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中师生沟通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王玉珠

教育惩戒中师生沟通现状及对策研究0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教育惩戒逐渐成为教育从业者关注的问题。而沟通作为一种教育管理行为,有利于确立惩戒的教育价值,发挥惩戒的积极作用。通过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当前教育惩戒中师生沟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教育惩戒中,教师对于采用沟通解决教育惩戒中的问题是更为认可和熟练的,但在沟通途径、沟通氛围、沟通频率和沟通反馈等方面仍需学校、教师进一步关注。基于此,尝试提出一些优化建议,以期让沟通在教育惩戒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价值。

关键词:教育惩戒;师生沟通;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1-0025-05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让教师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如何惩戒学生最能体现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和教育智慧,更是教师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多项文件的出台,特别是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中对教师教育惩戒的范畴、类型、方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提供了法理依据。《规则》中明确提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要注重育人效果,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后要注重沟通与帮扶,培育学生的正确意识。

当下,师生沟通在中小学教育惩戒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既遵循教育规律原则,又要以合理的方式加以解决,营造师生间良好关系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教育惩戒中对师生沟通的认识以及当前教育惩戒中师生沟通现状,进而归类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策略。

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作为教学管理的手段之一,其方法策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在国外的研究中,Jacobsen、Pace和Ramirez[1]通过实验,发现严重依赖排他性惩戒形式(停学和开除)的学校惩戒政策可能在促进儿童不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Loretta[2]通过访谈调查了教师对违纪学生采取的惩戒策略,发现教师有时或经常采用如下惩戒策略:通知家长并把学生的违纪报告寄到违纪学生家中;给违纪学生一个“良好的私下交谈”;给予违纪学生额外的家庭作业;要求违纪学生在学校周围进行体力劳动;剥夺违纪学生享受的活动;要求违纪学生撰写每日行为报告。

我国学者更多对教育惩戒进行归类,例如,檀传宝[3]以惩戒的结果为标准,将惩戒划分为教育性惩戒、非教育性惩戒和反教育性惩戒。任海涛[4]则从法律层面,将教育惩戒划分为学业型惩戒和纪律性惩戒。周闪闪[5]通过个案研究,总结出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几种情况:点到为止式惩戒(暗示、言语批评);剥夺权利式惩戒(罚站、留堂、扣分、调座位、扣流动红旗);将功补过式惩戒(罚抄写、跑步、劳动、写检讨)。《规则》颁布后,段冰、张家毅、秦欣杨[6]关于“教育惩戒认识现状”的调研发现,当前教师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短期内没有改变,更多教师只愿意被动地管理课堂。通过对《规则》的解读了解到“沟通”在其中多次被提及,这更加提醒我们需要注意沟通在教育惩戒中的重要作用。刘宗海[7]认为在惩戒教育中实施的沟通,是在惩戒教育过程中处理师生关系、传递师生教育信息的人际沟通。因此,在教育惩戒中如何合理进行师生沟通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Habennas[8]的交往行动理论提出以理解为核心目标的交往行动模式,认为人们在交往行为中需重视其行为的合理性。这一理论为教育惩戒中的有效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且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例如,Ho、Cushman和Littman等[9]的研究表明,引入沟通的惩戒机制更有利于教师实现惩戒的教育性目的。王公杰[10]指出,师生沟通是教育惩戒的首要环节,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教育惩戒的有效实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需以师生平等的姿态进行沟通。我国学者韦秀红[11]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三所中学的调查,发现师生沟通存在以下问题:师生缺乏了解和信任基础;师生沟通存在不对等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沟通中对学生区别对待;师生沟通主要关注学习认知,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结合访谈分析认为当前师生沟通的模式障碍表现为信息的单向传输,教师主观意志的强加;忽视学生的需要以及教师沟通语言选择上的不当。当前,我国教育惩戒中师生沟通现状如何知之甚少。

前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国内外不同视角的关于教育惩戒的探讨,为我们厘清教育惩戒的价值及其具体有效方式提供了思路。然而,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有以下问题。

首先,当前关于教育惩戒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研究相对较少;

其次,教育惩戒中师生沟通应当如何进行、教师需要注意的事项、师生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排除各方影响以达成共识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最后,大多数的实践研究更多是集中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更多集中在辩证和理论层面的思考。

基于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期了解师生沟通在教育惩戒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教育惩戒能合理实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调查教育惩戒中师生沟通现状,以美国学者唐斯和海森关于沟通满意度的问卷为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具体实际编制教育惩戒中师生沟通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沟通意愿、沟通技巧、沟通途径、沟通氛围、沟通频率和沟通反馈六个维度,并设计开放式问答题目考察沟通内容。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最终回收有效数据67份。研究对象涵盖从5年以下新手教师到20年以上专家型教师等不同教龄阶段的老师。所有研究对象中,班主任22名,非班主任45名。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访谈。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三、研究发现

通过对本研究中教育惩戒下师生沟通现状的调查统计总体发现,在教育惩戒中,教师在沟通意愿和沟通技巧方面得分相对较高,说明教师对于采用沟通解决教育惩戒中的问题是更为认可和熟练的。但在沟通途径、沟通氛围、沟通频率和沟通反馈四个方面得分相对较低,具体情况见表2。

(一)教师对教育惩戒中采用沟通的方式比较认可

通过对教师沟通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发现,92.54%的教师愿意与学生进行沟通,85.07%的教师能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以解决实际问题,89.55%的教师还能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给予有针对性指导,这说明教师普遍认同在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决问题。

在考察不同性别、角色以及不同教龄等不同教师是否在沟通意愿上存在差异时,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s>0.10),这说明不论男教师还是女教师、是否为班主任都认可沟通在解决违纪学生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且不管是新手教师还是长达20年之久的老教师都愿意采用沟通的方式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能较为熟练运用沟通技巧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通过对教师沟通技巧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教师能较为熟练运用沟通的相关技巧。其中,超过88%的教师在与违纪学生沟通时重视语言表达的技巧,74.63%的教师在与违纪学生沟通时会注意合理非语言符号,有62.69%的教师在与违纪学生沟通时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来有效调整沟通内容,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态度。

此外,本研究发现,教师沟通技巧在性别、角色和教龄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s>0.32),这说明在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熟练运用沟通的技巧。

(三)在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教师能采取不同沟通方式但较为有限

教育惩戒中师生沟通的方式是判断师生沟通有效性的重要尺度,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采用不同媒介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可以有效惩戒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但也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认为这种方式并没有效果。当学生在课上发生违纪行为时,56.72%的教师选择在课堂直接与学生交流,59.7%的教师通过集体沟通影响违纪学生,59.7%的教师借助不同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例如电话、网络、学生反馈单等。

此外,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分析发现,教师还会采用面谈、家访等形式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在考察不同性别、角色以及不同教龄等不同教师是否在沟通方式上存在差异时,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s>0.23),这说明不论男教师还是女教师、是否为班主任、教龄多长,大部分教师都能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解决违纪学生的问题。

(四)教育惩戒中,师生沟通氛围需要进一步关注

本研究发现,有约三分之一(32.84%)的教师认为个人情绪会影响与违纪学生的沟通,有44.8%的教师认为个人情绪不会对违纪学生的沟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情绪与学生沟通的关系。超过75%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在学生犯错时比较轻松愉快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且教师认为近一半的学生感觉一般或比较紧张,说明教师在师生沟通中仍处于优势地位,师生沟通地位不平等,在与学生交流时需要更多关注和改进,通过营造更好的沟通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以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此外,本研究发现沟通氛围在性别、角色和教龄上同样不存在显著差异(ps>0.4)。

(五)教师能比较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但沟通效果不稳定

通过调查发现,65.68%的教师与学生交流较为频繁,73.13%的教师反馈会定期与学生交流学习与生活,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且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有比较清晰的解决办法。但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有31.34%的教师反映没有效果,这部分教师可能需要寻找其他的解决办法。

此外,本研究发现沟通频率和沟通反馈在教师角色上边缘显著,班主任在沟通频率和沟通反馈上的得分高于非班主任,这也与当前教育中的现状密切相关。班主任作为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与学生接触更为密切,往往被要求有更多的机会和责任关注并参与到学生违纪行为的改正中。

(六)在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教师关注沟通的各个方面

当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调查和访谈发现,绝大部分教师主要与学生分析违纪行为的原因、告知违纪行为的后果以及对学生转变违纪行为提供相应的建议,同时有88.06%的教师表示在与违纪学生交流时每次都会耐心听取学生的想法。在进一步的简单访谈中,也有老师提到,在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会先鼓励学生陈述情况、说明原因,让学生先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行为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四、结论与建议

教育惩戒中良好的师生沟通可以促进学生的内省思考、转变学生动机以达到教育惩戒的目的。但本研究发现,教育惩戒下的师生沟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积极解决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未来需要一直关注的问题。针对本研究中调研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一)学校层面加强对教育惩戒的关注,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教育惩戒是教育领域内一直存在的话题和基本现状,各种新闻媒介中也不乏一些积极案例和消极案例。教师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惩戒,合理使用自身的惩戒权,学校层面要加以重视和考虑。

首先,学校可以在关于教育惩戒方面做关于教师、学生和家长层面的科普讲座,三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维护教育领域中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责任。

其次,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惩戒规则。教师可与班级内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当发生一些违反公约的行为时,可共同商讨个性化的惩戒规则。每个人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发挥个人主人翁意识和个体能动性,可以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