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制”助力“双减”的三个“接口”

作者: 韩青

摘 要 上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具有连接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家校社协同的三个天然“接口”。接课堂,“小先生制”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接课后,“小先生制”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接“家社”,“小先生制”沟通方式促使学科教培消失。因此,“小先生制”能克服“双减”中的各种症疾,实现“以减增效”。

关  键  词 小先生制 双减 课后服务 协同教育

引用格式 韩青.“小先生制”助力“双减”的三个“接口”[J].教学与管理,2023(35):5-7.

“双减”进入第三个年头,也到了“对教育实践中的顽症痼疾实施精确打击”[1]之际,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质量远没达到预定期望值,家长由此而生的焦虑症需要“良方”医治。上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是突出“为教而学”的深度学习,是践行“教学做合一”具身理念的方法,也是协同家校社的有效路径。如此说来,“小先生制”生而备有连接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家校社协同的天然“接口”,能克服“双减”中的各种症疾,实现“以减增效”。

一、接课堂:“小先生制”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打开了学生深度学习之门,大量重复的低效作业再无容身之地。“小先生制”源于《学记》中的“教学相长”,其强调“‘教人居学之半’,即自己的教可以促进自己的学”[2],这正是深度学习的核心。开展在目的、过程、思维方式和学习成果方面均有特别指向的“小先生制”教学,“学—教—学”的深度学习也在同步运行。

1.指向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

明确的目标指向有效教学的开端,好的开端预示着成功的一半。深度教学的课堂目标不仅有而且明确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小先生制”课堂倡导“人人都是小先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在具体教学目的的设定上既要突出学生人人做小先生的内容,也要指明具体的操作方法,即以讲解为主的学法也是“小先生”们的教法。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自读课文 《梅兰芳蓄须》 要求以熟知事件和品读语言的方式感受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精湛的表演艺术和不屈的民族气节。具体教学目的设定中,首先,概述文中事件,通过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事件;其次,通过动作、语气和示意图等辅助语言向他人传递对语言的感悟和对人物的理解;最后,通过举一反三的手法向他人讲解文章的写法。

2.指向互动交流的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互动对话的过程,由编者、作者、教者、学生四者之间互动而生的统一力量能促使学生建构新知。“小先生制”课堂中的“即知即传”是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梅兰芳蓄须》教学中,首先,由一个学生把学习收获讲给小组成员听,引发小组讨论;其次,小组成员各自发言,对发言学生的观点作出回应,也可以开展大讨论;再次,由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整理观点,形成共识;最后,学生完成新知建构,将其纳入知识结构体系。

3.指向高阶思维的教学方式

深度学习的核心是发展和形成高阶思维能力,以学生能运用逻辑性思维、反思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为衡量尺度。蒋梦麟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的尾注中写到:“《书经》里说:‘惟学,学半。’蔡传谓:‘教人居学之半。’意思是指教人时才知道有困难,要学习,这样就等于学习的一半了。”[3]这是“小先生制” “以教人者教己”的最好注解。“小先生制”课堂的核心教学理念正是“以教人者教己”,学生在教授他人或相互交流中,发现自己观点不正确或表述不清晰,支撑观点的论据不正确或不充分,再次返过来学习,促使学习持续深入。《梅兰芳蓄须》的教学中,学生无论是在讲解还是在聆听,都是对自己的思维的检查与修正。

4.指向成果应用的教学评价

陶行知先生以“小先生制”改造社会的一项措施就是由小先生把自己学习到的生产劳动知识教给其他小孩和大人,帮助他们科学生产,教学中的小先生也带着积极的情感亲身参与生产实践,应用其学习成果。“小先生制”课堂继承这一理念,因此,应把学习成果的实践应用及其产生的心理品质作为深度学习的评价目标。对《梅兰芳蓄须》的学习成果应用进行评价,首先,以具体的情境检测学生学到的知识,即选用与课文相似的语段让学生说出概括事件的方法和课文的写法;其次,以对话的方式检测运用的思维方式,即设计具体问题,让学生说出具体的解决思路;最后,检测成果应用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坚定意志,成果应用的教学评价再次促使学生深度反思、深度学习。

二、接课后:“小先生制”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比于以营利、应试为目的的校外培训,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课程更能够回归育人本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致力教育增效。”[4]与课后服务的具身理念一致,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小先生制”服务模式致力于学生身心合一发展,强调学生在真实的场域中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学习和训练,实现“五育融合”。“小先生制”课后服务课程包括知识学习、艺体训练、科技制作和认识社会四类。

1.“学—做—说”服务:满足知识学习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难以满足优等生和后进生的知识学习,要想让学生从培训班回到学校,课后服务就必须开设知识学习课程,但课后服务的知识学习应有别于课内的知识教学,是凸显五育融合的知识学习。“小先生制”课后服务知识学习是“学—做—说”的三位一体,是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口头讲解构成的学习体系,讲解是目的,以自主探究与实践两种手段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为前提;讲解不只是为了传授,它还推动着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和积极实践,如此循环,最终才能促成知识的建构。如学完《梅兰芳蓄须》,学生对梅兰芳的品质和课文写法的探究都意犹未尽,可以在课后服务中继续探究。第一,确立完整认识梅兰芳,或仿照课文写法独立描写一个人物的目标。第二,自主搜集有关梅兰芳的资料和类似文章,运用思维导图、表格、绘画等多种手段进行实践。第三,以图表协助自己的讲解。在“学—做—说”的知识学习中,人物梅兰芳被学生全面认识,课文的写作方法也被学生彻底内化,他们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均得到发展。

2.“学—练—说”服务:满足艺体训练

学校艺体课的教学时间常被文化类学科挤占,对孩子艺体特长发展有期待的家长只能送孩子进培训班。学校可开设艺体课后服务课程,集中艺体老师的专业智慧,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实施艺体课后服务,那样艺体培训班的学生就会回到学校练艺体。“小先生制”课后服务艺体训练是“学—练—说”三位一体的训练模式,“学”指教师示范、学生跟练;“练”指学生按训练要领自我练习;“说”指一部分先会学生向后会学生讲解训练要领和注意事项,讲解过程中做示范动作,这一关键环节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恰是培训班不能做到的。学完《梅兰芳蓄须》,部分学生对梅兰芳精湛的表演艺术和京剧舞台上的武戏兴趣浓厚,可开展戏剧表演和武术培训服务。第一,教师示范,学生跟练,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动作要领。第二,学生按训练要诀自主练习,相互示范、相互指正。第三,先会学生向后会学生示范和讲解。经过“学—练—说”的循环训练,学生实现了身心合一,发展了体育和美育,同时渗透了其他三育。

3.“学—作—说”服务:满足科技制作

科技创新是国家战略,学校有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开设课后科技服务课程是现实和历史的双重使然。“小先生制”课后服务科技制作是“学—作—说”三位一体制作模式,“学”指学生自主解读制作说明要点;“作”指学生自主制作;“说”指学生讲解制作步骤、要点以及工作原理。三步制作模式核心是“说”,说是对思维的梳理,是再次深入研究的开端,因为讲解可以暴露制作过程中的不足与疏漏。学习《梅兰芳蓄须》时,老师会播放教学视频,此时学生可能会对视频剪辑技术产生兴趣,教师可借此契机开展视频剪辑课后服务。第一,学生自己解读视频剪辑要点和步骤;第二,学生自主练习剪辑,遇到难处时相互讨论;第三,学生讲解剪辑过程、要点。教师在学生掌握剪辑技术后可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创新要素和相关原理,发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作—说”三位一体科技制作是学生身心合一的实践,实现了在发展智育中渗透其他四育。

4.“学—访—说”服务:满足认识社会

一部分学生的社会参与欲望强烈,家长也有意让学生有限度地参与社会活动,学校开设社会实践课后服务课程能够实现家长的愿望。“小先生制”课后服务社会实践采用的是“学—访—说”三位一体模式,“学”社会中的知识,“访”真实情境中知识的应用,“说”社会知识的应用步骤、要点以及知识的由来。学完《梅兰芳蓄须》,学生会产生了解戏剧表演的社会功能的需求,教师可结合当地的戏剧剧种开展戏剧表演社会实践服务。第一,了解戏剧的渲染气氛、寄托情思、宣传社会、传承文化等社会功能;第二,到现场去与演员交谈,深入了解戏剧表演的步骤、要点。第三,向其他学生和社会人士讲解戏剧表演的知识,说清戏剧表演为什么能实现它的社会功能。可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戏剧的起源以及演员的艺术生活,以实现对戏剧表演的全面认识。“学—访—说”三位一体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身心合一,以及“五育”全面发展。

三、接家社:“小先生制”沟通方式促使学科教培消失

家长的需求活跃了学科教培市场,社会的支持是教培行业野蛮生长的沃土,“双减”政策完全落实的标志是家长主动退出学科教培市场,不给学科教培行业生存机会。“‘小先生制’依据即知即传原则,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教人去教人的方式,改变传统意义上的‘长者为师’,提倡‘智者为师’‘能者为师’,成为普及教育的有效路径”[5],这也是家校社沟通的较好方式。

1.“说+”式沟通催生家庭支持力量

在学校的“小先生制”教学和服务中,学生能独立解决复杂问题,其他各种必要能力均能得到提升。在家庭中运用“说+”式“小先生制”家校沟通方式,学生能主动讲解家长关心、询问和检测的各种问题,家长能亲眼见证学校教育的成效,送子入培之心自然荡然无存。

首先,“说”关心的问题。这是一种汇报式讲解,学生按一定的次序做一个全面的汇报,定期汇报家长关心的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其次,“说”询问的问题。家长在学生汇报时捕捉学习要点,即刻提出问题,学生能结合一定的动作或器材作讲解,力求为家长讲明白。最后,“说”检测的问题。家长还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检测题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作答后再主动讲解思路。

“说+”式“小先生制”家校沟通方式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成果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进行外化,家长切实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对培训班也就没有了兴趣。

2.“+说”式沟通赢得社会支持力量

“+说”式“小先生制”校社沟通方式是利用社区的画廊、会议室和广场等资源开办“小先生”作品展、“小先生”讲堂和“小先生”报告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在校学习成果,社会人士也在观看和聆听中肯定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从而否定教培存在的必要性。

“小先生”作品展,即学生把自己的优秀作业,包括各个学科的作业放进画廊,由“小先生”们向前来观看的社区人士作简要介绍。“小先生”讲堂,即学生在社区的会议室举办社区人士喜欢的“话题开讲”,如讲述喜欢的历史人物、小说和时代话题等。“小先生”报告会,即学生利用社区内的广场等场所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展示才艺。

社区人士在学生多次数、多维度的展示活动中体验到学校教育的显著成果,感受到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满满的收获,必然不再支持学科教培。

参考文献

[1] 操太圣.“双减”与学校教育本真理想的回归[J].江苏教育研究,2023(01):24-28.

[2][3] 朱肃霞.小先生制“教学相长”的研发重构与深度学习的关联[J].上海教育,2022(12):66.

[4] 李宝庆,纪品.“双减”背景下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65-73.

[5] 刘来兵,任淑叶.社区小先生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J].基础教育参考,2022(11):40-45.

[责任编辑:白文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