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教 教什么 怎么教:课堂教学“三个基本问题”新论

作者: 王少山 向长征

[摘    要]课堂教学只有理清“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基本问题,教学质量才会有根本保障。“为谁教”,为党和国家而教,为社会进步而教,为学生成长而教。“教什么”,一教学生学会做人,即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二教学生学会做事,即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怎么教”,从实际出发,科学施策,赋予生命的灵动,与学生心神对话。

[关键词]课堂教学;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学质量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1]教师应该把精力放在课程上,放在教学上,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2] 撇开具体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就共性而言,课堂教学必须理清“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基本问题。

一、为谁教

“为谁教”是教师上好课的原则问题。弄清“为谁教”,你才会清楚你的课堂要把学生带到哪儿去。

(一)为党和国家而教,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不论教育发展到什么阶段、发展到什么程度,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是空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简单地讲,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所有课堂教学的根本立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4]一些西方势力推行强权政治,寻找一切机会搅乱中国,遏制中国的良好发展,削弱中国的强大力量,阻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如此时代背景之下,作为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的人民教师,要有更加清醒的政治头脑,要认识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要始终如一地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放在首位来思考一切教学活动。

(二)为社会进步而教,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基

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文明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的教学就要精准对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大社会要素培养人才,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在社会价值中去实现个人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视角。

人才是社会发展、进步与文明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教育要把握新时代新方位呈现出的新特点,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课堂教学要把握时代脉搏,围绕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需求侧,紧盯“互联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紧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超前的视野和思维,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用心去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现代社会知识倍速扩展与更新,学生在课堂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创新。教师要把课堂变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场所、教给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场所,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净化、智慧的启示和本领的增强。

(三)为学生成长而教,即为学生健康成长助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成长而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只有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才能持续发展进步、国家才能持续繁荣富强。

教学是关系学、价值学、成长学、生命学,归根结底是人学,是人与人的和谐互助相伴成长,是根本区别于其他一切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活动与存在,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进化链条。教学的前置条件是目中有人,满眼都是学生,破除物理空间的阻隔,开展心与心的对话,充斥课堂的是学生健康成长拔节的音符,这才是教师课堂教学应有的境界。

二、教什么

“教什么”是教师上好课的内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5]实际上,这几个下功夫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教什么提供了根本遵循。一要教学生学会做人,二要教学生学会做事。

(一)教学生学会做人

做人是一个人生存的根基。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教学生学会做人,既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

1.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有理想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用理想信念感召学生,涵养其精神之钙,立奋斗之志,行澎湃之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刻把握教学内容的理想信念元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过程,生动鲜活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从而引领学生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负时代的责任感、引领潮流的自豪感,立足当下,勤奋学习,勇于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教师每一节课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渗透热爱我国的山山水水、热爱我国56个民族骨肉同胞、热爱我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悟身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尊严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6]

3.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党的十九大强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7]公民的品德修养水平,既体现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又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课堂教学教师要通过教育、示范、激励和评价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应该”和“不能”的模式与标准,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并运用内省、慎独的方法,磨炼自己的意志,改造自己的思想,扬善去恶,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在工作中做一个好职工,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8]

(二)教学生学会做事

做事是一个人生存的必要和必须,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要充分利用课堂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知识见识是一个人成才的奠基石,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关键标准。知识见识从哪里来?归根结底要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好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不断增长学生知识见识的课堂。因此,课堂教学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始终围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来组织教学活动,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全面丰富知识体系,增长人生阅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9]

2.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有些西方国家千方百计阻碍中国的发展,时时“卡脖子”,处处“设路障”。唯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路。因此,我们要谨防青少年学生安于现状、乐于享受的消极思想,大力培养学生的不懈奋斗精神,树立高远志向,自强不息。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四史”教育,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寓于教学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讨论性互动、实践性服务来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信心,不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劳动形态越来越呈现综合化、智慧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每门课都要开发跨学科主题。因此,课堂教学要跳出学科的局限,着眼于全局,着眼于整体,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劳动课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又要培养学生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劳动本领,既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又要培养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幸福的审美情趣,也要培养学生乐业爱业、勤业、精业的工匠精神。课堂教学要将各门课程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三、怎么教

“怎么教”是教师上好课的方法问题。课堂教学要从实际出发,科学施策赋予生命的灵动,实现与学生心神对话。

(一)从实际出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课堂教学也是一样。

1.从教师自身实际出发。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是弄明白自己有哪些长处,自己有什么弱项。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才能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上好课。像武汉市解放中学思政课教师吴又存上课时不时地高歌一曲,把课上得有声有色。教师只有针对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应用自身特长,课堂才会增色添彩。

2.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不仅要了解所教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整体的学业基础、知识结构、认知水平,还要了解所教班级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心理需求等各个方面。只有既从整体上认知学生,又从个体上认识学生,才能做到课堂教学既能从全局上不超越学生实际,又不忽视个别差异,做到尊重每一名学生,从而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科学施策

就课堂教学的共性而言,一要合理使用教材,二要坚持问题导向。

1.合理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之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材,遵循教材,严格使用国家审定通过的规范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理清我们每一节课应该教的具体内容,对照课程标准,完成好课程本身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强调遵循教材,并不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一字不漏地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既要遵循教材,又要把教材用活教好。怎样算是用活教好,简单地讲就是凭借教材这个例子的教学,让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用已知探索未知,达到教的学生会做、没教的学生也会做的境界,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教学内容是共性,具体的教师学生是个性,课程标准是共性,达成标准的途径是个性,素养目标是共性,培养的方法是个性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根据学校、学生以及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遵循教材,用活教材,增强学生“观一叶而知秋”的本领。

2.坚持问题导向。人们之所以要接受学校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0]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着力培养其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既不会从天下掉下来,也不是人们的头脑中所固有的,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示范引导。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换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这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办,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办任何事情都不会跳出这三个维度之外。我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凡事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把问题想清楚、弄明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教学也只有循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路径,才能使教学清晰明了,把握逻辑性、规律性和系统性,着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教师影响一群人的活动。作为教师必须坚持有备而来,理清教学“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基本问题,上好每一节课,把课堂变成党和国家人才的“孵化器”,社会发展进步的“加速器”,学生健康成长的“加油站”。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Z]. 2021-07-24.

[2] 顾明远.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好老师[N].中国教育报,2021-04-03(03).

[3] 焦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N].光明日报,2019-11-11(05).

[4]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02).

[5]吴晶,胡浩.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2018-09-10/2024-01-08.

[6]向长征.基于“八个统一”的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6(04):50-54.

[7]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N].光明日报,2017-10-19(03).

[8][9]薛建华.落实立德树人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N].青海日报,2020-03-09(11).

[10]安民.抓落实关键要解决问题[N].人民日报,2020-04-28(04).

(责任编辑:刘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