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品格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
作者: 戴天扬摘 要 文化品格指向人的行动、态度和内心,作业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聚焦文化品格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需要熟悉文化知识,厚实文化积淀;分析文化差异,比较文化异同;拓展文化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共情,培育文化品格。只有将相关文化信息与文化差异等要素有效植入作业设计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使其发展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真实且有完整生命的人。
关 键 词 小学英语 文化品格 英语作业 作业设计
引用格式 戴天扬.聚焦文化品格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3(29):64-67.
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一种语言工具,还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发展以培养文化品格为核心的增进国家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的能力[1]。“文化品格”是英语教学摆脱“工具论”枷锁的突破点,它将语言与文化完美交融,使语言教学富有灵魂与朝气,更具人文性。文化品格既有各学科共有的育人目标指向,又有外语学科跨文化学习的特色育人要求[2]。
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文化品格,提升综合人文素养,实现从学习文化知识到形成文化品格,这是值得一线教师深思与实践的课题。本文根据具体作业设计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如何使英语作业设计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点训练转向特色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通过作业实现中外文化的理解与优秀文化的认同,最终在自我判断与选择中,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在文化品格形成的过程中,发展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真实且具有完整生命的人。
一、洞悉文化知识,厚实文化积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化信息,熟悉文化知识。预习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一方面能让学生熟悉新知识点,有效降低课堂学习难度,从而提升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动力,让学生提前了解所要学习材料的相关背景文化信息,享受主动探究知识的快乐,体验从不明白到有点明白,再到非常明白的真实学习过程,真正实现“先学后教”的理念。
1.“知”作家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对于译林版教材中的西方童话故事内容,学生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但是当问及学生故事作家时,他们的印象却是模糊的。因此,在学习此类童话故事前,教师可设计“预习单”,利用任务单的引导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导航仪”,帮助他们知晓预习方向,消除知识盲点并激发阅读兴趣。
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为例,教师在预习作业设计时,让学生提前了解作家的姓名、国籍及其代表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家与经典作品的关注度,在不断与作品语言与思想的对话过程中,更多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与风土人情,丰富文化涵养,开拓文化视野,体会真善美的价值,更有兴趣、更自信地进行文化表达,达到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
2.“晓”国家
在课前,教师应研读教材,增加教学前的文化注入量,为文本深入解读与重难点突破注入一针“强心剂”,使教材成为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首要资源。
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为例,此单元Story Time板块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澳大利亚国家的介绍,六年级学生对于这个与中国相隔近万里的国家是陌生的,为了降低学生对文本解读的难度,真正体会标题核心词interesting的丰富内涵,更近距离地认识文本的价值,教师可设计有关澳大利亚国家背景知识的预习作业,让学生知晓澳大利亚的国旗、首都、标志性动物和重要建筑物名称等文化信息。
预习单作业内容指向性明确,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问题设计全部基于学生对于澳大利亚国家的基础认知且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在特定文化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学生自主搜集、处理信息与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能够从原有的文化经验中“生长”出全新的知识点,培养世界意识。
3.“明”习俗
传统的英语预习作业局限于语言知识层面的听、读、背、写,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基于文化层面的预习作业设计,更加重视让学生提前了解与熟悉新课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自主体验与真实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前置性学习。
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为例,此单元Culture Time板块的内容为“万圣节”介绍,而这个节日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他们会产生很多疑问。如果教师对预习阶段的要求仅停留在朗读词句的知识层面,就会失去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重要节日习俗的最佳时机。因此,在课前预习作业设计中,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全面了解万圣节的起源、意义、传统食物和特色活动等资料,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帮助Mike完成万圣节家庭购物清单。最终在解决真实问题的作业形式中,感受文化的多元性,体会西方人对于万圣节别出心裁的活动创意,逐渐明白此节日所传递的文化意义,厚实文化积淀,丰富文化涵养,实现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直面文化差异,比较文化异同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敏锐洞悉文化异同的能力,提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与归纳水平,在主动实践作业的过程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魅力,在解决问题的经历中深入比较文化异同,实现思想与文化的碰撞,提升感悟与鉴赏文化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备”贴士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当学生已有文化认知与新文化知识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应善于化解冲突,帮助学生探究悟理,理解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在尊重包容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学会赓续中华传统文化。
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8 Birthdays Culture Time为例,此文化板块的内容为西方人接收礼物的方式——一旦收到就立刻打开,可见中西方收礼文化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本课时教学结束时,教师根据本单元生日主题,创设Story Time主人公Su Hai与Su Yang即将举办生日聚会的场景,被邀请的外国小朋友Mike和Helen对中国式聚会相关文化存在以下四点困惑:1.What gifts can/can’t we buy for Su Hai and Su Yang? 2.When can we arrive at the party? 3.What can/can’t we do at the party? 4.When shall we leave the party?让学生针对他们的疑惑点,写一封电子邮件提供合理的建议。
Dear Mike and Helen,
Don’t worry about the party.Here are some tips for you.
You can buy so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lease don’t bu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or them.
You can arrive a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on’t be late.
You ca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t the party.
You ca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You can leave the party whe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I hope the tips can help you. Enjoy yourselves at the party.
You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完成此项作业的过程中,必须秉持面对多元文化时的开放态度,周全考虑中西方聚会礼节的差异,积极给Mike和Helen提出参加中国聚会时的“备忘录”,避免他们出现不必要的礼仪问题。教师将单元主题情境与文化板块学习相交融,设计相应的实践型作业,促成学生与生活情境的真实对话,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文化,以国际化的视野深度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使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融入新观念,促成语用能力与文化品格的双提升。
2.“辩”节日
每种文化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不同国家的节日文化[3]。译林版教材中有一定比例的文本内容涉及节日文化,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以调查与分析的学习方式深化所学文化,在实践的过程中,敏锐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和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为例,以上单元分别介绍了圣诞节和春节两个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节日。通过文本知识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到两个节日的时间和活动等基本情况,但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贵在让学生于真实的情境中多体验。在六年级“Chinese New Year”单元教学后,教师结合五年级所学单元“At Christmas”,设计实践型活动作业:班级内开展主题为“圣诞节有趣还是春节有趣”的辩论赛,让学生根据各自观点进行头脑风暴,罗列出“有趣”之处,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中西方节日的文化习俗与差异。
学生通过辩论赛的提前自主准备和后期积极参与,不断与其他同学碰撞观点,逐步理解中西方节日背后所隐含的人文性,深入了解节日的本质内涵,认识到寄贺卡、送礼物的背后所倡导的是祝福、分享与感恩;贴春联、走亲戚的背后所蕴含的是团圆、思念与亲情。学生在分析、体验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唤醒跨文化意识,增强异质文化的理解能力,形成对节日文化的深层理解,促进文化品格的形成与培养。
三、拓展文化视野,坚定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以“文化自信”为关键词共搜索到7处,足可见文化自信对于学科课程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正是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黄金期,教师可不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于英语作业中,在作业的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建构起学生以中华优秀文明为基准的国际视野,在知行合一中拓展文化视野,坚定文化自信。
1.“搜”美食
教师引导小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其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增强文化自信,使其更积极地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思想,宣传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4]。
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6 In the kitchen Culture Time为例,此板块以四幅祖国各地的特色美食插图,即北京烤鸭、松鼠鳜鱼、重庆火锅和广式早点为背景,让学生学习句型“Chinese food i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I love Chinese food.”此板块,语言文字直接传递出中华美食闻名于世界的文化信息,插图作为静态的第二语言间接补充说明。如果文本插图的使用在此戛然而止,则不能发挥出它所隐含的文化价值。因此,在本课时教学完,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一份“舌尖上的中国”实践作业,选择绘画、文字或导图的方式,让作业更具画面感和说服力。
作业一:选择文化板块中任意一种美食,完成一份英语介绍小报。
作业二:探究当地特色美食文化,完成一份英语介绍小报。
作业三:查找6~8个当地特色菜,完成一张英语介绍小报。
此份作业教师以地方美食文化探究为主题,分别设计三个难度系数的作业,学生可分析自身的特长或能力,采取独立或合作的形式完成最适合自己的作业。无论学生选择何种方式,他们均能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地方美食的了解,充分感受各地区文化与美食交融的独特魅力,对中华美食触发真实的感悟,产生强烈的亲近感,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食”文化扎根心中,增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