学科,融合其他学科基础知识。二是思维与方法目标。语文跨学科作业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上还应深入挖掘学习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巩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背后的思维与方法。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是语文跨学科作业思维与方法目标的重要特征。三是素养目标。语文跨学科作业最终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业伴随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是育人的重要途经,因而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课,文本的重点不是爬天都峰的过程,而是重点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从而表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制定跨学科作业目标(见表2)。

三、坚持学科本位,确定跨学科作业内容

语文跨学科作业不是对语文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以语文学科为本位,联结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作业。首先,语文跨学科作业通过学科知识的表征深入到知识的内部,由点到线,由线及面,融合相关学科知识。其次,语文跨学科作业在注重学科间知识联结的同时,还强调学科知识内部的关联,围绕作业主题,进行内部知识的梳理整合。语文跨学科作业可以通过串联、渗透和交叉确定作业内容[8]。

1.作业内容的串联

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小学阶段的各科教学虽然差异较大,但还是有很多关联之处,特别是语文与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等学科的关联点会更多一些,也更容易找到串联的着力点。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新世纪》一课,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简洁生动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点燃他们探索未来的兴趣,与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互联网新世界”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教师就可以梳理两课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找到“互联网”这一高度关联的内容,并以此为主题,设计语文跨学科作业:安排学生在课后以“互联网的‘前世今生’”为关键词,搜集整理与之相关的资料,或撰写一篇关于互联网的小作文,或呈现一篇简单的调查报告。

2.作业内容的渗透

为更好地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内化与拓展,语文跨学科作业需要有意识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与内容。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普小品文,通过两只蟋蟀的故事,告诉学生,牛是反刍动物,有四个胃。单纯依靠文字叙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结合美术教学,将文本知识渗透于绘画之中,为学生安排语文+美术的跨学科作业。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然后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红头”在牛身体里的运动轨迹。学生可以模仿课本插图进行绘画,也可以依据插图展开想象,添加其他相关的图案或景物。

3作业内容的交叉

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在作业内容中交叉设置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核心素养。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围绕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在习作之前学生要连续观察绿豆的发芽情况,而种子发芽是科学小实验,二者恰好可以交叉进行。因此,教师可以交叉设计跨学科作业内容。首先教师要提前一周和科学教师共同布置种子发芽的小实验,包括种子的选取、基质的选择、湿度的保持等。其次,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从多角度、调动多感官,注意细微的变化;记录要力求准确,同时可以附上图片。最后,连续观察记录之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选出代表作品,并在全班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完善自己的观察日记,为习作做好准备。交叉整合语文的习作和科学的实验观察,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又能为学生习作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

四、针对学科特点,选择跨学科作业形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强调理解的综合性学习,语文跨学科作业也应该是基于理解的自主探究活动。针对分科作业类型单一的弊端,跨学科作业应根据作业主题和作业内容选择多样的作业形式,进而发挥跨学科作业的独特优势,促进学生发展[9]。

1.基于单篇组合的跨学科作业

基于单篇组合的跨学科作业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作业主题,融合相关学科知识,共同达成作业目标。如为迎接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体现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花式跳绳”的魅力,教师在运动会前布置语文跨学科作业:“绳”采飞扬。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探寻“绳”字的字形演变过程,整理与“绳”有关的成语及典故,搜集绳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要求学生了解绳结的妙用,尝试用彩绳编织中国结等手工艺品。此外,还可以学习一些在紧急情况下结绳自救的技能。

2.基于单元统整的跨学科作业

基于单元统整的跨学科作业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核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作业情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如五年级上册的“中国民间故事”单元,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为准确把握创造性复述的要求,教师可以统整单元内容,设计跨学科作业:编写中国民间故事集( 分册)。要求学生聘请民间故事集的主编,搜集整理当地民间故事,设计民间故事集的封面,分工编写民间故事集等。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融合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落实各项子任务。

3.基于项目重组的跨学科作业

基于项目重组的跨学科作业要求围绕作业主题,设计表现性任务,重组相关学科内容,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整合跨学科思维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如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小英雄雨来》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形象,故事跌宕起伏,人物众多,形象鲜明。教师可以通过项目重组的方式设计跨学科作业:编演《小英雄雨来》舞台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在改编课文的基础上,依照舞台剧要素“语言、音乐、道具”分为三个小组:台词编写组、音乐创作组和美术道具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教师要协同多学科教师,在舞台剧编演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舞台剧的编演。

五、依托主题活动,实施跨学科作业评价

语文跨学科作业的完成是否高效主要依赖作业评价。跨学科作业评价的设计要统筹考虑预设与生成,明确作业目标与作业过程的关系,坚持多元主体参与,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制定表现性量表及量规,确保作业的高质量完成,进而增强跨学科学习兴趣,改善跨学科学习效果。

1.评价主体要多元

教师是作业评价的核心,是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人。跨学科作业涉及多门学科,语文教师可以会同相关学科教师参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平衡。学生是作业评价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我评价,或者借助同伴评价,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评价标准,反思作业完成情况。家长是作业评价的补充。家长作为学生最亲近的人,是作业评价的重要他人。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语文跨学科作业安排不同的评价主体,或者在作业完成的不同阶段分别安排评价主体。

2.评价方式要多样

语文跨学科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那么,作业评价方式也应是多样的。在评价过程中运用最多的评价方式有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星级评价。口头评价是最直观,也是运用最多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通过口头评价能及时指出学生作业完成的优缺点,指出改进方向,具有现场性,简单易操作。书面评价则需要评价主体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比较深入的说明,具体分析影响作业完成的各类因素,指出学生作业改进的重点方向。星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整体情况的简单量化表示,主要以等级制呈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馈学生作业最终状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