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学习的跨学科教研

作者: 翟李红 林学文 曲瑞娜

摘 要 基于主题学习的跨学科教研是让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打破自身学科界限,围绕共同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整体理解和把握,探讨如何将不同学科知识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于主题下,同时在学习方式、组织评价等方面融会贯通、相互借鉴。实践探索做法如下:一是分析主题学习特点,组建不同层面跨学科教研团队;二是明确主题学习目的,组织系统性跨学科教研活动;三是建章立制,确保卓有成效的跨学科教研效果。

关  键  词 主题学习 跨学科教研 学科组 年级组

引用格式 翟李红,林学文,曲瑞娜.基于主题学习的跨学科教研[J].教学与管理,2022(29):30-32.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视野及综合学科的能力,为此,我们从教研组建设开始,将不同学科知识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于主题下,同时在学习方式、组织评价等方面融会贯通、相互借鉴。

一、分析主题学习特点,组建不同层面跨学科教研团队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对一类及相关联的系统化与集成化,蕴含着学科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使学生以自然或社会生活中的主题为核心,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知识的价值意义,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原有学科经验结构中[1]。所谓跨学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面对现实问题,仅靠单一学科解决不了的从多个学科角度去思考,优化和完善方案,破解问题;寻找彼此间的共通因素,在更高层次认识和把握它们的结构等,使之相互贯通[2]。

分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考虑将已有的教研组织重新进行调整与组合,形成不同层面的跨学科教研团队,依主题需要开展教研活动。

1.学科组跨学科教研团队

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体现多学科事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内容特点,同时课程方案要求各门学科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那么,各学科设计什么样的主题才是跨学科的?怎样设计?跨学科主题怎样组织学生的学习?如何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怎样评价?这一系列问题既有学科的不同特点,又具有相通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跨学科研究,如此组建起来的学科组跨学科教研团队由每个学科的大学科组长组成,如小学段按照语文、数学、科学、英语、道德与法治、艺术、体育、综合(劳动、综合实践、信息科技)学科由八位学科组长组成。重点研究各分科课程里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组织、实施、评价等,研究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于各学科共通的方面,整体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落实。

2.年级组跨学科教研团队

按照年级组,由年级的各学科教师组成跨学科教研团队,以年级主任为组织者。年级组跨学科教研团队主要是针对学科组跨学科教研团队所确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进一步具体化、细化,形成年级实施方案。年级组团队更多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经验、素养培育目标等,协调商讨一个学年的主题学习方案。

二、明确主题学习目的,组织系统性跨学科教研活动

1.理论学习,了解“是什么”

围绕着“是什么”的问题,学科组跨学科教研团队前期进行理论研究。不考虑各学科的主题学习或某个内容的跨学科学习,仅从跨学科主题学习来说,既要基于学科,又要跨越学科。不能把各个学科的拼接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也不能为了主题而主题,与学科内容割裂。

跨学科主题学习表现为有明确主题的学习设计,以驱动性问题与相关学科的核心知识相关联,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整合多学科的思维、方法等,创造性地解决主题问题并形成学习成果,过程中对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过程方法有深刻理解,成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2.建构模型,探讨“怎样做”

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学期组织几次?由谁来组织?怎样组织?涉及到具体的实施,学科组跨学科教研团队可以结合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及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尝试性的规划。

跨学科主题学习按学年进行规划,以小学段为例,一个学年一般可设计六次,约两个月一次,一个学期两次,寒暑假各一次。因为班级里的语文或数学老师基本固定,因此可以让语文或数学教师轮流来组织。为避免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组跨学科教研团队可以设计实施模型。

(1)梳理学科知识,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网络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基于学科的课程内容,设计符合年级的知识,寻找需要跨学科学习的内容。如:本学期各学科各有哪些专题、单元、模块?具体到专题或单元,哪些主题可以通过跨学科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某单元内容与生活实际有哪些连接?某单元学习的内容在实践中有哪些具体应用?等,通过梳理这些问题找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内容,形成主题学习知识网络。

(2)提炼跨学科主题,确立学习目标

跨学科主题决定着主题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连接着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等。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如何确立跨学科主题?一种思路是以语文或数学知识为主体,找寻其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点;一种思路是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找寻不同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关联点。

“时间的秘密”主题的确立是以小学数学“年月日”单元知识为主体,利用年月日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此为主题来联结其他学科的知识,确立学习目标为:数学“年月日”单元知识,对时间单位进一步认识,感悟时间是对过程的度量。

(3)设计驱动任务,形成学习方案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有明确的学习设计,注意体现驱动性任务,设计时要思考: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直接载体是什么?多个学科可从哪些方面达成目标?任务是否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任务是否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任务是否具有挑战性?以“时间的秘密”主题为例进行如下设计:

①时间知多少?查找时间的由来、有关时间的历史故事、历法发展等资料;古代计时的历史;昼夜等计时文字的由来,形成调查报告。

②××(妈妈、老师等)的一天。观察记录下对方一天生活的时间轨迹,写出观察日记,交流感受与体会。

③时间与我们的关系。记录下自己身边的与时间有关的生活,交流与体会时间对于人类公共生活的作用与价值。

④绘制艺术钟表。设计、制作艺术钟表,为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做好时间规划。

(4)组织长程活动,引导学习方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需要长时间进行,还要有教师对学习方式的组织引导。可采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集中+分散”的方式安排课内的学习活动,一般一个主题学习活动可安排3个课时左右来进行组织引导。第1课时:组织制定方案,明确小组及分工、具体任务、学习方法、注意事项等;第2课时:阶段性汇报及展示,适时调整方案,指导下一步学习活动;第3课时:活动展示交流与总结,回顾与反思主题活动过程,感悟知识及活动成果。

(5)开展活动评价,积累活动经验

跨学科主题活动评价伴随着活动的过程,关注过程性评价,既有小组评、互评、自评等不同主体的评价,又有情感、方法、知识等不同内容的评价;同时增加创新性评价,只要在活动中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是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得到的,策略和方法有创新,就予以鼓励。

3.规划实施,明确“怎么样”

在学科组跨学科教研团队系统设计与规划的基础上,年级组跨学科教研团队则具体落实学年跨学科主题活动方案、组织活动、保障措施等。

联合备课活动。同年级的学科老师在学期开学前要组织一次联合备课活动,确立本学期跨学科教研主题。一般以语文和数学学科为主体各设计一个学期中的主题,班主任为主体设计一个寒假或暑假的活动主题。联合备课时,大家分别对先期备出的主题进行交流,各学科进行讨论与融合,围绕着是否合适、是否有更好的主题、其他学科怎样融入等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形成可操作的主题活动方案。

协同调研活动。为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入开展,年级跨学科学习团队开展一次协同调研活动,一般一个学期一至两轮,即深入到各学科的课堂,调查研究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即年级主任安排本年级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提前确立好调研的题目,如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调查的观察量表,安排随机观察数学、语文、科学、英语、体育等各学科的课堂;整理分析形成调研报告。使年级组的每一位学科教师都能够清晰地了解本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情感状况,对学生和学科都做到心中有数,以更好地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主题研讨活动。针对具体的跨学科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年级跨学科教研团队主要通过课堂观察、调研、访谈等形式,随时发现活动中的问题。聚焦问题,确定研讨主题。通过跨学科研讨和交流,不同学科老师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分享好的做法和经验,从中提炼一些普适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三、建章立制,确保卓有成效的跨学科教研效果

将跨学科教研组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以切实的管理保障跨学科教研运行,确保跨学科教研成为学科教学教研的有机组成。

1.以制度确保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跨学科教研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学科组跨学科教研团队和年级组跨学科教研团队常规活动与组织、管理制度;确定不同层面跨学科教研活动主题与日期;确定教研组内对话交流制度,教师轮流做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确定教师完成基本跨学科教研任务的制度。

2.以文化激励教研工作的有效推进

一是建立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共同愿景。树立育名师、创名校的意识,将拥有名师、名团队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求,将培养一支名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树立团队共享的理念,建立彼此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的价值观,努力营造资源共享、个性表达、平等对话的成长空间,在团队发展中提升自己、超越自我。

二是形成良好的合作环境。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适当的激励机制、适度的良性竞争机制等,形成各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信息畅通、技能互补、决策高效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优化团队合作过程,使教师在团队中分担任务与责任,共享信息与荣誉,以优秀的学校文化、团队文化实现团队内部深层次的真正合作。

3.以考核评价保障教研工作的长远发展

制定跨学科教研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机制。跨学科教研评价由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监督指导,期末根据每位教师参与跨学科研讨的次数和跨学科听课、备课、评课、沙龙或论坛的次数,按照权重进行量化计算,对教科研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如论文、公开课、经验交流等进行加分奖励,得分按比例计入教师学期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并作为教师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基于主题学习的跨学科教研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不同学科的经验得以交汇和互鉴,不同层面的视角得以呈现和共享,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单一趋向综合,契合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吕立杰.加强知识整合,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J].人民教育,2022(09):24-26.

[2] 柳夕浪.为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定位导航[J].人民教育,2022(09):18-20.

[责任编辑:白文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