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诱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与综合干预
作者: 刘衍玲
专题主持:刘衍玲,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对青少年攻击性和亲社会性的影响。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科研项目6 项,出版学术著作8 部,主编、副主编、参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5 套,在《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西南大学学报》、Developmental Psychology、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九十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三项。近年来,先后在重庆、四川和贵州等省市二十多所中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尤其在学校文化设计与建设、校园心理剧、心理班会课等方面的实践应用研究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深度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成为其学习、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平台。然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也引发了诸如网络成瘾、社交焦虑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青少年网络成瘾不仅是个体层面的挑战,更给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旨在加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工作。然而由于网络成瘾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相关的预防和干预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亟待更加精准和有效的策略。本专题汇集了六篇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成果,从不同层面探讨了网络成瘾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趋势方面:研究者通过系统的文献分析,揭示了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的趋势与热点——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于成因分析、影响因素以及干预策略等方面。
心理机制方面:从家庭、学业和个人三个层面系统探讨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在心理机制。在家庭层面,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在学业层面,学业压力成为驱动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重要因素;在个人层面,心理素质、认知重评能力及正念对网络成瘾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内容方面:除了社交平台、视频游戏外,短视频逐渐成为青少年网络使用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者们从多维度分析了短视频成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系统性的干预策略。
教育干预方面: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因此,干预措施也需要多方协同、综合开展。此外,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研究者提出了具体的干预对策。例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网络使用行为和成瘾风险具有独特性,因此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帮助这一群体合理使用网络资源,降低成瘾风险。
总之,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需要依靠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加以应对。政策层面需要加强网络使用规范和监管,学校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系统,家庭则需要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并加强亲子沟通,社会应提供丰富、健康、线下的娱乐资源和心理辅导服务。多方通过协同合作,制定并实施符合各方需求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和缓解青少年网络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