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的四重境界及其进阶策略

作者: 张滢 宋立华

摘 要 劳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当前的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相对单一,劳动所蕴含的独特教育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考虑到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及其特点,从观念、实践、情感和创新这四个角度出发,提出小学生懂劳动、会劳动、乐劳动和创劳动的四重境界。劳动境界的进阶需通过准确把握各境界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各阶段劳动内容、多种方式促使境界间递升和发挥多元教学评价的魅力,让小学劳动逐步走向至高境界。

关  键  词 小学生 劳动教育 四重境界 境界进阶

引用格式 张滢,宋立华.小学生劳动的四重境界及其进阶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32):16-20.

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多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它可以揭示人的思想、智力、情感、美感、心理状态、创造精神,揭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意义。”[2]因此,劳动绝非是一种单一层面的行为,它囊括了认知、技能、情感和创造等多个领域,具有循序渐进的多重境界。对其多重境界进行揭示并寻求进阶之策,可以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

一、小学生劳动的四重境界

“境界”为物境、物界,而转化为度越物境、物界的非物境、物界的生理、心理感受的境与界,并由内超越为一种思维的精神境界,即是人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水平[3]。“劳动境界”则是境界思想在劳动领域的具体体现,劳动过程中的外在条件与劳动者产生的生理、心理感受相结合,是劳动者在努力提高自身劳动能力,科学、有效地投入劳动,实现自身内在价值的过程中所达到的精神层次,它关注劳动过程中的物境、物界,以及劳动者的生理状况、心理感受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劳动者对于劳动的认识、态度和参与程度的不同阶段。《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依据课标,可以将小学生劳动分为懂劳动、会劳动、乐劳动和创劳动四重境界。

1.小学生劳动的第一重境界:懂劳动

“懂劳动”是小学生劳动的第一重境界,也是起始境界。“懂劳动”是小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场域中,通过主动察觉或者情景交互等形式对劳动进行初步感知,以多种学习方式(如劳动课程、日常观察等)了解到劳动的基本知识与要点,从而树立劳动意识。

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初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具备了基本的劳动意识,了解各种劳动形式和规律。“懂劳动”主要表现为:能崇敬劳动,牢记劳动具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尊严和美誉。小学生应当珍视劳动,尊重那些默默为社会付出的普通劳动者,认识到每一个职业背后都蕴含着汗水与欢喜,深刻领会“各行各业,皆有其杰出之处”的理念。基于此,他们可深刻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发展、家庭和谐、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国家的强盛和人类的前进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深知劳动是人才的摇篮、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以及构建美好生活的基石,从而对劳动怀有崇高的敬意。

“懂劳动”是培养学生劳动的起点,亦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认识劳动”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摒弃不劳而获的错误价值观,引导小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形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品质,弘扬劳动精神,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好的道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正确认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重要价值,对不同岗位的劳动者拥有相同的敬意,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小学生劳动的第二重境界:会劳动

“会劳动”指小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能够掌握劳动知识与要点;在实践层面上能够熟练地进行劳动,并且在不同场景中选择合适的劳动,知识性与实践性并重,以便切实体悟到劳动的魅力。

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合适的劳动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高效地完成指定的劳动目标。这不仅有助于任务的顺利完成,还有助于个体的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增强,展现出较高的劳动能力和生产效率。鉴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存在差别,“会劳动”在不同学段的表现亦不同,可分为:在第一学段(1-2年级)能够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整理与清洗,初步学会规范使用相应工具,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在第二学段(3-4年级)学会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能规范地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在第三学段(5-6年级)表现在熟悉家庭生活中日常的清洁和卫生操作,以及基本的整理和收纳方法,开始学习并掌握一些简单的家庭烹饪技巧,能根据劳动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技术与方法,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从而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劳动。

行为学习理论的观点表明,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而不仅仅是掌握概念和理论。劳动使学生具备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行为的改变。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了解技能应用的多方面情境和综合技能的运用,为实现该目标,学生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实践,将所学技能和知识内化成自我知识和技能结构,以期具备实际运用的能力。所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操作的基础,将难以使知识性的学习转化为有效的行为。作为一种涵盖体力和智力的活动,劳动不仅影响着外界环境,也塑造着人的内在品质。劳动作为对体力和脑力的使用,对外部世界的改变和对人自身的塑造,理应具有从身到心、从体到德的更加丰富的内涵。只有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劳动实践和应用。

合理、适当的劳动实践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劳动的习得离不开反复练习,体力劳动有助于小学生的感官和运动器官进一步成长,拉伸他们的筋骨,提升他们的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他们的手眼协同能力。劳动的实践性特点使得学生需要通过各种动作或者手工技艺,在吹拉弹唱、提握取拿中促进血液循环、活跃神经系统。这些活动能够减轻因学习而产生的脑力疲惫,从而提高学习效能;同时还能降低体脂比例,有助于小学生塑造健康的身体形态和增强身体素质[4]。

3.小学生劳动的第三重境界:乐劳动

“乐劳动”即乐于劳动,是指学生在进行劳动时处于主动状态,它强调小学生的主观意愿,是在情感层面上接受劳动、愿意劳动和主动劳动,能够积极主动地在无人要求的情况下自主劳动。这是劳动境界的第三个层次。

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内心充满对劳动的热爱,乐于参与各种劳动,敢于面对挑战,并且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劳动成为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享受劳动带来的心灵愉悦。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5]新时代的劳动本身带有快乐与幸福的追求,“乐于劳动”的态度和“热爱劳动”亦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品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新型劳动等层出不穷,简单的机械劳动逐渐被自动化和机械化取代,未来人类所从事的劳动将更多地侧重于创造性和整体性的决策。这种转变也反映了未来劳动市场对于高级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在增加。这一趋势进一步强调了创新思维和决策能力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性。而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不可替代性,也预示着劳动者亟须学习现代技术,拓展知识领域,追寻时代的步伐,这些无一不要求劳动者始终保持乐于劳动的态度和学习探究的热情。同时,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各场域的劳动共存,生产性服务劳动、生活性服务劳动的比重加大,其更加强调劳动者在劳动服务中保持积极而愉快的劳动情绪[6]。

达成“乐劳动”的状态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劳动中蕴含的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和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养成。乐于从事劳动的学生往往会形成积极的心态和有益的习惯,这种习惯可以在未来的职场生涯和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基础。

4.小学生劳动的第四重境界:创劳动

“创劳动”即创造性地进行劳动,是指能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结合现有的技术与社会背景,探寻新型的劳动方式或改进传统劳动方式。它强调对于创新性、创造性工作和艺术性工作的关注,并突出表现个人的创作力和成果生产能力,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突破了课堂与生活的壁垒,更是将古代智慧与今人思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劳动境界的最高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育,此处的“创劳动”并不能与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科学家的创造画上等号,该境界是针对小学生而言,对比对象自然也是小学生本身。在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仅具备基础的劳动技艺,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表现在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尝试新方法。“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7]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及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的加快,劳动形态也处在不断演变的进程中,但在实现个人自我完善和创造性表现方面,却需要个人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领域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在此趋势下,劳动的内涵显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主要基于体力的劳动方式逐渐被弱化,结合体力与脑力的劳动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综合劳动方式不仅包括基础的操作和执行任务,还涉及到更高层次的计划、组织和创新。这种劳动模式的崛起反映了社会对于更为灵活的、适应性更强的、综合性的劳动能力的追求。

创造性劳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劳动作为一种具体而实在的行动,需要多种感性材料参与,而在这看似具体的活动中隐含着诸多抽象概念。深入认识事物的概念,从一般内容中概括出规律,思考事物间的联系并加以掌握,以便提高决策与创造力,这些无一不是达成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重要要素。劳动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劳动中学到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会落实到生活中,用于应对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发展劳动创新的能力,从用双手创造性地开展劳动到创造性地改造生活,体现出劳动的意义。

二、小学生劳动境界的进阶策略

劳动境界可分为“懂劳动”“会劳动”“乐劳动”和“创劳动”这四个层次,它们彼此之间存在连续性和层次性。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促进四重境界逐渐进阶。

1.准确把握各境界间的关系

劳动的四重境界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懂劳动”为“会劳动”打下基础;“会劳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从而热爱劳动;而“乐劳动”则推动他们勇于改变、勇于创新,迈向最高境界——“创劳动”。

“懂劳动”是小学生劳动的起点,它是在具备了劳动基本知识基础上的理解。只有懂得劳动的意义、价值及其在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小学生才能顺利地进入劳动的世界。懂得了劳动的意义,接下来就要培养一定的劳动技能,即“会劳动”。在此阶段,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做饭等,还要学会一些学校劳动,如绿化、打扫卫生等。“会劳动”意味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劳动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信心,并为下一个阶段提供动力。在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后,学生们应“爱劳动”,认识到通过劳动能获得快乐和满足感,从而能够尊重劳动,珍视劳动成果,乐于参与劳动。只有真正爱上劳动,学生们才会主动地投入到下一个阶段——“创劳动”。“创劳动”是劳动境界的最高级别,它要求学生们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创造出更高质量的劳动成果。在这个阶段,小学生不仅要吃苦耐劳,还要勇于尝试、勇于挑战,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2.合理安排各阶段劳动内容

劳动是复杂的,适量、合适的劳动有利于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锤炼劳动技能和收获劳动成果,反之则可能造成身体和精神的劳损,带来压迫和剥削,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甚至异化[8]。发展心理学提供了认识个体成长的科学依据,阐明了个体处于不同阶段发展的特征和需求,因而能够指导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

第一学段的学生偏向自我中心,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而可以将劳动能力的内容融入到游戏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他们了解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通过模拟制作食物、搭积木、绘画等方式体验劳动的成就感和乐趣。师长亦可以身作则,给他们提供观察和模仿成年人劳动的机会;同时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劳动形式,如帮助大人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初步认识劳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