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功能、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

作者: 李佳忆 郭成

摘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一直备受关注,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实施NSSI行为主要是为了强化自我功能和人际功能。青少年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情绪调节、人格因素、同伴支持、负性生活事件等。学校需要开展心理测评与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创设挫折情景、关心学校生活;社会需要形成健康的教育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减少青少年NSSI行为,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关键词:非自杀性自伤;心理危机;NSSI行为;情绪调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1-0011-07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无意自杀的情况下,有系统地多次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伤害,例如以切割皮肤、撞击头部、击打、咬伤、针刺、烧烫等方法来实施伤害[1]。

研究显示,自残自伤行为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增加,并且青少年是这种行为的主要受影响群体[2]。穆伦坎普等[3]通过进行系统性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全球范围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平均发生率大约为18%。

在我国进行的几项调查研究中,鉴于对NSSI的定义、调查工具和地域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NSSI行为的检出率存在较大的变化范围,大致在17.0%至57.4%之间[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的调查报告,自我伤害行为已经成为10~19岁青少年意外死亡的第三主要原因。

据统计,每年大约有6到7万名青少年因此而失去生命[5];同时,自我伤害行为也是导致全球范围内青少年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女性青少年中,它是第二大死因;在男性青少年中,它位列第五[6]。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7]。因此,对于当前青少年自杀防控以及心理健康维护来说,有效识别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功能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NSSI行为的功能

当前,学者们在探索NSSI行为过程中,最为关注的因素是NSSI的目的或用途。克朗斯基及其团队提出了二因素结构模型,该模型解释了NSSI行为的主要功能[8]。

首先是自我强化功能,即通过自我关注来实现情绪调节、获得控制感以及预防自杀等目的。

其次是人际强化功能,即通过吸引他人关注和融入群体等途径来满足社交需求。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那些以NSSI行为实现自我功能的青少年可能会持续这种行为,而以NSSI行为实现人际功能的青少年在一段时间后更可能会结束这种行为[9]。

(一)自我强化功能

青少年最常使用自我强化功能来实施自我伤害行为[8]。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实施NSSI行为的主要原因为调整情绪、取得控制感以及防止自杀等自我功能[10]。

其中以情绪调节为NSSI主导功能的青少年最多,负面情绪感受明显,以自我强化功能实施NSSI行为的可能性较高[11-12]。有研究表明,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对积极情绪的反应不太强烈,他们体验积极情绪的强度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然而,当面临负性情绪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自伤行为[13]。因此,可以尝试改善此类青少年的负性认知,增强其对积极情绪的反应和体验。

也有研究发现,NSSI的自我功能与孤独感程度相关[14]。中国留守儿童,当他们感到越来越孤独时,会更有可能采取NSSI行为[15],留守儿童和普通青少年相比,在孤独感方面表现出更加严重的程度,这可能导致他们情绪问题更突出。因此,可以说留守儿童与自我伤害的相关性较高。

另外,NSSI行为被视为一种快生命史策略,即个体将短暂的满足置于长期利益之上[1],对于部分人来说,它是一种通过调控负面情绪,获得短暂心理快感的方式[12]。因此,一些研究者推测NSSI行为的持久可能与其在自我功能中的作用有关[16]。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实现自我功能的年轻人有更高的可能性长时间实施NSSI行为。在模型中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使用NSSI行为以满足自我功能的个体持续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了将近20%[14,17]。

还有学者发现,中度和重度NSSI青少年普遍认同NSSI的功能包括情绪调节、自我惩罚和抗解离,这些功能都属于自我功能领域[18],而自我伤害的严重程度是预测其行为持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19],因此,自我功能的实现对NSSI行为的维持和严重程度有着明显的影响。

(二)人际强化功能

NSSI的人际功能主要彰显于个体常利用这种行为来表达内心的痛苦、惩罚他人或对他人施加影响等[12]。在经历人际关系带来的巨大压力后,人们可能会采取NSSI行为,同时也可能通过间接途径增加负面情绪,从而促使他们实施NSSI行为[20]。同伴接受和同伴排斥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都能预测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接纳者成了一种保护性的因素,而排斥和心理控制则成为了危险的因素[21]。因此,对于有自我伤害行为的青少年,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际关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交技能训练。

对于NSSI功能的关联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与寻求刺激的NSSI功能相关。与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独生子女通常表现出情绪稳定和成熟等高度稳定的特质,同时也具有轻松兴奋、随遇而安等高兴奋性的特质。这使得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方法和技巧来适应环境,同时满足个人本能需求。相反,非独生子女的能力较差,很难融入现实环境[22]。这可能导致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以寻求刺激为功能实施NSSI[23]。在有多个子女的家庭中,家长需注意平衡教养方式和对待子女的态度,向所有子女提供合理、稳定和一致的爱。

另一个观点是,通过NSSI行为解决人际问题的青少年有可能在步入成年期后,减少乃至停止这一行为,这对于青少年的行为预测具有重要意义[11]。阿尔平等研究者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证明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如果把其他可能影响的因素排除,在使用NSSI行为应对人际问题的个体中,有32%的青少年在成年后停止了这一行为[23]。

青少年时期,个体面临的社交需求复杂度急剧上升,而他们可能还没有足够的应对方法,因此可能会选择使用NSSI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要[24]。随着进入成年期,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与社交能力得到了提升,人际关系也稳定了,NSSI行为开始减少[10]。

另一项研究还发现了与此类似的结果。对于那些倾向于通过自我伤害行为来解决人际问题的个体而言,当成功摆脱困扰他们的人际关系后,他们会减少实施自我伤害行为的冲动[1]。因此,那些选择以NSSI行为来应对人际关系问题的青少年,可能只是暂时性地表现出这种行为,未来他们可能更加倾向于停止NSSI行为。

二、青少年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个人心理、环境以及神经生物学三个层面。而自伤行为的出现并不能仅由一个单独的因素所触发,而是性格、情绪失调、早期受伤的经历、家庭养育方式、不利的生活事件、朋友关系及学校环境等因素,加上有遗传关联的神经生物学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本文重点选取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情绪调节

发展维持理论指出,当个体遭遇情绪调节困境时,他们通常倾向于采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作为缓解负面情绪的方式,而这种行为模式有可能会形成并持续下去[2]。大量研究也证实,情绪和相关的思考方式在预估青少年是否会持续实施NSSI行为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青少年的消极情绪可能被视为预测他们长期实施NSSI行为的指标。例如,赵若兰、楼淑萍和陈辉[23]在2019年发现,抑郁症状越严重,青少年实施NSSI行为的风险也相应提高。

其次,在已经进行了自我伤害行为的青少年中,焦虑被证明是决定他们是否会继续进行这一行为的关键因素[23]。

再次,青少年如何看待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是否拥有恰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能会影响他们是否会在未来放弃NSSI行为,如果情绪调节能力较差,他们可能会继续实施NSSI行为。研究发现,青少年在坚守NSSI行为时常常缺乏对情绪处理能力的自信。这种自信缺失会引发消极思维和习得性无助,从而进一步推动NSSI行为的持续存在,形成恶性循环。如果青少年对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有足够的自信,他们可能会选择避免或终止NSSI行为[25]。

(二)人格因素

目前,各项研究均表明,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和情绪调适这些主要特质与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展过程相关[16,25]。例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特质、自尊感、自我批评以及自我惩罚等的影响。

众多学者们达成了共识,即NSSI行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主要症状[16]。

人们通常认为NSSI是一种冲动或冷静思考不足的行为。当青少年面临负面情景时,那些具有冲动型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可能会更容易做出冲动的反应。因此,冲动型人格特征与NSSI行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26]。

NSSI与自尊感缺乏有着紧密关系。大部分的研究都发现增强青少年自尊感或能帮助他们未来终止NSSI行为。例如,有研究发现,与持续实施NSSI行为的青少年相比,那些停止NSSI行为的个体在起始和后续阶段报告了更高水平的自尊感[2]。

此外,如果个体确信他们有能力应对精神疾病或调整负面情绪,则有助于预防NSSI行为的发生[27]。因此,根据上述分析,个性特质影响着青少年 NSSI行为的实施和持续。

(三)同伴支持

根据科学研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同伴欺侮,可能会对其现在乃至未来的心理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恶性欺凌行为是持续进行NSSI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28]。2011年,朱藤格尔等研究团队就此发现,与那些停止NSSI行为的青少年相比,遭受同伴伤害的青少年在未来一年的NSSI行为次数可能会增加。朱藤格尔团队在2017年的另一项研究中也发现,通常进行NSSI行为的青少年往往所获得的同伴帮助比那些已经停止这一行为的人要少[25]。

因此,研究强调,个人在没有同伴支持或面临糟糕的同伴关系时,可能更容易持续采取自我伤害行为,而相反地,当个人得到充分的同伴支持时,可能会停止自我伤害行为[29]。

(四)负性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事件,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早期创伤性经历(受虐待、忽视、欺凌等)[9]。多数青少年选择用自伤行为来应对这些压力,希望能以此来减轻不佳生活经历带来的消极情绪。

研究发现,一个人所承受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他们出现自残行为的概率越大,这些负性生活事件或许可以作为预测自伤行为的一种预测指标[30]。此外,与那些不自伤的人相比,自伤者所经历的负面生活事件更为频繁,承受的压力更加沉重。自伤者在负面生活事件量表上的得分,以及负面生活事件的频率和影响程度,明显高于非自伤者[30]。

三、青少年NSSI行为的教育干预

(一)学校层面

1. 开展心理测评,识别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是一个用于评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评测工具。问卷由行为部分(包括12项)和功能部分(包括19项)两大部分构成,每个项目的评分标准是从0分至4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