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科支撑:心理健康教育学

作者: 俞国良 何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科支撑:心理健康教育学0

俞国良教授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基础研究的属性,又具有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可能属于基础应用研究的范畴,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多学科融合研究及其研究范式的变革,将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从本月起,主编访谈栏目将邀请俞教授畅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与学科支撑,以期推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程序的完整性、研究结果的规范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以及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支撑;交叉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1-0004-07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何妍:俞教授好!您在多个场合谈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大趋势”,这一趋势背后的推动力来自哪里?

俞国良: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成果,必须经过应用研究方能发展为实际运用的形式。心理学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通过教育学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发挥作用,而两者的交叉融合研究才能真正使研究成果效益最大化,并衍生出新的研究生长点,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的范畴,指的是那些应用方向已经比较明确、利用其现有成果即可在较短期间内取得理论、技术、产品和效益突破的基础性研究。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方法论的进步,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大趋势,伴随而来的研究范式的变革将为新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学诞生奠基。

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有其时代背景,是由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趋势所决定的。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国民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先后颁布了多部纲领性文件、政策。显然,国家和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四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有关,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有关,更与大力加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有关。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科技、新生态对创新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一致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心理健康作为基本条件。然而,如何达到心理健康或心理正常,就需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来实现。而教育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研究教育,都更加需要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进行交叉融合的综合研究。

何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干母学科是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两门学科的历史演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提供了什么样的基础和启示?

俞国良:从历史的角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也是由它的主干母学科的历史演变决定的。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哲学的怀抱。使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应归功于心理学家冯特,他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同时开拓了两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取向,一是用自然科学中的定量方法研究个体心理学;二是用社会科学中的定性方法研究民族心理学。就心理健康而言,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释梦和自由联想技术等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就开始被介绍到中国。一些使用行为疗法原理分析心理障碍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心理学家丁瓒还在多地建立了心理学诊所,其研究与实践都是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随后由于多种原因,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国一度中断,直到8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才重新开启。率先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开展了大量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时至今日,已经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逐步拓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教育学也同样,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问世,这是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重要里程碑。从教育思想发展史看,他是第一个企图建立教育学科学体系的人,即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学方法论。20世纪初,在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下,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A.拉伊和E.梅伊曼创立了实验教育学,试图釆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学。他们认为教育学应该是记载并阐释教育事实的科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中师生的心理状态,这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打开了“另一扇窗”,开启了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融合研究的征程。可惜好景不长,“出师未捷身先死”,很快被其他教育思潮淹没。因为教育学更多具有应用研究的属性,需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教育难题,这是心理学作为基础研究所无法替代的。

何妍:回到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哪些主要因素在推动着心理健康教育朝着交叉融合的方向演进?

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也是由心理健康研究本身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在心理健康研究的选题、对象、方法和内容上日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单一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已无法满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是心理健康研究选题的广泛化。从研究选题上看,以往心理健康研究多集中在对各类群体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效果等方面的探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心理健康的研究选题更加广泛、范围更加拓展,并且紧扣时代热点与社会发展需要。从宏观方面看,研究者开始重视并探索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展了一些大规模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如中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调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等。从微观方面看,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对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些新的积极心理资源,如自我同情、自我提升、积极情绪等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从实践效果看,我国心理健康研究也重视对新疗法效果的检验。目前已有研究者对一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如对阅读疗法和绘画疗法、写作表达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二是心理健康研究对象的多元化。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重点。通过对中国知网文献的检索发现,我国学生群体是被研究最多的对象。对这一群体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厌学、抑郁、焦虑、人际冲突、恋爱、求职压力等。除此之外,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还广泛涉及教师、医护人员、企业员工、军人、警察、公务员等。从职业分类来看,教师和医护人员是被研究最多的群体,农民则是被研究最少的群体。对于职业群体的关注主要涉及职业压力、幸福感、职业倦怠、职业认同、胜任力等方面。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对运动员群体、老年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农民工群体以及灾后群体、心理障碍患者群体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军人包括退役军人,也开始成为心理健康研究的一类主要群体。由此可见,与以往把单一学生群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相比,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对象业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三是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传统的心理健康研究方法一般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居多;从研究设计上来看,横向研究设计居多。近年来,随着我国心理健康实验研究的增多、研究内容的深化,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的特色,开始注重多学科交叉结合。从数据收集方法来看,除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之外,还采取了元分析的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和总结梳理以往研究成果来提出新问题与新思路。干预研究的增多,也是我国近年来心理健康研究方法方面的一个显著变化。从研究设计上看,多采用了横向研究以及少量纵向研究设计。与国外相比,我国需要对心理健康的研究采用更加多样化的设计,包括前瞻性的研究设计和回溯性的研究设计等。此外,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对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也开始运用ERP和fMRI等研究手段。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使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更加准确和深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生物医学的发展,运用脑成像技术、基因技术以及分析技术探讨心理障碍的神经机制,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基础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积累了许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目前,有关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考察了孤独症、恐惧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的神经机制。

四是心理健康研究内容的丰富化。从研究内容上看,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都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交叉融合研究,从应用基础研究的角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规律。例如,符合不同年龄特征和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标准的研制,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与病因学研究,情绪调节在预防心理疾患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发挥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等等。在实践领域,更深入系统地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对维持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对各种危险因素的干预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水平。在理论上将现在的心理健康领域理论流派加以整合,深入探讨生活方式与身心障碍的关系及其致病机制;研究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心理疾患和精神疾病发生发展中的规律,寻找潜在病因,确定生物神经标记物;在应用上强调心理健康干预的全社会参与,通过心理、行为、精神医学检查方法的整合技术,实现心理疾患、精神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为新学科诞生奠基

何妍:回顾学科发展史,我们看到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非常紧密,在很多领域都有交叉融合研究。具体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心理学和教育学及二者的交叉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俞国良:心理学与教育学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指导与应用,它们在学科发展中不仅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而且在许多领域都有相同的研究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心理学在方法论、实验设计等方面对其有一定影响,而教育学在理论分析、实践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

从心理学、教育学交叉融合研究的历史进程看,其研究范式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随着19世纪初期机能主义思想的发展,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之间的交叉融合也在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学方法论大行其道,加之教育实验本身即是学生身心机能发展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尝试,教育实验中的交叉融合思想自然应运而生。这一时期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蒙台梭利和杜威等人的教育实验,已经渗透着心理学方法论的光芒。在裴斯泰洛齐教育实验中,他明确地把心理学方法作为教学的基础,提倡“教育心理学化”。继裴斯泰洛齐之后,赫尔巴特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学方法论。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显然,赫尔巴特已经注意到实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在观念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教学理论。19世纪末期,蒙台梭利在发展机能主义实验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以“儿童为中心”将教育实验科学化的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20世纪初,杜威接受了皮尔斯的实用主义哲学方法论和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为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心理学、教育学交叉融合研究后形成的成果看,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末在欧洲和美国形成的实验教育学派,这是一种完全在实证主义精神影响下的教育教学实验活动,它所创立的科学主义教育实验模式是教育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其背景是广泛汲取了19世纪中叶以后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确实,当时心理学的迅猛发展为实验教育学派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就心理测量学来说,达尔文的思想为研究者理解个别差异提供了理论框架。1870年,巴索罗梅首次用问题表法测量2000名小学生入学时的心理状态;1894年,法国比奈发表论文,开始探讨测量心理能力,并在1905年与医生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比奈-西蒙量表;1897年,德国的艾宾浩斯首创填充法测量学生智力;1904年桑代克出版了《心理与社会测量》一书,这是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此,各种成就测验量表如算术量表、作文量表、智力量表和兴趣测验、人格测验、教育测验等相继问世。心理与教育测量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实验的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