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把“一碗水”端平

作者: 丁夏睿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成功晋级为二孩家庭,甚至多孩家庭。新成员的到来,给家庭带来的不仅是幸福与喜悦,还有“鸡飞狗跳”和“手忙脚乱”的瞬间——一会儿弟弟弄坏了姐姐的书,姐姐愤怒反击,两人打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姐姐吃了一口蛋糕,妹妹死活不干,找妈妈告状;一会儿因为妈妈先抱了二孩,大孩委屈至极,崩溃大哭……诸如此类的事情让部分二孩家长感到束手无策,每天都像有打不完的仗。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父母对大孩的陪伴时间不足。由于二孩的来临,很多父母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用来照顾二孩,让大孩心生不满。其次,父母不自觉地“偏心”。有些父母对大孩的要求非常严厉,对二孩则比较宽容,这种差异化养育容易激发家庭矛盾。最后,随意拿孩子作比较。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父母要做的是静待花开,而不是在盲目比较中拔苗助长。英国评论家戴维·弗罗斯特说:“当你只有一个孩子时,你是一个家长。当你有两个孩子时,你是一个裁判。”可见,做一个二孩家庭的家长,学会把“一碗水”端平是何等重要。那么,面对家庭中的“一地鸡毛”,父母应该怎么做?

第一,平等地关注并满足每个孩子的合理需求。既要满足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要给孩子“想要”的,而不是父母“想给”的。父母切不可因为忙于照顾年幼的二孩而忽略了大孩的情感需求。

第二,建立家庭规则。两个孩子共处一个屋檐下,产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提前制定好家庭规则,就会避免很多麻烦。例如,关于抢玩具的问题,父母要帮孩子建立玩具的物权归属意识,如果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玩具,就属于自己,可以不和对方分享,也可以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分享或交换;如果是长辈送的玩具,那就属于两个人,在双方都不愿意分享的情况下谁先拿到谁先玩。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在规则的限制下,孩子自然会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相处模式。

第三,选择适合的陪伴方式,平衡好陪伴孩子的时间。这里的“平衡”不是指陪伴大孩和二孩的方式或时间要完全相同,而是要将父母的陪伴方式和时间按需分配。例如,对幼儿期的孩子,应多给予情感陪伴和照料;对青春期的孩子,则应多给予其个人空间,同时保持良好的沟通。

第四,平等地给予孩子积极评价和支持。胜利者效应提醒我们,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经常被夸赞的孩子会更加自信,也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一教育原理在二孩家庭也同样适用,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去比较孩子间的行为,而要试着去夸赞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这样也更有助于孩子之间建立和谐关系。

第四,如遇困难,及时调整自身心态。现实中,二孩家庭本就比独生子女家庭面临更多的挑战,如经济压力、教育压力等。如果父母再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更会令人抓狂。因此,父母务必要稳住自己的心态,必要时可向其他家庭成员寻求支持,切勿将自己的负能量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孩子。

其实,二孩家庭中孩子的矛盾并非来自孩子,更多是由父母造成的。“一碗水”端平,是要让每个孩子在主观上感受到“平等”,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始终是被爱的。只有当孩子得到了父母平等的爱与尊重时,即使他们发生矛盾,也会用爱与尊重的方式解决。愿每一对父母都能给予孩子无条件、无差别的关爱和支持,愿每一对手足都能彼此陪伴、快乐成长。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