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短视频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作者: 许文爽 刘衍玲 李方珍

摘要:网络短视频凭借简短丰富的内容、信息闭环的推送机制和高度沉浸的用户体验,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极大吸引力,部分青少年因过度使用而产生短视频成瘾。短视频成瘾是短视频平台和用户交互作用的结果,除了短视频内容简短丰富、个性化推荐机制等因素外,还受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影响。要防治青少年短视频成瘾,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协同,共同打造良好环境,护佑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短视频成瘾;影响因素;多方协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9-0028-05

一、引言

2024年,新一波网络热梗经由短视频平台横空出世:作为一身“班味”的“牛马”,你是感觉“人生易如反掌”,还是“已老实求放过”?当你“偷感”十足地寻找“电子布洛芬”,安慰自己“没事哒,没事哒”,是否又会被“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给“硬控”三秒钟……网络热梗层出不穷,猎奇情节抓人眼球,网络短视频趁此东风收获大批忠实用户。截至2024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数量达到10.50亿,占网民整体的95.5%[1]。其中,青少年是重要用户群体,有54.1%的未成年人经常观看短视频[2]。短视频内容丰富且时长短,还可以根据用户兴趣精准推送内容,青少年喜欢追求新异刺激且部分人自控力较差,在观看短视频时极易产生高度的沉浸感而出现成瘾现象[3],进而影响学业发展、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等。因此,了解青少年短视频成瘾的影响因素并及早干预,对维护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少年短视频成瘾的影响因素

短视频成瘾是指无法控制短视频应用程序的使用,同时不考虑其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的短视频使用行为[4],它是短视频平台和用户交互作用产生的行为结果。

(一)短视频的特性

1.视频内容——简短丰富

短视频时长较短,通常为几秒至几分钟,足以让人们形成短时记忆。一方面,视频时长的压缩、碎片化的传播模式与快节奏的生活和零碎化的娱乐时间完美契合,大大增强了短视频的可及性;另一方面,短视频时长虽短,内容却极其丰富,几秒至几分钟的视频不仅涵盖娱乐、教育、美食、电影、旅行、宠物等诸多方面,还可以通过扣人心弦的卡点音乐、鲜明的标题大字、魔幻的特效等迅速吸人眼球。这些短时却丰富的刺激会在任一使用时间激活用户的愉悦感,缓解其消极情绪,个体如果不断持续这种行为,就会导致短视频成瘾。

2.推送机制——信息闭环

短视频迅速走红,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个性化的推荐机制。平台通过算法收集用户的兴趣偏好、记录用户的使用行为,不断将“过滤”后的内容精准呈现在用户面前,使用频率越高、互动越频繁,平台的个性化推荐越精确。通过不断“推荐—反馈—优化—再推荐”,用户表面上“驯化”了短视频,实则自己不知不觉陷入了短视频构建的“信息茧房”。在一次次付出较少成本却得到心理和情绪上较大满足的循环中,个体很容易对短视频产生依赖。

3.用户体验——高度沉浸

个体使用应用时产生的沉浸感是导致沉迷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5]。沉浸感会使个体体验到高度的愉悦感,注意力高度集中,难以意识到时间流逝甚至完全忽略外部世界[6]。短视频通过首页全屏推送,打造了面对面的沉浸式场景。很多人会在深夜刷短视频,这时候很容易产生“一人一视频”的强烈共鸣,而忽略随着指尖翻动视频流逝的时间。这种只需手指上下滑动便可体验到的高度沉浸感,会造成成瘾风险。

(二)个人因素

对个体而言,短视频使用方式、使用动机、人格特质、情绪体验、认知因素等都是短视频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

1.短视频使用方式

董王昊、王伟军和王兴超等[5]把短视频使用分为“工具性使用”和“仪式性使用”两种,工具性使用的个体把短视频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如为了搜集信息、学习知识而观看短视频,而仪式性使用的个体则没有任何主观目的,只是习惯性打开短视频观看。相较而言,仪式性使用的个体更容易沉浸于短视频进而成瘾。两种使用方式也可能会相互转化,如有些个体一开始是为了搜集某个信息而开始“工具性使用”,在搜集的过程中突然关注到其他信息并不断观看,最后就转变为“仪式性使用”。

2.短视频使用动机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个体使用电子媒体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是引起持续使用进而成瘾的主要原因。如认知方面的满足,观看短视频获得想要了解的知识;情感需求满足,观看短视频可以体验到愉悦情绪等。此外,根据补偿性互联网使用理论,个体有时使用电子媒体是为了逃避现实压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繁重的学业任务,同时还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面对多重压力而又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时,短视频便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工具,而通过短视频获得的短暂满足又会不断强化这种恶循环。

3.人格特质

人格是个体行为成瘾的重要内部因素,会直接影响个体在使用电子媒体时的行为倾向和反应方式。在大五人格中,神经质人格是网络成瘾的高危因子[7],高神经质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消极情绪,进而寻找短视频作为情绪宣泄的平台,久而久之形成依赖。而宜人性、外向性、尽责性和开放性则一般与成瘾呈负相关。宜人性水平较高、更加外向和开放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一般较好,因而较少转向短视频寻求满足。需要注意的是,这类群体也会更加容易接纳新事物如短视频。尽责性较高的个体的自我控制、管理能力较强,较少出现短视频成瘾。

4.情绪体验

个体使用短视频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排解不良情绪,如社交焦虑、孤独感、无聊等,满足情感需求。有社交焦虑的个体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害怕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而虚拟的网络世界为其提供了安全的交往环境,使其更可能通过短视频来满足交往的需要;个体的孤独感越强,越可能寻求网络上的互动与支持,这会进一步加剧短视频成瘾;当个体感到无聊的时候,往往会寻求更加新颖有趣的刺激,而短视频平台只需用户轻轻向上滑动手指,便会推送各种各样的信息,久而久之便导致成瘾。

5.认知因素

一些认知因素也与个体短视频成瘾密切相关,如自我控制、错失恐惧等。自我控制是短视频成瘾的重要保护因素,自我控制能力越强,越能控制冲动行为。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尚未成熟,较难从短视频的漩涡中抽离而造成过度使用。错失恐惧是短视频成瘾的危险因子,是指因担心错过某些重要信息而产生的一种集焦虑、恐惧、失落、担忧等为一体的复合性消极情绪体验[8],错失恐惧水平越高的青少年,越有可能持续刷短视频而沉迷其中,如担心错过某位博主的状态、担心跟不上最新潮流等。

(三)家庭方面

除了短视频自身的特性及个人原因,青少年短视频成瘾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发展是个体自身与一系列彼此嵌套的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对青少年来说,影响其短视频成瘾的环境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方面。

其中,家庭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一些家庭因素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短视频成瘾,如父母忽视、父母心理控制和父母低头行为等。

1.父母忽视

父母忽视是指父母未能适当照顾子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9]。当今社会内卷现象严重,父母一辈面临着工作、家庭、生活多方面压力,部分父母因忙于生计而无暇照顾孩子,还有很多年轻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祖辈照看,这种被忽视的经历极易造成孩子的短视频成瘾。首先,父母忽视会使青少年缺乏监督,从而更可能接触并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其次,父母忽视的经历会使青少年产生不安全依恋,而短视频的点赞、评论等功能及与网络好友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使之产生依赖;最后,父母忽视会引发青少年的负面情绪,部分青少年会选择通过短视频来缓解情绪和获取情感支持[10]。

2.父母心理控制

父母心理控制是指通过不赞成、操纵和压抑等方式影响孩子心理和情感功能的父母行为模式[11]。与父母忽视相反,父母心理控制表现为对青少年干涉过度。依据自我决定理论和问题行为理论,父母心理控制会损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而心理需要受挫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进而导致成瘾行为[12]。此外,父母的苛责、批评与高要求会让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强烈的消极情绪,而短视频为他们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个出口,他们可以借由此获得情感安慰。

3.父母低头行为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在亲子交流时,父母过分关注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13]。一方面,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对父母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学习,当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低头看短视频,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养成刷短视频的习惯;另一方面,父母低头使用手机,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屏幕上,从而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有些父母在孩子表示抗议或希望受到关注时,不仅不放下手机,反而让孩子也看手机。在父母默认下,孩子会通过短视频获取需要的关怀,进而产生依赖。

(四)学校方面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及学校参与都与青少年短视频成瘾密切相关。

1.同伴关系

进入学校环境后,同伴关系成为个体另一大人际关系体系,随着心理的成长,青少年学习模仿的群体由家长逐渐转变为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促进青少年社会性发展,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则是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诱因,因为未成年人尚缺乏成熟的判断力,为了融入内群体,有时会盲目从众。同伴依恋是指个体与同伴之间支持性的社会关系[14],良好的同伴依恋能够减少问题行为,而同伴依恋关系不良的个体通常在建立亲密关系中存在困难,这可能使其通过网络世界补偿性地建立人际关系,由此增加了短视频成瘾的风险。

2.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青少年来说是另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青少年往往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支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其学业进步,还能为其提供心理支持,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会使青少年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厌学,进而转向短视频。以往研究表明,教师关怀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支持对于防止青少年短视频成瘾具有重要作用[15]。

3.学校参与

学校参与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包括行动方面参与学校活动,情感方面培养积极的爱好,认知方面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等[16]。多维度参与学校活动,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社会化水平[17]。高水平的学校参与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学校环境、教师支持等使满足基本心理需要;反之,学校参与水平不足会使青少年的心理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增加其通过网络短视频寻求心理满足的风险。学校氛围是影响学生学校参与以及诱发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校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良的学校氛围则会使其寻求网络刺激,增加短视频成瘾风险。

三、应对青少年短视频成瘾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短视频成瘾的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等特点。因此,在防治青少年短视频成瘾方面,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协同,共同打造良好的环境,护佑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社会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意识

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利用电视和社交媒体等平台,通过宣传片、海报和文章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短视频成瘾的风险,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另一方面,充分调动资源,构建支持网络,如建立与社区组织、青少年服务机构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组织宣传活动,开展讲座、研讨会等,提供有关如何正确使用和管理短视频的指导。

2.制定政策制度,落实主体责任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减轻青少年的短视频依赖。一方面,建立跨主体的协调机制,规定平台严格限制青少年的使用时间和内容,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和审查;规定学校限制学生在校内的短视频使用时间,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指导;针对家庭,制定家长教育支持计划,为家长提供有效的家庭管理策略。另一方面,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公众的参与和反馈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更好地制定和调整政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