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心理弹性与压力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

作者: 周婕 崔洪波 叶婷婷 张丽芬 刘婉婷 钟怡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心理弹性与压力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0

摘要:为探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并探究心理弹性和压力感知在其中发挥的链式中介作用,使用SDT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压力感知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广东省、辽宁省几所学校的中学生进行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462份。研究结果显示:(1)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可以通过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抑郁;(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可以通过压力感知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抑郁;(4)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可以通过心理弹性与压力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抑郁。研究结论表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心理弹性越强,压力感知水平越低,从而能降低其抑郁水平。

关键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心理弹性;压力感知;抑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7-0014-06

一、引言

青少年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青少年需要同时应对学业压力、人际问题、自我认知发展和家庭关系处理等多重任务,因此,这一阶段也是青少年情绪问题的高发期[1-2],抑郁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

抑郁是指个体因无法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而产生的一种负性情感障碍[3]。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4],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在此形势下,亟须探究青少年抑郁的形成机制,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有效预防并减少青少年抑郁的发生。

(一)基本心理需要与抑郁的关系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概念源于Deci和Ryan[5]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指出,人类有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别为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这三种需要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健康“营养物质”。

个体先天具备通过与外界环境互动来提高和完善自身能力的内在倾向,其中自主需要的满足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独立的人格,能力需要的满足可以让青少年产生成就感,关系需要的满足能够使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以往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个体有着较高的心理韧性[6]、对幸福感的体验更强、积极情绪体验更多、社会适应能力更强、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7-8]。反之,当这些基本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青少年出现抑郁情绪及其他心理或行为问题的风险将显著升高[9-10]。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青少年抑郁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心理弹性是指当个体在面临压力事件或威胁时,能够维持和恢复良好的适应性行为,并在压力中获得成长的能力和品质[11]。心理弹性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保护因素,能帮助个体在面对逆境、威胁、创伤或其他生活压力事件时表现出的良好适应力。

以往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可以显著提升个体的心理弹性[12]。在青少年追求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过程中,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更有可能从负性事件中汲取经验并获得成长,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成长的动力[13]。相反,若个体的心理弹性较低,则有可能被负性事件击垮,从而产生不良情绪[14]。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情绪。

(三)压力感知的中介作用

压力感知是指个体在知觉到环境中的不利刺激或危机事件时,经过认知评价后产生的心理反应[15]。压力的交互理论指出,主观认知评价是压力事件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16]。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面对多种压力和危机事件,危机的顺利解决依赖于其自我力量的发展,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青少年自我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17]。

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会影响个体的压力感知能力[18]。当基本心理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时,青少年对于压力的感知阈限较低,更容易将刺激事件视为压力事件。压力感知能力较强的青少年会更容易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受损[19]。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通过压力感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情绪。

(四)心理弹性与压力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够激发个体的行为动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20]。随着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个体的心理弹性和适应力也会相应提高。有较强心理弹性的青少年在遇到压力事件时更有信心把刺激事件知觉为可解决的问题而非压力源,从而采取更积极的应对策略,这有助于降低抑郁风险。

还有研究表明,当基本心理需要未得到满足时,青少年的心理弹性水平会降低,表现出更多适应不良的行为[21]。在同样的压力事件下,他们知觉到的压力感更为强烈 [22-23],最终容易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出现[24]。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通过心理弹性与压力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抑郁情绪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构建研究的理论模型(见图1)。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广东省、辽宁省几所中学的学生作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共发放问卷1742份,剔除漏答、一致反应等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1462份,问卷有效率为83.93%。被试年龄为16.74±1.01岁;其中男生681人(46.58%),女生961人(53.42%);独生子女766人(52.39%),非独生子女696人(47.61%)。

(二)研究工具

1.SDT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中文版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提出,自主权、胜任感、关系性是人类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本研究使用杜健、加藤和生和小林美绪[25]翻译并修订的SDT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中文版测量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

该量表共9个条目,分为3个维度:自主性需要(3个条目)、胜任感需要(3个条目)和关系性需要(3个条目),采用7点计分法,1=“非常不符合”,7=“非常符合”。每种需要3个项目的平均分为该需要的满足程度得分,9个项目的平均分为总需要满足程度得分,得分越高代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7。

2.心理韧性量表

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由Connor和Davidson [26] 编制,叶增杰、阮小丽和曾珍等[27]翻译并修订。共10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法,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9。

3.压力感知量表

采用压力感知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28]评定青少年的压力感知水平,包含危机知觉和应对能力知觉2个维度。共10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法,0=“从不”,4=“总是”,其中条目4、5、7、8为反向计分条目。总分越高,表明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4.流调中心抑郁量表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Depression,CES-D)[29]评估个体的抑郁症状。共20个条目,例如“最近一周内,您有几天出现情绪低落的感受”。采用4点计分法,0 =“很少或根本没有”(少于1天),3=“大多数时间”(5~7 天)。将所有条目的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表明个体当前的抑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采用PROCESS 4.0插件进行中介模型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收集数据,可能会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经旋转的因素分析得到8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第1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5.46%,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对核心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压力感知、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压力感知、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压力感知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

(三)回归分析与中介效应分析

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为自变量,抑郁为因变量,心理弹性和压力感知为中介变量,将所有变量标准化,进行回归和中介效应分析。采用 Bootstrap法对中介作用进行检验,选用PROCESS 4.0中的Model 6,设置抽样次数为 5000次,置信区间为95%。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22,p<0.001),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1,p<0.001),心理弹性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08,p<0.001),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压力感知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23,p<0.001),压力感知对抑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9,p<0.001),心理弹性对压力感知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46,p<0.001)。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抑郁的直接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40.7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通过心理弹性对抑郁产生影响,中介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7.41%;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通过压力感知对抑郁产生影响,中介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25.9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通过心理弹性和压力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链式中介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25.93%。具体见表 3 和图 2。

四、讨论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青少年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这一发现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即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个体的负面情绪越少[30]。根据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可以使个体形成更自主的动机形式,从而提升其幸福感[31]。当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时,其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进而形成片面且消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最终陷入抑郁等负面情绪之中。

本研究还发现,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以往研究表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可以通过心理弹性影响个体的幸福感[32]。

Richardson[33]的心理弹性理论模型认为,若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他们便很难利用心理弹性对内外环境的失衡进行调节,从而产生不健康的行为和消极情绪,增加抑郁情绪出现的可能性。

相反,基本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个体,其心理发展更为健康,心理弹性水平也更高,当危机发生时,个体可以快速调动心理资源来保持心理环境的平衡,从而有效预防和缓解抑郁情绪。

此外,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还通过压力感知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情绪,这与Neufeld、Moss和Malin[34]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当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受挫时,个体的压力感知能力会增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基本心理需要是个体心理健康和感知幸福的“营养液”。在青少年阶段,由于家庭、社会和学业等多重压力的共同影响,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尤为重要,缺乏满足会导致青少年对于压力的敏感度上升[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