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

作者: 唐玲

[摘 要]本文探讨了“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在开发方面,要确定德育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并设计课程框架,选定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设计。在实施方面,制定实施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评价体系,加强家校合作。支持与保障方面,要建设德育师资队伍,加强教研和经验分享;提供资源和设施,加强监督和评估。制定评价标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教师反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全面评价德育课程的效果。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德育课程;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德育课程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变得更为重要。本文拟探讨如何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开发和实施小学德育课程的策略,并提出支持与保障措施。通过有效的开发和实施,小学德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学德育课程开发策略

(一)确定德育目标和核心价值观

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策略需要确定德育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德育目标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确定德育目标时,需要考虑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使德育目标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相匹配。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共同认可和追求的价值观念,是德育目标的基础。核心价值观的确定需要考虑社会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其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通过确定德育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可以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提供指导和依据,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

(二)设计德育课程框

在确定德育目标与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需要设计合理的课程框架。德育课程框架是指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包括德育课程的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在设计德育课程框架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结合德育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确定适合学生的课程主题和内容。同时,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评价方式也需要与德育目标相一致,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包括观察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通过设计合理的德育课程框架,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德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制定德育教材和教学资源

德育教材包括用于教学的教材和学习材料,包括教科书、教辅材料、课件等。德育教材的制定需要根据德育目标和核心价值观,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内容和案例,以及具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的素材。同时,德育教材还需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以及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联系。教学资源是指用于辅助教学的各种资源,如多媒体教具、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开发需要结合德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多样化和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制定德育教材和教学资源,可以提供有效的教学工具和素材,促进德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合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个性化设计

学生特点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特点、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可以确定适合学生的德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如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个性化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通过结合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个性化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人格品质。

二、“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策略

(一)制订德育课程实施计划

在制订德育课程实施计划时,需要明确课程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等。首先,需要确定德育课程的时间分配,合理安排每个学期或学年的德育课程的学时和学期安排,确保德育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其次,教学内容需要依据德育目标和核心价值观进行选择和安排,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教学目标需要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评价方式需要多样化,包括观察评价、作品评价、自我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制定德育课程实施计划,可以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提供教师教学的指导和学生学习的依据,确保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以及德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具和教材,包括多媒体教具、实物教具、教学软件等。在选择教学手段时,需要根据德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建立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德育发展进行评价的一套方法和标准。在建立德育评价体系时,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以及确定评价的标准和指标。评价的目标和内容需要与德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相匹配,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法和工具可以包括观察评价、问卷调查、作品评价等,以多角度、多维度地了解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评价的标准和指标需要具体、可操作,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评价的标准和要求。建立德育评价体系,可以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为学生的德育成长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四)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德育成果的转化

家校合作是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在加强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制定德育目标和计划,明确家庭在德育中的角色和责任。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并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德育课程。家庭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并与学校共同协商解决学生在德育方面的问题。加强家校合作可以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育人力量,促进学生德育成果的转化和巩固。

三、“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支持与保障措施

(一)建设德育师资队伍

首先,要加强德育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学校可以组织德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可以引进有德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丰富学校的德育师资队伍。其次,需要建立德育师资的激励机制。学校可以设立德育教师岗位,提供相应的职称和待遇,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可以组织德育教师的交流和研讨活动,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促进德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建设德育师资队伍,可以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加强德育教研和经验分享

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德育教研活动,例如,德育教研组的成立和定期的教研会议,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德育教研平台,方便教师之间的在线交流和资源共享。经验分享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功案例与其他教师分享,促进教学经验的传承和创新。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交流活动,例如教学观摩和教学展示,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三)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设施

首先,学校需要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包括德育教材、教具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德育教材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教具可以包括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等,用于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其次,学校还需要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和设施,例如德育活动室、德育角等,为学生的德育学习和实践提供良好的场所。此外,学校还应当积极与社会资源对接,争取社会支持,为德育课程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四)加强德育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监督和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校内评估和外部评估。校内评估可以由学校德育教研组或专门的评估小组负责,对德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外部评估可以由相关教育部门或专业机构进行,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外部评估和指导。此外,还可以通过家长满意度调查、学生评价等方式,了解家长和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可和满意度。通过加强德育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德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四、“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评价

(一)制定德育课程评价标准,全面衡量课程实施效果

德育课程评价标准应当全面衡量课程的实施效果,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首先,评价标准应当涵盖德育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达成情况。通过考查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评估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的形成情况。其次,评价标准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通过采取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口头表达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进程。此外,评价标准还应当包括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估,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通过制定德育课程评价标准,可以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为教师提供改进方向和教学指导,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

(二)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德育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德育课程的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品德发展。因此,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参与德育活动的态度和表现等来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定量评价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品德发展水平。此外,综合评价也是多元化评价的重要原则。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德育表现,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综合评价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如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以及结合学生的作品、项目成果等来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

(三)关注教师教学反馈,不断优化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教师是德育课程的主要实施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应。因此,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反馈机制是必要的。首先,可以通过定期的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互相学习。教师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其次,可以组织德育教研活动,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提升德育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可以参与德育课程的设计和评价,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课程的优化提供宝贵的建议。此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进一步优化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价德育课程满意度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价德育课程满意度是德育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学生是德育课程的主体,他们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反馈能够直接反映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首先,可以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整体满意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的评价。学生的反馈可以帮助发现德育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为进一步优化课程提供参考。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学生可以自我评价自己在德育课程中的表现和成长,同时也可以互相评价同伴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互助合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此外,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和项目成果来评价德育课程的效果。学生的作品和项目成果能够直观地反映他们在德育课程中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注重整合“五育”要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与家庭和社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小学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以诚启智德育为先“五育”并举融合铸人——长春市朝阳区艳春小学德育工作简介[J].吉林教育,2022(31):97.

[2]章乐.“五育”融合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教材建构的策略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9):116-123.

[3]“五育”融合,让校园充满活力——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德育活动掠影[J].中小学德育,2022(08):82.

[4]李成吾.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18):1.

[5]吴万功.新时代“五育”融合下的德育课程研究[J].学周刊,2022(01):12-13.

(责任编辑:刘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