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的“两个任务”

作者: 梁洁

一位母亲曾心急火燎地来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无助,她边哭边说:“孩子说她如果再考倒数第一,就不去上学了,我现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待情绪平稳后,她缓缓地告诉我,她的女儿名叫小薇,今年读高一。小薇在小学和初中时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但进入高中后,成绩却大幅下滑。于是,她辞去了工作,专门在学校对面租了房子陪读。然而,小薇最近几次考试的成绩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下滑到了班里的最后一名。这对小薇的打击非常大,她甚至说一走进考场就感到恶心、胸闷、双手颤抖,之后的考试都不想参加了……小薇的母亲无法理解,自己已经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何小薇的状态会越来越差,成绩也一落千丈?

不久后,我约见了小薇,刚进入辅导室时,她显得十分不安,双手无处安放。在我承诺会无条件地倾听与接纳后,她才逐渐放松,将心中的压抑一股脑地倾诉出来。

小薇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超过半年,但小薇一直很懂事,学习成绩优异。然而,小薇升入高一后成绩不再优异,还影响到亲子关系。成绩退步的小薇本就感到难过、自责,回家过年的父亲得知后,生气地责备她:“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女儿?考成这样还不如早早辍学去打工,还上什么学!”母亲则开始寸步不离地盯着小薇学习。一次周末,学累了的小薇刚坐到床上,妈妈就推门进来,边打自己边向小薇哭诉:“都是妈没把你教好,你才变成现在这样!”从那以后,小薇越发紧张,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小薇说:“妈妈最近又要求我和好朋友小 A 断绝来往,只因为小 A 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是妈妈不知道,小 A对我来说很重要,她甚至比我妈更懂我。我不想再和妈妈亲近了,我觉得她就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了“安全基地”的概念,他指出,在孩子生命早期,如果照顾者(通常是母亲)能够敏锐捕捉并一次次及时回应孩子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孩子就会对照顾者产生信赖感,与其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萌发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于是,孩子会把这个照顾者作为“安全基地”,尝试离开一段距离,去探索外界环境,迎接挑战并获得新知,增长生存和生活的技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还会不时回望,确认照顾者“一直都在”,在遇到挫折时返回“安全基地”汲取心灵的养分。

父母给予孩子安全感—孩子外出探险、求知、接受挑战—孩子感到疲惫受挫时回到“安全基地”再次汲取安全感—孩子再出发、再探险,在一次次循环往复的经历和体验中,孩子的内心逐渐强大,他们回到“安全基地”的次数越来越少,其内心也长出了“隐形的翅膀”。这正是一个孩子走向独立并逐渐强大的过程。

试想,如果小薇的父母在孩子生命早期给予其无条件的爱与安全感,并与其建立坚实的情感联结,即使后来与小薇相隔万里,也好似近在咫尺,因为他们早已用爱为孩子编织了一对隐形的翅膀——安全感,它会让孩子不惧挑战,飞越成长路上的崇山峻岭。

现实的情况却是,小薇的父母并未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未能给予小薇充足的爱和安全感。虽然小薇早期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她的内心是不安定的,她想用更优异的成绩换取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父母在高中这个特殊的阶段突然介入,并对小薇的学习与交友横加干涉,破坏了小薇的内在安全感,不仅无法帮助小薇走出学业困境,反而使其更加内耗与自责。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父母之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若父母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的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逐渐成长并学会独立,这才是父母之爱的正确打开方式。

编辑 / 李梓萌 终校 / 卫 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