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

作者: 马杰

摘 要 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互相融合,可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资源支持,为课后服务的落实找到现实路径,从而能丰富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二者融合,能满足学生成长和素质发展的需求,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二者融合要借助学校课程建设“三级”体系,国家课程是基础,国家课程的拓展课程是补充,学校社团课程是特色。二者融合可基于内容的整合、管理的整合、评价的整合的方法和策略而有效达成。

关  键  词 学校 课后服务 校本课程建设 教育质量

引用格式 马杰.学校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J].教学与管理,2023(32):13-15.

学校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课后服务是教师在课外开展的与课堂教学互补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校本课程建设重点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特长,根据学科、学段、教学目标等,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设计。从目标上看,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该探索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发展,实现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一、学校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融合的重要意义

学校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关系密切。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与校本课程建设不可分割,在相辅相成中推动着学校可持续发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整合,能够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

首先,学校课后服务可以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资源支持。比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辅导课程和业余活动,推动他们体验不同的学科和知识。在做好这些课程辅导和组织实践的同时,开展校本课程的建设和进行教学资源的更新。

其次,学校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建设可以协作推进。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校本课程建设可以扮演重要角色,提供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教学资源以及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最后,学校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能有效弥补学生的缺失。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将所学内容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技能。

二、学校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融合的需求分析

1.催生教育教学创新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需求

教育教学创新和学生素质提升的需求是学校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融合的重要驱动因素。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服务一直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课后服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此外,课程建设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具专业性,从而创建更具竞争力的校园文化。学校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1],从而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因此,学校应该重视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优化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效率[2],为未来的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2.优化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的需求

学校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也是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和提升管理成效的必要措施。首先,学校实施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协调各方面资源,确保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注重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此外,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也是保证融合实施的关键。其次,教学改革是实现融合的基础。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学校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融合的策略

1.建设学校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融合的“三级”体系

(1)“三级”体系的内涵

学校课后服务表面是服务,但其本质也是一种教育,学校提供的也应该是一种专业的课程[3]。学校要秉承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在课程建设上寻求发展,在社团创建上力求创新,在课后服务上谋求突破,努力建成以国家课程为载体,加强课后服务建设;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基于国家课程的补充、完善和本土化的价值导向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回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统筹实施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建设的“三级”体系。

(2)“三级”体系的指导理念

“三级”课程体系是课后服务保障模式,也是校本课程建设模式,是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一方面,借助专业教师资源,解决课后服务落地实施的短板和校本课程难以提升等难题;另一方面,重在教育实践,加强学校与老师、学校与学生的联系,力争家长与社会的大力支持。“三级”课后服务模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保障校本建设与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3)“三级”体系的运行路径

学校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4]。

①以国家课程为载体,加强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融合的基础性。基础性课程以必修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内容,以班级为学习中心来组织实施。主要科目有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健康指导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范开设,全面考评,对于在国家规定的课时内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科和部分学生,可通过课后服务实现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学,保障课程育人的质量。

②以国家课程的补充、完善、本土化为价值导向,加强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的拓展性。拓展性课程以校本课程为主要内容,通过轮修、选修,以年级为学习中心组织教学。例如,由语文学科和艺术学科拓展而来的地方戏曲课程的学习内容由基础课程的内容拓展产生,主要涉及人文素养、本土文化、数理逻辑、科技创新、体育艺术、社会实践六大领域。具体课程由各年级组根据基础课程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师轮流开发、设计、实施。课程设计报学校审核后规范实施,结束后由学校组织考评。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整合校外社会资源,搭建学生与社会互动的平台,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发展动力。

③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回应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统筹实施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建设,凸显校本课程建设与课后服务融合的创新性。创新性课程以选修的校本课程为内容,以学校社团为学习中心组织实施。课程从整体教育发展角度出发,学校统筹规划资源,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合理调配,形成学校特色。学习内容由基础性课程的内容提高产生,涉及领域与拓展性课程一致。具体课程由学校组织有业务特长的教师或外聘教师开发、设计、实施,以社团为组织形式,有发展特长的学生自愿报名选修。课程设计报学校审核后规范实施,结束后由学校组织考评。创新性课程为教学改革和优化提供更广泛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

2.教学内容融合的策略

(1)建立教学内容整合机制

校本课程和课后服务的融合需要一个机制,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有机整合。

(2)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教学资源的配置必须进行优化,同时,不同的教育质量需求也需要不同的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学校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时,需要根据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资源配置方案。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融合学校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应根据融合的教学内容及质量目标,在教学评价标准、方法、程序以及结果处理等方面进行协调,确保有效的教学评价。

3.教学管理融合的策略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课后服务管理团队和校本课程建设管理体系、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师培训等,实现学校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1)建立课后服务管理团队

学校可以组建专门的课后服务管理团队,由该团队统筹学校各种资源,对课后服务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有机融合。管理团队要明确课后服务的目标和导向,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2)建立校本课程建设管理体系

学校可以建立校本课程建设管理体系,明确各个管理层级的职责和权限,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将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有机融合,对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

(3)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学校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教学管理工作与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通过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增强教学管理效率。学校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课后服务资源共享,结合校本课程建设的需求来实现有效融合。

(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可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后服务意识和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强化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培训重点包括怎样制定课后服务项目、怎样实施课后服务管理、如何利用校本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过程等。

4.教学评价融合的策略

教学评价旨在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并完善教学过程,而学校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对教学评价的要求更高。要使得教学评价与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建设实现无缝连接,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教学评价需要与学生个体发展进行匹配

学校应该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的成长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后服务,形成师生互动、多元发展的态势。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应该结合课程及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2)教学评价需要与校本课程建设进行匹配

校本课程建设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教学改革的趋势,借助新课改的契机,通过教学改革,在校内开展的,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的相关改革。教学评价中应对校本课程建设的特点进行综合性评估,以测试校本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实际作用,从而更好地评估和推广校本课程建设。

(3)教学评价需要与学校课后服务需求进行匹配

学校课后服务是指在正常课程结束后,学校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以及为学生提供较全面的个性化支持、帮助和引导。教学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课后服务的成效进行评价。

总之,我们要在了解学校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建设的概念、特点以及二者之间关系和联系的基础上,探寻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融合策略[5],实现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开发双促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衍广.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研究[R].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3:544-549.

[2] 郑再升.AGIL模型视角下中小学课后服务功能分析及改进路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26 (04):114-122 .

[3] 张文超.学校课后服务实施的理念倾向与改进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1(20):7-10 .

[4] 尹晶,王思迪,张立东.基于新工科的课程教学与产教融合策略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 2023,40 (03):356-357 .

[5] 李翠莲.浅析高校通识课大班额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2 (16):141-144 .

[责任编辑:白文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