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心灵,赋能成长

作者: 王晓莹

摘要: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缺少亲情关爱,易出现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而心理弹性在他们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心理弹性的留守儿童能很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境。绘画疗法具有跨语言性、投射性、趣味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心理教师可将其引入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从“促进表达与释放,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促进认知重构,提升自我效能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构建人际支持网络”“发掘内在资源,唤醒积极力量”四个方面提升他们的心理弹性。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与留守儿童的实际境况相结合,在解读绘画作品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关键词:初中留守儿童;绘画疗法;情绪管理;认知重构;自我效能感;人际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9-0066-04

一、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外出到城市务工,而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辈或亲戚代为监管的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这一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直接的亲情关爱与日常陪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情绪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日常的情感交流与关怀,使得留守儿童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时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情绪,这些负面情绪若不能及时疏导,会持续积累,影响其心理健康。其次是自我认知偏差,缺少父母的引导加上祖辈(或亲戚)监管不力,部分留守儿童在自我认知方面容易出现偏差,表现为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在学校环境中,面对学习竞争和人际交往压力,这种自我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他们退缩、逃避,阻碍心理健康发展。最后是社交适应困难,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指导,在与同伴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沟通不畅、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影响其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2-3]。

心理弹性,又称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逆境、创伤、威胁等重大压力时,能有效应对并良好适应,甚至从中获得成长的能力[2]。它并非个体与生俱来的固定特质,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中逐渐发展形成并提高的动态能力。拥有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对挫折时能迅速调整心态,以积极方式应对困难,恢复到正常状态,甚至实现自我提升。研究表明,拥有较高心理弹性的留守儿童通常具有积极的认知风格,能够以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对未来保持希望和信心;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如与父母分离)时能够有效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情绪波动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遇到问题时能够冷静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或逃避;善于与他人交往,能够建立和维持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善于从同学、老师和亲友那里获得情感支持等[2-3]。由此来看,提升心理弹性对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绘画疗法是艺术治疗的一种形式,它基于心理学理论,借助绘画这一非语言表达媒介,引导个体将内心难以言说的情感、想法和经历以图像形式呈现出来[4]。治疗师通过分析绘画内容、色彩运用、线条特征等,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并引导个体探索自我、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心理成长。绘画疗法具有如下特点:(1)跨语言性。绘画疗法无须依赖语言表达,为那些难以用言语清晰表达内心感受的人,如儿童、语言能力有限者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表达途径。(2)投射性。绘画作品可以投射出个体的潜意识和内在情感、冲突等,由此帮助治疗师更深入地了解来访者。(3)趣味性。绘画疗法能激发来访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其释放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促进心理能量的流动。

绘画疗法当前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在处理情绪问题、创伤经历、自我认知障碍等方面效果较好。初中留守儿童处于青春期,正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陪伴和关爱的他们可能会出现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阻碍其心理健康发展。部分初中留守儿童因性格、家庭等原因,防御心理较强,一般的辅导方法难以打开他们的心门,笔者在实践中尝试运用绘画疗法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旨在提升他们的心理弹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下文将结合具体例子详细阐述实施策略。

二、运用绘画疗法提升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实践策略

(一)表达与释放,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依据精神分析理论,人的情绪和欲望常被压抑至潜意识层面,若得不到释放,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绘画作为一种非语言表达形式,能够绕过个体的意识防御,将潜意识中的情绪和冲突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5]。对于初中留守儿童而言,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内心积累了诸多复杂且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绪。通过绘画,这些情绪得以可视化,不仅能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还能在后续与心理教师的面谈过程中,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识别和理解自身情绪,逐步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

13岁的小阳(化名)是一名留守儿童,其父母长年在外地工作,他跟随年迈的爷爷生活,大多时候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在学校,小阳性格较为内向,很少主动与同学交流。在一次绘画治疗活动中,笔者引入了经典的“房树人”绘画,给每个学生发了画纸与彩笔,并作了详细说明:“请大家在这张纸上自由地画出房子、树和人,不用有什么顾虑,按自己心里想的画就好。”小阳接过纸笔,稍作思索后开始作画。他先用黑色彩笔勾勒出一座孤零零地矗立在荒地上的房子,房子门窗紧闭,烟囱没有一丝炊烟。在房子旁边,他画了一棵歪扭、枝干稀疏的枯树,树下有一个孩子,低着头,双手紧紧贴在身体两侧。

笔者看着这幅画,温和地询问:“你愿意和老师讲讲画里的故事吗?”小阳沉默片刻,缓缓说道:“这个房子就是我家,平时我经常一个人在家,家里很冷清。这个孩子就是我,没什么朋友,总是孤零零的。”说着,他声音有些哽咽。笔者继续引导:“那你能不能试着用彩色笔给这幅画添上一些你希望拥有的东西,让画面变得不一样呢?”小阳想了想,拿起彩笔,在房子的窗户上画上暖黄色的灯光,又用绿色彩笔给枯树添上了茂密的枝叶,在孩子的身边画了几个手拉手的小伙伴。小阳边画边说:“有了灯光,家里就暖和了。树变绿,有了生机。小伙伴来了,我就不再孤单了。”此后,笔者持续引导小阳用绘画表达内心的情绪,通过画画把情绪具象化,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思考应对方法。慢慢地,小阳学会了主动识别自己的情绪,还掌握了多种调节情绪的技巧,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二)促进认知重构,提升自我效能感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模式决定了其对事件的看法和反应,进而影响情绪和行为[2]。初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及时肯定和指导,可能会因经历一些挫折而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6]。心理教师可借助绘画疗法,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从而打破原有的消极认知,建立新的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自我效能感。

14岁的留守儿童晓萱(化名)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处于中下游水平,她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班里没有什么存在感,渐渐地变得内向、自卑。在一次心理课上,笔者为了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布置了一个主题为“我的闪光点”的绘画任务。晓萱拿到画纸后,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该画些什么。笔者走过去轻声问她:“你平时有没有做过让自己或者别人感到开心的事情呢?”晓萱想了想,小声说:“我有时候会帮奶奶做家务,奶奶会夸我很懂事。还有一次,我给小伙伴们讲了一个故事,他们都听得很入迷。”笔者微笑着鼓励她:“这就是你的闪光点呀,你可以把这些场景画下来。”晓萱听了,开始认真地画起来。她先用棕色的彩笔画了一个温馨的厨房,自己站在灶台前帮奶奶洗菜,奶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着,她又在另一张画纸上用彩色画笔描绘出自己和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的场景,她站在中间,手舞足蹈地给小伙伴们讲故事。画完后,笔者让晓萱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画作并带头为她鼓掌。学生们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晓萱的脸上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那次绘画课以后,笔者与该班班主任联系,建议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让她负责做一些组织工作,发挥她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慢慢地,晓萱不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学习态度变得积极主动起来,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三)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构建人际支持网络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和能力是在观察、模仿他人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中习得的[3]。在绘画团体辅导活动中,儿童有机会与同伴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观察到同伴之间的沟通方式、合作技巧以及解决冲突的方法,从而习得有效的人际交往策略。同时,通过共同完成绘画任务,彼此之间能够建立起信任关系,逐渐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人际支持网络,为自身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以及积极的榜样示范,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

在一次以“我们的梦想家园”为主题的团体绘画活动中,笔者将10名初中留守儿童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小宇(化名)性格内向,平时在班级里很少主动与同学交流。在小组成员讨论绘画内容时,他一开始只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听着其他人发言。小组成员积极地讨论着,有人说要画一个大大的花园,里面种满各种各样的花;有人说要画一座有很多房间的大房子,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功能。这时,一名学生发现小宇一直没有说话,便主动征求他的意见,小宇小声说:“我们可以在房子旁边画一条小河,这样会更漂亮。”大家听了,都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在绘画过程中,笔者鼓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小宇擅长画线条,于是他主动承担起勾勒房屋轮廓和小河线条的任务。其他学生有的负责涂颜色,有的负责画花园里的花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幅美丽的“梦想家园”画作逐渐呈现在眼前。之后,两个小组互相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小宇第一次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快乐,也看到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

此后,在笔者组织的其他主题的团体绘画活动中,小宇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他不仅与同组的同学建立起了良好的友谊关系,还在与其他小组同学的交流中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四)发掘内在资源,唤醒积极力量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和丰富的内在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个体的天赋、潜能、创造力、积极的情感体验等[2]。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这些内在资源可能会被压抑或忽视。绘画疗法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内心世界的机会,通过自由创作和对作品的反思,他们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力量可以成为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动力,助力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提升心理弹性。

15岁的留守儿童轩轩(化名)成绩一般,他本人也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在一次绘画心理课上,笔者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自我探索精神,布置了一个主题为“十年后的我”的绘画任务。轩轩拿到画纸后认真地画了起来。他画了一个华丽的舞台,舞台上的自己穿着帅气的衣服,正投入地弹奏着吉他,台下是欢呼雀跃的观众。画完后,笔者让轩轩分享一下自己的画作。轩轩有些害羞地走上讲台,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未来成为一名吉他手的憧憬。笔者对轩轩的想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从你的分享中,我能感受到你对音乐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追求,这是非常难得的,说明你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在笔者的鼓励下,轩轩课后主动向学校乐队的老师咨询学习吉他的事情,乐队老师被他的热情打动,同意让他加入乐队学习吉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轩轩的吉他演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笔者的建议下,轩轩在外打工的父母给他买了一把吉他,作为对他的奖励。在某次学校文艺汇演中,轩轩和乐队一起登台表演,赢得了全校师生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次经历,轩轩逐渐变得自信和开朗起来。

综上所述,绘画疗法以其独特的方式,从情绪、认知、人际和内在动力等多个维度,为教育者提升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提供了有效途径。心理教师可通过引导留守儿童在绘画中表达情绪、重构认知、学习人际交往以及发掘内在资源,助力他们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境。

三、结语

绘画疗法作为一种创新且富有成效的心理干预方法,为教育者提升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开辟了一条新的实践路径。实践表明,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绘画疗法,能够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不良情绪,重塑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增强面对逆境时的勇气与信心。目前,绘画疗法在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的阶段,教师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绘画疗法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留守儿童将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获得的成长与积极改变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为此,心理教师在设定辅导主题和解读作品时要注意与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在绘画主题设定上,应选取与其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在作品解读和反馈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绘画中所呈现出的积极情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应用到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改变和心理适应。(2)在解读留守儿童的绘画作品时务必保持谨慎态度,避免过度解读。一幅绘画作品可能存在多种解读方式,而且个体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也可能随着时间和情境发生变化。教师应更多以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儿童自己阐述作品的含义,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身运用绘画疗法开展心理辅导的能力。同时,探索将其他心理疗法与绘画疗法相结合,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徐超凡.“留守儿童”现象:问题导向与积极导向研究综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3):4-7.

[2]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4):440-442.

[3]张亚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6):4-9.

[4]何珍.绘画疗法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个案干预[J].教育观察,2020(48):123-125,131.

[5]张寒玉.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绘画疗法[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5):168-169.

[6]王小萌.绘画艺术疗法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21(3):121-124.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