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幸福感提升的场域环境建构初探
作者: 张琼芳 向海蓉
摘要:初中生的幸福感对其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幸福感不仅来源于情感上的快乐,更是认知、情感与社会互动的综合体验。提升初中生幸福感的关键在于创造支持性的“幸福场域”,包括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和同伴关系以及强化家庭的支持。通过实施幸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建幸福工作坊、优化校园文化等举措,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还能增强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情感支持和学校归属感,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幸福感;幸福场域;校园氛围;家庭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7-0009-05
从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初中阶段是个体塑造健康人格、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初中生的优势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幸福感对于初中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幸福感和幸福场域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以及幸福场域在提升初中生幸福感方面的作用,探讨提升初中生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一、幸福感的内涵及意义
(一)幸福感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围绕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展开,逐渐形成了三大体系。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心理幸福感是指个体在心理潜能层面获得的满足感,体现的是自我认同、自我实现的幸福;社会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团体、社会之间关系质量的评价。在本研究中,采用张爱萍[1]对幸福感的定义,即幸福感指的是个体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指标对自我实现和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是一种长期快乐的状态。
(二)初中生幸福感
学生的幸福感不是表面上的快乐或享乐,而是其认知活动和情感交流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积极、正面的体验和态度[2],是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的必要基础和强大动力[3]。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将中学生幸福感划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学生的健康状况、所接受的教育、所拥有的技能以及学生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感受;第二个维度是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第三个维度是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校外环境[4]。在本研究中,结合以往的研究,将初中生幸福感定义为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学校归属感。
二、幸福场域的内涵及意义
(一)场域
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首次提出了场域理论。他认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受行动所发生的场域影响,而场域不仅指物理环境,还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因素,场域是社会中各种相对位置之间所存在的复杂客观关系网络[5]。从场域理论的角度分析,即从场域整体和内部关系的角度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同伴关系,共同构成了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环境。
(二)幸福场域
在发展心理学中,“场”这一概念被诠释为一个富含多重行为导向元素的环境空间,它具有影响并催化个体心理认知结构与行为模式的强大潜能[6]。场域理论强调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对于理解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重要性。幸福场域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以自身为主体,在与家长、教师、同伴的相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特定空间,其中包含了能够激发、促进和维持个体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创建一个平等、和谐且温暖的幸福场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三、创建幸福场域对提升初中生幸福感的作用
陈殿兵和朱鑫灿[7]通过综合分析与比较PISA2015、PISA2018幸福感的测评框架、内容和数据,探究影响学生幸福感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源于学校、家庭两大环境生成的各种关系,如具有强烈归属感的校园关系、友爱的朋辈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本文将从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两个方面阐述创建幸福场域对提升初中生幸福感的作用。
(一)学校氛围
1.自我赋能
自我赋能作为个体主动提升自我能力、增强自信心的过程,对于初中生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李文富[8]的研究表明,自我赋能可以唤醒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其内驱力,形成主动把握自我的能力,培育优秀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学生设定具体且可达成的学习和生活目标、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策略,有效提升他们的自我赋能水平,进而提升其幸福感。
2.同伴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对个体的影响日益突出。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对初中生而言,学校环境中的同伴关系是除家庭之外对个体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显著提升初中生的幸福感水平。聂衍刚、毛兰平和王敏[9]的研究表明,人际和谐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伴关系还能通过影响初中生的其他心理特质和行为习惯,如共情能力、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从而间接提升其幸福感水平。邢占军和张羽[10]的研究表明,情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积极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正确认识并看待自我、发展健全人格、提升个体幸福感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开展同伴教育等活动增加初中生的幸福感。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有重要影响,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Tian、Zhao和Huebner[11]的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越好,学生的幸福感水平越高,即师生关系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幸福感。其他研究者发现,师生关系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2-13]。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帮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而更高的积极情感水平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因此,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初中生的幸福感。
4.校园环境
校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场所,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承载着环境育人和文化传承的深刻内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14]。王屏惠[15]的研究发现,积极的环境能促使个体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而消极的环境会导致个体产生郁闷、烦恼、压抑等消极情绪。因此,努力给初中生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氛围,能够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情绪,并获得愉悦的体验,消解心理压力,从而提升幸福感。
(二)家庭因素
1.亲子关系
家庭作为生态系统理论中最内层的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进行活动和交往的环境。作为家庭环境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亲子关系在提升个体幸福感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进入青春期之后,伴随着认知和心理上的成长与变化,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也开始出现变化,亲子冲突频发[16],导致家庭成员的幸福感降低。Taylor、Budescu和Gebre[17]的研究表明,当亲子关系紧张时,中学生的心理幸福感会显著降低。吴旻、胡思远和周欣然等[18]的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支持、亲子冲突与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家庭支持对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亲子冲突对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2.父母教养方式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看,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家庭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满足青少年的胜任感与归属感需求,为其幸福感提供持续的心理资源。邢涛[19]研究发现,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温暖、关心、肯定等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严厉、惩罚、否定等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等与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父母自身的情绪稳定性及情绪表达与中学生的幸福感也存在密切联系[21]。更新家庭教养理念,选择积极的教养方式,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频率,提升家长的积极情绪表达等,均能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幸福感。
四、构建“幸福场域”,提升初中生幸福感的实施路径
根据上述的分析论述,构建“幸福场域”建设框架(见图1),下文将从实施幸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建幸福工作坊和优化校园文化功能三方面阐述实施路径。
(一)实施幸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幸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其幸福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遵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按照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幸福2.0理论,从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意义、积极成就、积极人际关系五个方面,构建分层递进、有效衔接的一体化幸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积极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的“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心理课教学,培育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筑牢学生终身幸福根基”等要求。
除了按课程体系组织课程内容外,还可以在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增加“幸福微活动”,以增添心理课堂的“幸福味”。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三件好事”练习是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方法之一,即每日记录三件开心的事,可有效减轻抑郁症状,提高幸福感[22]。因此,在心理课中,教师可增设课后“记录幸福三件事”和课前“幸福播报”打卡活动,让学生每天记录三件感到幸福的事,捕捉生活中的“微幸福”,反复品味并向他人分享幸福时刻,激发学生的快乐、知足等积极情绪,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他们持续“播种幸福好事”。
(二)组建幸福工作坊
家庭、学校是初中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应充分发挥环境中家长、教师、同伴的积极影响,打造“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态势,凝聚幸福合力。
“幸福工作坊”是为了提升师生及家长的幸福感而开展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与技能培训活动。这些活动遵循典型引领和同伴互助的原则,旨在通过群体效应,使参与者成为能够传递幸福的“辐射源”。学校可以分别组建学生幸福工作坊、教师幸福工作坊、家长幸福工作坊,编织一张传播幸福的网,让幸福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线。
1.组建学生幸福工作坊
学生幸福工作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采用分层、分批、分步骤的精细化培养模式,对学生展开周例会、月辅导、定期总结的全面培训。周例会以“培训”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化的培训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原则,成为心理“预警”工作中的“最前沿观测者”。月辅导则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幸福力为核心目标,精心设计以“幸福力”为主题的发展性团体辅导活动。定期总结则以“活动”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幸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班会、5·25心理健康月活动等,促进学生群体的幸福力不断提升与蓬勃发展。
2.组建教师幸福工作坊
以教师幸福工作坊作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平台,秉持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的基本原则,构建系统化、动态化的发展体系,促进全体教师的共同进步。学校可设定“幸福日”,定期通过多元化途径开展活动,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教学胜任力,进而以教师“幸福地教”引领学生“幸福地学”。例如,工作坊可开展针对女教师的“春暖花开·向幸福出发”活动、针对年轻教师的“一场青春与未来的对话”幸福团体辅导……为教师营造温馨、和谐、相互信任与支持的团体氛围,使他们在团体中共同成长。
3.组建家长幸福工作坊
家长幸福工作坊是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重要桥梁,在实践中遵循分级管理、多元互动的原则,构建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联动的发展体系。通过研讨、交流、论坛、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深入探讨和分析家庭教育的疑难问题,积极传播幸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理念。通过家校携手合作,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统一、和谐的生活世界,家校共筑“幸福圈”,让学生的幸福成长触手可及。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家长的需求,组织专题研讨会;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论坛,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