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育德:运用心理辅导技术提升班级德育工作实效例谈

作者: 雷喻童

摘要:班级德育工作当前存在“说教”的问题,影响着班级管理成效与师生关系。为破解此困境,可引入心理辅导技术。自我开放技术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激发改变动力;行为塑造技术以多样的强化方式,助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问题外化技术将人和问题分开,能避免学生自责,促进学生客观看待问题,凝聚智慧攻克问题。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可让班级德育工作更人性化、更高效,助力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关键词:心理辅导技术;班级德育;自我开放;行为塑造;问题外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9-0073-03

一、引言

班级德育是指在班级这一特定组织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的过程[1]。在当前的班级德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成效。在这些问题中,以“说教”现象较为突出,表现为班主任常把班会课、自习课变成个人的“演讲专场”,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单方面输出海量的道德知识、行为规范与校规校纪,从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到文明礼貌、刻苦学习,事无巨细一股脑讲给学生。讲解过程中,鲜少预留提问、讨论的间隙,学生全程处于被动聆听状态。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考量不同年龄段、性格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小学生活泼好动,以具象思维为主,冗长抽象的说教会让他们走神;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生硬灌输易激起逆反心理,他们内心渴望被平等对待,而非被动接受居高临下的教导。此外,常态化的说教让班主任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师生之间难以构建起亲近、信任的关系。学生觉得班主任刻板、无趣,不愿敞开心扉交流真实想法,师生间出现隔阂,后续工作难以开展,影响班级德育工作实效。

要破解这一难题,班主任可在德育工作中适当引入心理辅导技术,丰富德育方法,让德育重回温暖、科学的育人轨道,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下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来详细阐释。

二、心理辅导技术应用于班级德育工作的实践

(一)自我开放,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自我开放技术又称自我暴露技术,是指辅导者在适当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相关经历、情感、态度、观念等与来访者分享[2]。自我开放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拉近咨访双方之间的距离,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单的,有人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从而更积极地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班主任可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适当地分享自己的经历、情感、想法等,深度共情学生,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更愿意接受自己的教育。实践表明,自我开放技术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增进师生关系,通过分享个人经历和感受,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亲和力,由此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和融洽。(2)缓解学生压力,当学生知道教师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扰时,会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3)榜样示范,教师分享自己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经历,为学生树立了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榜样,能激励学生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4)引导价值观念,教师在自我开放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案例一:女生小敏和小慧因为一些琐事产生了矛盾,两人互不理睬,甚至在班级活动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对立。班主任刘老师决定运用自我开放技术来解决她们之间的问题。刘老师把小敏和小慧叫到了一起,微笑着说:“我读书的时候也遇到过和你们类似的情况。当时我和班上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因为一场班级活动的分工问题闹了别扭,谁都觉得自己有理,谁也不肯让步。那段时间,我俩见面都不说话,心里特别难受。后来我仔细想想,觉得为了这么点小事失去一个好朋友太不值得了。于是我主动找她沟通,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她也向我道了歉,我们很快就和好了。我知道你们现在心里都有委屈和不满,但想想你们之前那么要好,因为这点小矛盾就疏远了,多可惜呀。”听了刘老师的话,小敏和小慧都若有所思,随后她们向对方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所想,最终化解了矛盾。

从案例一可以看出,自我开放技术的运用使班级德育工作更人性化和个性化,让教师所传达的理念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在运用该技术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相关性:教师分享的经历应与当前班级管理的情境和学生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对解决学生的问题或引导班级舆论起到积极作用。(2)时机把握: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自我开放,例如在学生处于困惑、迷茫或者需要鼓励的时候。(3)正向引导:所分享的内容要具有积极的导向,能够传递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鼓舞。(4)避免比较:不要通过自我开放来暗示学生不如自己过去做得好,以免引发学生的反感或自卑心理。(5)后续引导:自我开放后,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后续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将获得的感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二)行为塑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塑造技术是一种通过逐步引导和强化个体的特定行为,使其逐渐接近并最终形成预期行为模式的方法[2]。它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即通过行为产生的后果(奖励或惩罚)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在行为塑造中,最初只对与目标行为相近的行为进行强化,随着个体行为不断接近预期的目标行为,强化的标准也逐渐提高,最终使个体形成新的或更接近理想状态的行为模式。

行为塑造技术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培养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诸如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等良好习惯;增强自信心,当学生的积极行为逐步得到强化和塑造,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营造积极氛围,促进班级整体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案例二:在某班级中,很多学生的书桌杂乱无章,不仅影响学习效率,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班主任张老师决定运用行为塑造技术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某天,当张老师观察到有几位学生的书桌比平时稍微整齐一点,立即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们:“我注意到这几个同学的书桌比昨天整齐了一些,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继续保持哦!”这种公开表扬让学生感到被关注和认可,从而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当这几名学生能够连续几天都把书本摆放整齐后,张老师给他们每人一张小贴纸作为奖励,并说:“你们已经能把书本整理好了,真不错!如果能把文具也摆放整齐,那就更棒啦!”(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同时给予明确的指导)当学生不仅能整理好书本和文具,还能把桌面上的其他物品也摆放有序时,张老师给他们每人颁发了一张“整理小能手”的奖状,并在班级的“光荣榜”上贴上学生的照片。这一做法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良好行为,其他学生也纷纷效仿,班级中书桌摆放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从案例二可以看出,运用行为塑造技术的关键在于:(1)及时强化:在学生表现出哪怕是微小的向目标行为靠近的举动时,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值得保持的。(2)逐步提高要求:随着学生的行为不断改善,逐步提高对行为的标准和要求,使学生不断挑战自己,逐步接近最终的目标行为。(3)多样化的强化方式:采用公开表扬、赠送小贴纸、颁发奖状等多种形式的强化手段,增强强化的吸引力和效果。(4)榜样示范:通过对个别学生的奖励,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激发群体的积极行为。

总之,班主任运用行为塑造技术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班级德育工作效果。

(三)问题外化,促发改变

问题外化是叙事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强调将人和问题分开,打破了传统心理学把问题内化于个体自身的视角,认为问题是独立存在的,人不等同于问题[3]。在班级德育工作中,问题外化技术具有以下作用:避免学生将问题归咎于自身的性格、能力等内在因素,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改变的信心;促进学生客观看待问题,而不是被问题所束缚;当问题被视为外在可解决的对象时,学生会更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

案例三:在某班级的自习课上,学生们交头接耳,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学生随意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还有的学生偷偷玩起了小玩具。这导致自习课的效率极其低下,很多学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班主任张老师在一次班会上,表情严肃但语气平和地说道:“同学们,最近咱们班来了一个特别调皮的‘捣乱小精灵’,它总是在自习课的时候跑出来捣乱。只要它一出现,教室里就充满了嘈杂声,大家都没办法静下心来学习。老师知道,这不是大家故意的,而是这个‘捣乱小精灵’在使坏。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想想办法,看看怎么把这个‘捣乱小精灵’彻底赶走,让我们的自习课恢复安静和高效。”张老师引导学生们讨论:“大家先来说说,这个‘捣乱小精灵’一般什么时候最活跃?”学生甲说:“当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它就特别猖狂。”学生乙说:“有时候作业太难,大家不会做,它也会趁机捣乱。”张老师继续问道:“那‘捣乱小精灵’出现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不好的影响呢?”学生丙说:“因为它捣乱,我作业总是写不完,回家还得继续写,都没时间玩了。”张老师总结道:“看来这个‘捣乱小精灵’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那大家一起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赶走呢?”大家开始踊跃献策。有的说制定严格的自习课规则,谁违反就惩罚谁;有的建议选出几位纪律监督员,专门监督大家的行为;还有的说可以制定“安静奖励制度”,表现好的同学能得到小奖励。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师生一起按照制定的规则和办法执行。每当自习课开始,学生们都会互相提醒要警惕“捣乱小精灵”的出现。纪律监督员认真负责,及时提醒违反纪律的同学。因为有了“安静奖励制度”,大家都努力保持安静,争取获得奖励。一段时间后,自习课的纪律有了显著改善,教室里变得安静有序,学生们能够高效地完成作业、复习功课,成绩也有所提升。

从案例三可以看出,运用外化技术解决班级问题的优势在于:(1)外化问题,引发关注:将自习课纪律差的问题具象化为“捣乱小精灵”,这种形象化的表述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2) 避免个体指责,增强集体意识:避免了直接针对学生个体的指责,减轻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强调是共同面对这个外在的“敌人”,增强了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激发深入思考,探寻原因: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捣乱小精灵”出现的原因,促使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根源,而不仅仅是表面现象。(4)共同出谋划策,提升参与感:鼓励大家一起想办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三、结语

在班级德育工作中,传统说教模式的弊端已然凸显,桎梏着学生成长与班级管理的优化,而心理辅导技术宛如一把把精巧的钥匙,为困境中的德育工作打开了新的大门。自我开放技术,能让教师以真诚袒露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赋予德育人性温度;行为塑造技术能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塑形;问题外化技术能巧妙化解学生的抵触情绪,凝聚集体智慧攻克德育难题。

将这些心理辅导技术融入班级德育工作,不仅能巧妙化解眼前的棘手问题,更能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健康人格的培育。班主任手握这些 “秘籍”,便能化身为灵动温暖的“心灵捕手”,提升德育工作实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稳健前行。

参考文献

[1]崔景贵. 论班级心理教育与班级德育[J]. 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3):27-28.

[2]陈超武. “双面学生”困境如何突围?——心理咨询技术在班主任谈话中的运用例谈[J].中小学德育,2021(12):63-65,62.

[3]陈爱忠. 心理辅导视野下的班级德育策略[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69-70.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