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设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的思考
作者: 曾艺敏摘要: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活动体验有所感受或领悟,并进行显性或隐性表达,达成课堂学习目标。创设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立足生情是基础,团体氛围是前提,教师素养是保障。在学生能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上,学生会经历“动心”“开心”“发心”“入心”四个过程。在心理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四心”的有效达成来实现对学生有感而发的课堂的创设。
关键词:心理课堂;生命体验;课堂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2-0020-03
一、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的内涵
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能够让学生在心理课堂上通过活动体验有所感受或领悟,并进行显性或隐性表达,达成课堂学习目标。显性表达指在班级团体中公开分享,隐性表达指非公开分享,如在学生心中自行梳理感受或领悟,或用纸笔、绘画等形式表达感受或领悟。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具有自发性、包容性、多节奏的特点。自发性指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而非被迫地体验和表达观点;包容性指课堂能够接纳和包容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或观点;多节奏指课堂允许甚至鼓励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体验课堂,生成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是认知的提升,也可以是情感的深入,还可以是态度的松动或调整。
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是一个真实和开放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体验是自然流动的。
二、创设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的原因
心理课堂不同于有明确知识输入和正确答案的课堂,它是一个开放多元的课堂。顺着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理解,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往前再走一步,他们就会得到收获。上课前每位学生已经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是不一样的,课堂主题引发的感受和理解,每个人也是不一样的,但都真实属于他们自己。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长的速度更是不一样的。这要求心理课堂既要尊重学生原有的条件或基础,又要尊重学生发展的节奏,还要尊重他们在课堂上有个性化的生成和收获。
创设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不应对学生课堂学习结果进行“一刀切式”的预设,而是重在关注学生在心理课堂上的体验过程。不仅在课堂全过程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而且还要创设一种安全、开放和真实的课堂体验,欢迎甚至鼓励学生基于课堂框架“走自己的路”。他们可以徜徉其中,放下戒备和顾虑,自发投入到课堂中,体验到生命自然流动的状态。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更能彰显以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倾听、真诚、接纳、包容、积极关注、共情等心理技术的运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构成和学生个人成长中的价值,展现出心理学科“润物无声”的育人特色,是对学生在心理课堂上体验真实心理这一朴素期待的反映。总之,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是一种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心理学科特色的课堂目标。
三、创设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的条件
如果课堂让学生在认知、情感或者态度上产生与主题相关的正向变化,并能够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便可以认为课堂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感受或思考。我们要思考创设什么样的课堂体验过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感受和领悟,能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 立足生情是基础
基于生情对课堂内容和形式进行设计,更容易让学生和课堂建立实实在在的联系。课堂的内容是学生关心的真问题、真需求,学生才愿意投入到课堂中;课堂的形式是学生感兴趣且难度适中的,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课堂中。因此,我们需要对生情作比较全面的描绘,形成一种对生情扎实的、细致的、接地气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有性别、年龄、发展水平、成绩水平、家庭类型等属性的差异,可以让我们清晰看到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这样课堂才能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够有感而发。
(二)团体氛围是前提
学生在课堂上愿意打开心扉,有感“想发”且“能发”,前提是置身于安全、尊重、包容的团体氛围中。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确信自己分享的内容不会被泄露或者课后谈论,也不会被嘲笑和攻击,确信自己分享的内容能够被理解,至少是被倾听被尊重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可以放心卸下心理包袱,安心和团体伙伴说说心里话。在这样的氛围下,哪怕自己不是公开分享的那个人,学生也能通过其他同学的公开分享感受到团体成员之间的联结,从别人的有感而发中深化自己的感受或领悟,收获自己成长的一小步。
(三) 教师素养是保障
教师素养影响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的全过程,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感而发的最大保障。它不仅体现在充分了解生情,营造安全、尊重和包容的团体氛围上,还体现在合理制定课堂学习目标,设置逻辑清晰的课堂环节、恰到好处的师生互动,及对学生分享的准确反馈和有效生成等方面。教师素养包括心理学科专业的素养和个人素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越扎实,就越能够在课堂上运用专业的力量推动学生有感而发。有良好的个人素养,教师就能够用自身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学生的生命体验。
四、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的实现
(一) “四心”与“有感而发”的关系
在学生能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学生会经历“动心”“开心”“发心”“入心”四个过程。“动心”指心理课堂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学生愿意投入其中,“开心”指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有所感受或领悟,即“有感”的过程;“发心”指学生愿意打开心扉,对课堂感受或领悟进行显性或隐性表达,即“发出心声”的过程;“入心”指学生课堂学习增量的达成,收获契合自身成长的“一小步”。创设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动心”是基础,“开心”需投入,“发心”重生成,“入心”是结果。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可以通过“四心”的有效达成来实现。
(二)“四心”的有效达成
1.真问题才能让学生真“动心”
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且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是心理课堂需要探讨的真问题,对学生才有足够的吸引力,能让学生对课堂动心[1]。例如高中生学习韧性的课程创设正是基于学生当前遇到的困扰开展的,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学业挫折和挑战是必然的,不少学生缺乏足够的心理韧性,难以迎接和战胜挑战。在了解生情的过程中,教师要警惕“我了解学生”的认知假象。时代发展迅猛,学生身心发展必然有更丰富的变化。书本和网络信息不足以让我们获取详细的生情信息,不能指导我们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要找出学生的真问题,需要系统收集生情信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文件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课堂主题的方向,教师再通过设计足够详细的调查问卷来收集主题相关的量化信息,同时通过与学生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观点。通过心理辅导也可以收集详细的问题信息,这是心理教师拥有的特色途径。不同渠道的信息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教师便可从中归纳出合适的切入点。课堂也是完善生情信息的重要途径,比如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单的完成情况等方式收集信息。对生情的了解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经历反复修正,不断接近学生实际情况。面对不同时期的学生,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有比较完整的学生“心理素描”和“问题地图”。
2.开放与真实让学生更“开心”
开放的课堂对教学结果没有过多的预设,对不同学生的观点有更多的允许和接纳,学生更容易投入其中,产生真实流动的体验,形成自己对课堂主题独特的感受和领悟。开放的课堂不仅体现在课堂形式的开放,也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持开放的心态。比如,课堂上运用卡牌帮助学生表达,教师却严格限定学生分享卡牌的内容和方式,对课堂表现出较高的控制感,那么就不能算是真正开放的课堂。
真实的课堂体验既包括学生的体验,又包括教师的体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是团体的一部分,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真实展示自己的生命状态,真诚与学生互动,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的投入和热情,也就更容易全身心体验课堂,师生共同自然地推进课堂进程。保持对真实自我的觉察和开放,对心理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情,需要教师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
3.支持与生成让学生勤“发心”
开放的课堂允许学生进行多元表达,这会让课堂同时存在与主题相关程度不同的发言内容。教师对与主题相关性较低的发言给予恰当的支持性反馈并引导回到主题,会让学生的感受或领悟变得深刻。对与主题相关性较高的学生发言,教师也需要分别应对,比如哪些与认知提升相关,哪些可以促进情感生成。教师要明晰课堂体验过程的创设框架,保持开放,分辨学生发言的“话中话”,真诚地给学生反馈。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灵活创设课堂体验空间,而不是过分关注和预设课堂结果。
生成性的课堂是灵动的、不僵硬的,又是紧扣主题的。教师将学生与主题相关的发言进行梳理,生成课堂主要内容并板书,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用显性的方式表达课堂的收获,可以让我们直观地看见课堂在学生成长增量上的作用,学生用非公开的方式生成课堂感受和领悟,也并不影响他们在课堂上收获成长。学生在课堂上或显性或隐性的分享能够被支持、理解和接纳,将促使他们积极踊跃地分享,持续不断地生成。
4.从心理课堂学习评价看“入心”
学生对心理课堂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最有发言权。以学生为评估对象,采用一份科学完善的心理课堂学习评价标准是进行评估的先决条件。当前心理学科尚没有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文件和专家的指导,参考心理量表的编制,结合生情,尝试制定合适的心理课堂学习评价标准。如结合教师和学生视角,对学生在学习韧性主题的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2]。
不同的心理课堂学习评价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会有不同,不变的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为目标。实施心理课堂学习评价标准,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地进行学习评价,利用学习评价结果指导下一步课堂的教与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课堂学习评价能力。
五、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是形神兼具的
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看似包含不同的心理过程,实际上,它们是环环相扣又互相影响的系统,应当以系统观来看待课堂的创设。看似学生在心理课堂上可以自由自在地有感而发,显得无序混乱,实际上,课堂是基于体验框架开展的。同时,在合理的教学和学习目标指引下,教师用清晰的课堂环节和团体规则界定课堂行为的边界。课堂所创设的安全、尊重和包容的团体氛围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向上力量,团体氛围不断更新变化,推动课堂朝积极方向推进。
参考文献
[1]周隽. 心理课怎么玩[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曾艺敏. 心理课堂学习评价方法探索[J]. 江苏教育,2022(80):34-38.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