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视角下党的基层干部形象及其教学
作者: 黄元虎摘 要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多位党的基层干部形象。文学阅读视角下党的基层干部形象的主要特征有:坚持党性,心怀人性;不忘初心,富有爱心;宁死不屈,舍生取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材“以文化人”的特点和党的基层干部的形象特征,在互动关系中感悟引领作用,在矛盾冲突中体会崇高品质,在细节刻画中探究内心世界,在价值澄清中传承精神内涵。
关 键 词 文学阅读 小学语文 党的基层干部 形象特征
引用格式 黄元虎.文学阅读视角下党的基层干部形象及其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3(35):46-48+67.
语文是融入“党的领导”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材“以文化人”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知党情、懂党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多位党的基层干部形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1]党的优秀基层干部不计名利,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梳理,笔者发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党的基层干部形象都出现在小说类文学作品中。笔者试从文学阅读视角分析其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文学阅读视角下党的基层干部形象的特征
1.坚持党性,心怀人性
基层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一方面,他们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党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亲友和家庭,必然心怀人性。人性,就是作为人的本质。人性光辉,是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善、美。当社会需要与家庭需要、党性与人性发生冲突时,党的基层干部往往舍“小家”为“大家”,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如,六年级上册微型小说《桥》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村支书的光辉形象。当汹涌的洪水突然来袭时,老支书临危不乱,以无可置疑的威信、先人后己的精神、坚决果断的指挥,组织村民顺利跨越“生命之桥”。他本可以第一个脱离危险,却把生存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亡威胁留给自己以及同是党员的儿子。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党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不朽桥梁。这一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党的优秀基层干部无论面对何种境况,都能坚持党性,心怀人性。
2.不忘初心,富有爱心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的优秀基层干部都能牢记党的嘱托,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兢兢业业,克己奉公。革命战争时期,他们关爱革命队伍中每一个同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关爱每一个普通人。如,六年级下册短篇小说《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为完成党组织交给的照顾三个生病小战士走出草地的任务,甘愿自我牺牲。小说高度赞扬了这位党的基层干部(课文通过老班长与“我”的对话点明其党员身份——“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老班长始终不忘初心,为了人民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老班长关爱生病的小同志,为了他们能够走出草地,千方百计寻找食物,直至自我牺牲。在现实生活中,像老班长这样的党的优秀基层干部层出不穷。
3.宁死不屈,舍生取义
革命战争年代,条件往往极端艰苦,形势常常十分严峻,党的革命队伍始终保持着极强的战斗力,这与我党我军高度重视基层队伍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任务面前,党的基层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起着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面对生存与死亡的抉择,他们宁死不屈,舍生取义。如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班长马宝玉在卢沟桥事变以后就参加了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作为党的基层干部,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带领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这三位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最终高喊口号,壮烈跳崖。以马宝玉、葛振林为代表的狼牙山五壮士身上,体现出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4.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基层工作条件大多非常艰苦,但党的优秀基层干部能够保持定力,一心为公,一心为民。面对基层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他们常常忍辱负重,不辞劳苦,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如,小说《丰碑》(五年级下册《军神》“阅读链接”)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因一位老战士身着单衣而冻僵牺牲引得首长极为震怒,并因此欲问责军需处长。然而,那位牺牲的老战士正是负责物资供应的军需处长。这位基层干部把温暖让给别人、把牺牲留给自己的高尚品格令所有人肃然起敬。军需处长是战争时期党的基层干部的楷模,他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鼓舞着队伍不断前进。
二、文学阅读视角下党的基层干部形象的教学
1.在互动关系中感悟引领作用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之中。小说正是通过这种互动关系,逐步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时代意义等。党的基层干部在群众中发挥着引领、示范的作用,因此,教材中的作品常常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党的基层干部为主要个体,以普通群众为群体,通过群体形象突显个体形象,通过个体形象丰满群体形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法切入,紧扣关键语句,观照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感悟党的基层干部的引领作用。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既有对五壮士群体行动的总括,又有对五壮士个体行动的细描。同时,课文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班长马宝玉这一党的基层干部形象。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感悟马宝玉的引领作用:一是沉稳果敢的指挥员——在诱敌上山的过程中,他“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战士们各显其能,“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可见战果的取得与马宝玉指挥得当密不可分。二是坚决果断的领头人——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准备转移,如果追赶主力部队会被敌人尾随,如果向顶峰棋盘陀行进会面临悬崖绝壁。为了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不被发现,马宝玉对战士们斩钉截铁地说:“走!”随即带头迈向顶峰。一声“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斩钉截铁”表现了班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毫不犹豫地决心牺牲自我,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紧跟”一词说明战士们完全认同班长的决策,凸显了五壮士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三是有勇有谋的战斗者——当子弹都打完时,胡福才刚要拧开仅剩的一颗手榴弹,马宝玉一把夺过手榴弹,带领战士们因地制宜,举起石头砸向敌人;当又一群敌人扑上来时,马宝玉用尽全身力气将手榴弹扔向敌人,确保了最大威力。四是大义凛然的捐躯者——当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时,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马宝玉毫无畏惧,首先跳下深谷。战士们也高喊口号,相继英勇跳崖。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五壮士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在互动关系中充分感悟党的基层干部的引领作用,同时对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有了更加丰富的体会。
2.在矛盾冲突中体会崇高品质
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重要原因在于其情节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往往呈现出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特点,从而拨动读者的心弦。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和化解,是构成这种情节特点的主要原因。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党的基层干部的崇高品质正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彰显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和利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体会党的基层干部的崇高品质。
如,教学《桥》一课,笔者聚焦四次冲突,引导学生在冲突的产生与化解中体会老支书的崇高品质:一是山洪暴发,村民们慌不择路、近乎发疯地“逃”向唯一一座狭窄的木桥,与老支书如山一般“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凭借威信镇住了大家,为顺利逃生赢得了先机。二是因为桥窄,老支书命令所有党员排在队伍后边而引发个别党员的抱怨,与老支书“一切为了群众”的党性原则,形成第二次冲突。老支书以“可以退党”立刻化解了冲突,让队伍回归井然有序。三是人们开始顺利过桥,一个党员身份的小伙子排在了队伍中间,形成第三次冲突。老支书坚持党性,“揪”出党员小伙子,让他站到了后面。四是木桥摇摇欲毁的千钧一发之际,老支书与小伙子互相推让,不约而同地希望对方先过桥,再次发生冲突,导致双双遇难。小说结尾通过老太太的祭奠揭示出老支书与小伙子其实是父子关系,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此,学生顿悟:小说中最大的冲突,其实是当亲人和群众的生命同时遭遇危险时,如何做到党性和人性的统一。在党性面前,老支书要求儿子履行党员职责,将生的希望留给群众;在人性面前,老支书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生的希望留给儿子。老支书用坚定的党性和深沉的父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2]。这样教学,教师紧扣这篇小说在创作手法方面的主要教学价值点——矛盾冲突造成情节一波三折,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党的基层干部一心为民、党性与人性相融的崇高品质。
3.在细节刻画中探究内心世界
小说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等细节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价值观念。细节描写,看似细小,但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整个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3]。因此,教学有关党的基层干部形象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对人物细节的刻画,探究党的基层干部的内心世界。
如,教学小说《金色的鱼钩》时,笔者抓住老班长的“三笑”这一细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位党的基层干部的内心世界:一是抓住“假装笑”,探究一番苦心。小梁发现老班长嚼着草根和剩下的鱼骨头,鱼肉和鱼汤都分给了其他战士。但老班长坚决不同意小梁一起寻找食物的请求,并命令他照顾好小战士。第二天,老班长通过假装笑创造氛围,动员战士们喝下新鲜鱼汤:“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在此之前,他有过“摸了摸嘴”的假动作和假话——“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由此可见老班长的良苦用心。二是抓住“收敛笑”,探究一片爱心。第二天喝鱼汤时,小梁无比痛心,“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顿时,老班长“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收敛笑,意在警示小梁,防止他影响战士们的情绪。老班长的秘密只有小梁知道:为了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寻找食物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老班长仅仅吃鱼骨和草根。这表现了老班长竭尽全力照顾好三个生病战友的一片爱心。三是抓住“露出笑”,探究一颗红心。三个小战士喝完鱼汤,老班长“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这笑意发自内心,但仅有“一丝”,原因在于: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尚未完成,走出草地仍然遥遥无期,老班长深感责任重大。这就更加深刻地表现了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一颗红心。
4.在价值澄清中传承精神内涵
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5]统编教材中有关党的基层干部形象的作品,故事内容有的发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有的虽然发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具体事件有其特殊性,往往难以被学生真正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因此,教师应寻找课文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融入点,开发价值观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澄清价值中传承党的优秀基层干部的精神内涵。 (下转67页)
(上接48页)
如指导学生阅读《丰碑》时,笔者引导学生交流:“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读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感慨万千。如果请你为军需处长写碑文,会写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为了战士们迈过雪山,您将棉衣让给他们,自己却身着单衣,直至活活冻死。从您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有的说:“为了人民,为了战友,为了革命,您长眠在皑皑雪山。我们要将您的不朽精神发扬光大!”但有两名学生略显迟疑地表达了困惑:“我觉得文中描写过于夸张,军需处长虽然伟大,但是课文的描写似乎让人感到不够真实。”“我们要向军需处长学习,但不知道学什么。现在是和平时期,条件优越,丰衣足食,哪里还需要在雪天为了他人,穿着单衣薄裳?如果是学习他爱国爱民爱战友的精神,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此话一出,有几位学生也跟着表达出同样的疑虑。笔者首先肯定这些学生独立思考、实话实说的勇气,紧接着组织讨论:“有想法就要大胆说出来!对于他们的想法,大家有什么看法?”学生有的说:“我不同意‘过于夸张’的说法。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比如在抗击新冠疫情时期,确实有许多党员医生、社区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进行加工,跟我们小学生写作文不一样。”有的说:“我们学习军需处长,不是要模仿他的行为,而是学习他热爱祖国、关爱他人的精神。”还有的补充:“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关心国家大事是传承他的精神,为班级、为家庭、为社区服务也是传承他的精神。”“虽然我们不可能遇到红军过雪山这样的事情,但是在困难面前,拒绝自私自利,坚持心中有他人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此案例中,面对部分学生的困惑以及价值观念不尽合理之处,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坚持平等对话,先肯定积极因素,再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澄清困惑的观念,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明确向军需处长学习的实践路径,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悄然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党的基层干部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学作品体裁特点,把握党的基层干部形象特征,坚持以文化人、以人育人,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章程[S].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3] 黄元虎.统编语文教材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形象梳理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17):47-50.
[4] 黄元虎.小学语文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2(10):58-6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4.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