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性格特征的影响及教育策略
作者: 郭培荣 雷欢欢 李佳睿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认知方式和社交模式。在网络新媒体日益渗透并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背景下,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映射出网络新媒体环境对其性格塑造的深远影响。可通过加强网络素养教育、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家庭与学校协同合作以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助力青少年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心理发展;性格特征;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7-0004-05
网络新媒体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以其巨大的信息承载量、即时性的传播速度以及高度互动的特性,深刻地重构了信息传播的模式与青少年社会化的路径。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和发育的关键阶段,网络新媒体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方式,改变了青少年交流、分享和表达的方式[1]。
这一变革不仅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知识视野,使他们能够跨越地理界限,接触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思想与信息,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社交方式与社交网络,促进了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然而,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与应用亦非全然无虞,其背后所隐含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不容忽视。比如,网络成瘾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凸显,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2];信息过载则可能导致青少年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难以有效筛选与整合有价值的信息[3];隐私泄露问题频发,威胁着青少年的个人安全与隐私权益[4];网络欺凌的匿名性与广泛性,更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5]。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性格形成过程,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深入探究网络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机制与性格特征,不仅关乎青少年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未来走向。
通过分析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认知发展、情感表达、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的心理变化与行为模式,进而为构建健康、有序、积极的网络生态环境,促进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一、新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性格特征的影响
(一)认知层面的影响
网络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模式,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产生了显著的重塑作用。
一方面,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多元化的学习途径,网络新媒体促进了青少年认知能力的拓展和深化,如批判性思维、信息整合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信息的过载与碎片化也构成了挑战,要求青少年具备更高的信息筛选、评估及整合能力,以避免认知负荷过重和思维浅表化。
此外,网络新媒体中的信息真实性验证问题,也促使青少年发展出更为复杂的认知策略,以应对虚假信息的干扰。
网络空间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与自我探索的虚拟舞台,其中虚拟身份与多重角色的扮演成为他们自我认知构建与性格重塑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青少年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我、寻求认同,这一过程有助于他们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的匿名性与即时反馈机制也可能导致负面评价或不当比较的泛滥,进而引发青少年的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对其自我价值判断造成困扰。
(二)情感层面的影响
网络新媒体为青少年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情感表达与交流空间,使得情感世界的重构成为可能。在这个空间里,青少年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我、寻求认同,并建立起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社交关系。
然而,这种虚拟空间的情感交流也伴随着冲突与风险。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距离感可能削弱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的情感体验受到影响。同时,网络欺凌、隐私泄露等负面事件更是对青少年情感健康的直接威胁,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作为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网络新媒体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即时性,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正面信息的传播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以及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网络空间中同样充斥着大量负面信息,如暴力、色情、虚假信息等,这些负面信息可能诱导青少年形成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诱发不良行为。
(三)社会层面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各类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向青少年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给青少年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6]。网络新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跨越地域限制的社会交往机会,促进了其社会性发展的多元化和全球化。
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然而,这也会给他们带来社会性发展困境。
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和间接性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出现社交焦虑、孤独感等问题。此外,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观冲突也可能使青少年在价值选择上面临困惑,影响其社会认同感和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网络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社交体验,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互动不仅促进了青少年社交性格的多元化发展,使他们能够接触并融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规范与价值观,从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与思维边界,增强了其性格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然而,对网络社交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社交环境中出现适应障碍。这种双重效应提示我们,在享受网络社交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对青少年现实社交能力的潜在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性格特征与分类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已进入一个知识化、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时代,广大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7]。互联网深刻影响了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其开放性和便捷性使得青少年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依据自己的兴趣偏好参与相对固定的圈层[8]。
在网络新媒体日益渗透并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背景下,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映射出网络新媒体环境对其性格塑造的深远影响。
(一)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性格特征
在网络新媒体的浸润下,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信息敏感性
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显著增强,表现出高度的信息敏感性,他们能够快速捕捉并响应网络热点,但同时也可能因信息过载而产生焦虑或迷茫。
2.社交多样性
网络新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交平台和社交方式,使得他们的社交圈层更加广泛和复杂,这种社交多样性既促进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可能导致他们在不同社交场合中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3.自我表达与创新性
网络新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展示和创作的舞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更加敢于表达自我,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
4.情绪易变性
网络新媒体中的信息流动和社交互动往往伴随着情绪的快速波动,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或冲突,导致情绪易变性的增加。
(二)基于多维度的青少年性格特征分类
为了更系统地理解网络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类。
1.内向与外向
尽管网络新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社交空间,但外向型青少年仍然更倾向于在现实世界中展现自己。而在网络空间中,内向与外向型青少年都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社交和自我表达。
2.理性与感性
网络新媒体中的信息丰富多样,既包含理性分析也充满感性表达。青少年在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理性和感性倾向。理性型青少年更注重逻辑推理和事实依据,而感性型青少年则更容易被情感所驱动。
3.顺应与保守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变化,青少年在性格上也会表现出顺应和保守的差异。顺应型青少年能够迅速适应网络新媒体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而保守型青少年则更加谨慎和抗拒变化。
4.自我中心与集体意识
网络新媒体中的社交互动往往以个体为中心展开,但同时也强调集体协作和共享。因此,青少年在性格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和集体意识。自我中心型青少年更注重个人利益和感受,而集体意识强的青少年则更愿意为团队作出贡献。
三、新媒体同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性格特征的互动关系
网络新媒体已经逐步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生活必需品,以青少年为代表的人类群体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9]。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性格特征的塑造与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互动体系。
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广阔的自我表达空间,但同时也加剧了他们的心理波动和性格特征变化。青少年在网络中的行为表现往往反映了其心理需求和性格特征,而网络新媒体的反馈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塑造。
(一)网络新媒体作为外部环境因素的塑造作用
网络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丰富的内容形态及高度个性化的交互体验,深刻改变了青少年的信息获取途径与社交模式。
首先,海量且即时的信息流要求青少年具备更强的信息筛选、整合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过程促进了其认知能力的提升,但他们也可能因信息过载或误导性内容而产生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
其次,网络新媒体中的虚拟社交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表达与身份探索的新空间,但其匿名性与距离感也可能削弱他们的现实社交技能,影响情感交流与同理心的培养。
此外,网络新媒体中的价值观导向、文化符号及行为模式等对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增强自我中心倾向、强化个性表达等。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性格特征对网络新媒体的互动反馈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性格特征是其与网络新媒体互动方式的决定性因素。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程度、使用偏好及信息处理方式存在差异。例如,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更加关注自我认同与同伴关系,因此更倾向于在网络新媒体上寻求认同、展示自我,这可能导致其性格特征中的社交依赖性和表现欲增强。同时,青少年的性格特征也影响其网络行为模式,如外向型青少年可能更倾向于积极参与网络社交活动,而内向型青少年则可能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信息获取与自我反思。
(三)互动关系的双向性与动态性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新媒体同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性格特征的互动关系并非单向的线性过程,而是呈现出双向性与动态性的特征。
一方面,网络新媒体的持续变化与发展不断为青少年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要求其不断调整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与行为策略;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性格特征的成熟也会促使他们更加理性、自主地选择和使用网络新媒体资源,形成更为健康、积极的互动模式。
四、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青少年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构建一套既全面又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十分必要。
该体系需特别重视青少年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一系列旨在提升信息辨识力的教学活动,使青少年能够熟练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对海量网络信息进行筛选、验证与评估,从而准确判断其真实性、客观性及价值所在。此外,该教育体系还应深度强化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教授青少年如何独立思考、辩证看待问题,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网络内容,培养其成为有见地、有主见的数字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