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落地困境与提升对策
作者: 孙友鹏摘 要 “双减”政策对学校课后服务作出了全面指导和具体要求。在“双减”背景下,以Y县H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对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四大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发现该校在资金、师资、时间、课程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其原因,建议政府在制度健全、经费保障、监管体系、考核评价方面,学校在时间安排、内容形式、教师待遇、师资力量方面,以及多方力量从家校合作、校校交流、校社共育、校企结合等方面统筹规划,为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落地提出合理对策。
关 键 词 “双减”政策 农村小学 课后服务
引用格式 孙友鹏.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落地困境与提升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3(26):18-22.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学生课业负担重以及校外培训现象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是事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大统筹决策[1]。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社会各界和教育领域都开始关注义务教育中课后服务的改革创新。课后服务既涉及教育、社会、管理、经济等多个领域,又和中小学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联系紧密,是实现学生减负、教育改革、多元育人的重要路径。由于我国课外服务的发展与研究都起步较晚,所以政策落地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给满足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带来了严峻挑战。探讨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落地困境,多维度提出课后服务落地的对策与纾解路径,对课后服务体系的建构、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落地困境
自2021年开展课后服务以来,H小学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不断进行课后服务内容的优化调整,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服务模式。结合实地调研观察到的课后服务状况和访谈材料中的内容信息,对该小学课后服务的困境进行维度的划分,具体包含资金较为匮乏、师资相对薄弱、时间安排弹性不足、课程设置有名无实四个维度。
1.资金较为匮乏
学校向家长收取服务费后用于发放学校参加服务的管理人员、服务教师的报酬和补贴。收入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认真准备课后服务的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允许学校向家长收取适当的费用,为教师提供激励,但这些费用等同于学校的活动经费,行政人员也要参与分配,以至于影响了一线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难以达成对课后服务教师的激励和调适[2]。
关于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校长A在访谈中提到:“关于课后服务的经费投入,我们学校主要是在上级领导的要求下,向学生家长收取课后服务费用的。学校有专人负责课后服务费的收取,做好对账工作,一月一收取,通过家长会和微信群告知家长们收费的标准和开展课后服务的天数。费用都是学校代收,收齐后统一上缴县财政,由财政局统一拨付,发给咱们参与课后服务的老师,做到了公开透明。”由此可见,课后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家长交纳的服务费,财政拨付的经费使用也较为公开。但单一的资金来源导致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课后服务队伍的组建、课程的开发和场地的建设,缺乏充足的资金和有力的保障,是课后服务落地的一大困境。
2.师资相对薄弱
H小学的课后服务师资主要以本校任课教师为主,外聘人员不多。因为学校的教师人数少,学生数量多,所以全体教师都要参与课后服务,负责本班的安全保障和服务开展,其中有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教师C在访谈中说:“开展课后服务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却增加了教师们的压力,之前还可以在放学回家后批改作业或者写教案,现在有了课后服务,连这些时间都没有了,回到家除了做饭、吃饭,再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可以看出课后服务确实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困境和挑战,突破这些困境是提升课后服务落地成效的关键。
关于校外人员的参与和师资力量的引进,副校长B也提出了顾虑:“这个问题很难处理的。文件中说鼓励社会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包括退休教师啊,大学生啊,还有能工巧匠啊那些人。我们也希望有很多人来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可是具体怎么联系,外聘老师的报酬怎么给,上面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作为学校也不敢轻易去开展,不敢冒这个风险、担这个责任。”由于校外力量进入的操作标准尚不明确[3],造成了农村小学课后服务中师资引进的难题,究其原因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充分和师资力量的不充足。校外师资力量引入和聘任流程受到限制或是缺失[4],制约了课后服务的落地实施。
3.时间安排弹性不足
目前H小学在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上主要是落实上级“5+2”的时间规划,一周共开展五天课后服务,每天中午和下午各开展一个小时,每天共开展两个小时。家长F提出了她的期待:“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挺好的,但是如果能再延长半个小时就更好了。我下班时间是下午五点半,现在学生是五点十分放学,还是无法满足像我们这些下班比较晚的家长的需要。”课后服务的作用之一是解决“四点半难题”,既然其无法化解家长接送孩子和工作时间的冲突,就说明学生家长接送孩子还有一些困境没能得到解决。时间的安排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时长和工作节奏,导致了课后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低质化和粗放化[5],缺少“弹性上下班”的工作激励机制,难以激发教师对课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4.课程设置有名无实
H小学的课后服务课程设置以作业辅导为主,通过学生自主完成作业、教师答疑解惑、生生交流讨论的方式来回顾一天所学,所以把作业辅导安排在每天下午的课后服务中。中午的课程则是以兴趣培养为主,主要依托均衡课堂中开发的课后服务网络资源和教学视频,包括影片欣赏、自主阅读、音乐美术、体育舞蹈、劳动安全等内容,但由于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这些兴趣类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法达到学生的预期需求。问题的根源仍然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6],特别是农村地区难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项目,导致课后服务浮于表面,沦为常规课程扩充和练习的工具。
学生E在访谈中说:“原本参加课后服务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因为可以学到很多不同的知识,还可以和同学一起玩,但是好多有意思的课程没参加几次就消失了,从此几乎每天都是做作业、看书,感觉一直在学,没意思。”课程内容逐渐变成了作业辅导,学生兴趣培养和活动开展等目标很难实现,这一现象在农村小学十分常见,亟待引起重视并得到解决。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落地困境的成因
1.供给匮乏限制课后服务的普及性
农村地区开展课后服务的供给远远低于需求,无法满足农村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迫切需求,难以解决农村孩子日益增长的课后服务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的农村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在供给侧,H小学没有充足的资金提供开展科技、艺术、舞蹈、书法、器乐、体能等课程所需要的师资力量、课程资源、活动场地、安全措施等,学校的管理层面又没有充足的精力和丰富的经验去组织其他的课后服务活动,只能给学生提供最简单易操作的课后看管和作业辅导等类型的课后服务,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迫切需求。
2.管理被动制约课后服务的灵活性
H小学在执行课后服务政策时缺少对本校情况的分析,没有规划针对性的措施,没有对政策中可以弹性处理的部分进行创新和尝试,以至于无法满足本校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所以,学校管理在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和弹性放学制度的运用方面灵活性不够,没有真正做到因校制宜。
3.功能单一削弱课后服务的全面性
H小学的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学生对课后服务有一定的认知,但受到教育功利思想、内卷现象等的影响,相关的利益群体狭窄化了课后服务的看护、育人等功能,使课后服务的功能被削弱,全面性被降低。课后功能的狭窄化源自于各个利益群体对课后服务政策和理念的认知偏差,存在着简单化理解的思维定势,最终势必导致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导致学生的能力狭窄化、学习狭窄化和兴趣狭窄化。
4.内容空洞阻碍课后服务的多样性
由于课后配套资源协调性不足[7],导致无法开展多样性的课后服务。目前,虽然政策文本中提出了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和模式,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表中也安排了较为丰富的课程内容,但是实际操作仍然是以教师辅导功课、学生完成作业为主,与学生想要全面发展和丰富课后生活的初衷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小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心理预期,甚至会助长其厌学情绪的产生。课后服务内容的单一化和零散化体现在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脱节和对不同年级的分层适配程度低[8]等方面。
5.师资薄弱束缚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任务量。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只好安排在校任职的教师全员参与,这种做法无疑会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课后服务中也势必会把这种认知和态度传递给学生,影响师生的互动和对课后服务的整体满意度。H小学在开展课后服务中也尝试过联系校外专业人员,但最终不了了之。全部由校内教师开展课后服务无法满足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多元化需求,而聘请校外人员又会带来管理方面的难题,给课后服务带来挑战。
三、“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提升对策
1.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1)健全课后服务的政策体系
政策必须要给予课后服务明确的指导,同时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决策权,使其能够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农村学校对精细化的政策体系有更强烈的供给需求[9],并期待决策部门对其赋权,实现对课后服务的动力激发和保证制度运转。通过分析实践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在配套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健全、经费投入增加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为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政策依据。
(2)保障课后服务的经费来源
课后服务供给侧的最顶端就是经费供给和资金投入。没有资金的支持,课后服务就如同空中楼阁,无法实现蓝图的构建。政府可以设立课后服务专项基金,做到专款专用,可以结合地区经济水平向家长适当收取课后服务费。此外,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多主体供给模式[10],引导社会企业、团体、慈善机构等参与经费投入,实现经费资源的多主体保障,并实行公开透明化管理。
(3)建立课后服务的监管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起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监管体系,成立课后服务质量保障监督领导小组,定期深入到一线学校调研和督查课后服务的实施情况,对学校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的责任落实、制度实施、课程类型、时间保障、满意程度、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并将结果作为评估学校的重要内容。可以借鉴国外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路径和监管体系,设立国家级监管机构[11],督促课后服务的实施运行,促进课后服务的体系完善,实现课后服务的质量保障和科学统筹。
(4)完善课后服务的考核评价
定期的考核评价有助于评估课后服务工作开展的成效,从而实现其完善和提升。通过出台课后服务考核评价办法,制定考核细则,并结合实情划定评价指标和比重,重视课后服务的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从多群体的角度去了解一线学校中师生的心声与需求。重点对课程安排和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把握课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和育人价值[12],树立起课后服务的教育情怀和融合理念。另外,也要对教师的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将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和工资绩效的重要依据[13],增加教师的投入动力和明确主体责任。
2.细化学校组织安排
(1)增加课后服务的弹性时间
针对H小学的实际情况,学校应充分调研家长意愿,适当增加课后服务的弹性时间,以满足家长接送孩子的需求,同时解决学生长时间参与课后服务可能导致的效率低下、压力增加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任务量。因此,根据农村地区小学的交通路况,学生家庭背景、学习服务需求、年级与家庭住址等信息[14],细化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建立起弹性离校细则,保障学生们在时间分配上具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