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科支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作者: 俞国良 何妍
俞国良教授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基础研究的属性,又具有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可能属于基础应用研究的范畴,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多学科融合研究及其研究范式的变革,将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从2024年1月起,主编访谈栏目邀请俞教授畅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与学科支撑,以期推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程序的完整性、研究结果的规范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以及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支撑;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7-0004-07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发展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何妍:俞教授好!心理健康问题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议题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全面的审视,同时系统梳理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实践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您对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的研究有深入的见解,您认为在发展心理学中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能够在实际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俞国良:自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至今,发展心理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历程中,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得到突破性发展,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纷纷建立各自的理论,希冀从自己倚重的视角,对解决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理论层面上的观照。发展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框架,帮助我们从基因、认知和环境等不同层面去理解心理健康问题。
比如,从生物学角度,我们知道基因和大脑结构在个体心理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理解这些生物学因素,我们可以更早地识别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自1966年唐氏综合征被确认为先天性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的染色体畸变症状以来,研究者开始从基因层面对个体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近年来,生物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发展心理学从基因和大脑神经的视角进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基因图谱的研究表明,个体行为的差异早在基因上就已经打下了印记。了解胎儿父母基因性状与各自家族史和家庭背景,有利于有效预防和干预由先天缺陷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个体的终身发展来看,有的行为变化在整个发展期是稳定的,而多数行为则是变动不居的。此外,许多不同的行为变量是受共同基因型控制的。由于学科发展等条件的限制,发展心理学在过去的研究中极少关注基因和大脑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而随着科技进步与学科交叉融合,这一现象目前正积极地发生改变。对个体发展的生物学理论的探索,能够帮助我们从基因和脑等物质层面上更好地认识个体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
同时,认知发展理论,特别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个体如何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处理信息和经验的方式。这帮助我们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干预措施。智力正常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皮亚杰认为,智力是机体有效适应环境在客观条件下创造最佳生存条件的品质与能力,个体智力的发展是在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与平衡化这四个因素共同支配下发生的。其中,生理成熟是身心发展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成熟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只有通过机能的练习与习得性经验才能使之从可能变为现实。年龄的增长,物理环境与社会性经验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平衡化则可视为心理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正确认识与把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可为判断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否正常,并及时采取教育干预措施,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不同在于,他特别强调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这为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开展适应学生的当下身心成熟水平,积极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布朗芬布伦纳将生态系统描述为一组由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部分交互作用、层层嵌套的巢状结构。微观系统位于最里层,是个体直接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模式。中间系统是两个或多个微系统间的互动与联系。例如,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的联系等。外层系统是个体不直接参与,但是会对个体产生影响的系统。近年的研究表明,父母工作压力状况会影响到家庭成员互动的质量,从而诱发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宏观系统实质上是一种广阔的意识形态,它包括了位于前三个系统之中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社会背景模式。实际上,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环境适应问题,它不仅是个体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个社会系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多元社会文化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冲击日益频仍。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能够指导研究者既能设身处地于一个具体的系统中对个体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又能不局限于某一系统,采取普遍联系、动态发展的视角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并为建设良好的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何妍: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在儿童青少年的认知、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请您谈谈在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俞国良:是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首先,儿童期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儿童气质与人格发展等研究领域。
一是儿童的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攻击行为是指以伤害或侮辱其他人或人群为目的的行为。洛伦兹通过对人与动物攻击行为的一系列观察与研究,他提出攻击行为是一种本能,攻击是由于内部能量到一定水平后仪式性的爆发,这对于保存生命具有重要意义。道奇在其攻击行为产生机制的信息加工理论中认为,信息加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引发攻击行为的恶性循环。有研究者通过追踪研究发现,与异卵双生子相比,同卵双生子的攻击行为相关度更高,这给攻击行为受遗传因素影响提供了实证支持。近年来,有关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攻击和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进程、攻击行为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及如何对攻击行为进行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利他行为是指助人者主动为他人提供援助、救济、安慰或同情,使他人产生愉悦体验的行为。近年,多数研究结果证实利他行为对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利他者不仅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悦纳与青睐,而且能够得到正性心理反馈,有利于心理健康品质的培育。积极引导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社会人际关系和谐,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儿童气质与人格发展。儿童气质与人格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历久弥新的问题。儿童气质是指儿童进行心理活动时显现的稳定人格动力特质。托马斯和切斯依据儿童在活动水平、心理活动节律、趋避性等九个维度上的特征,将儿童气质分为难教养型、迟缓型和易教养型这三个主要类别。姚凯南等对儿童的气质、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与人格的维度有相关性,麻烦型及中间偏麻烦型气质的儿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高。近两年来,研究者针对儿童行为抑制性、中小学生个性特点与学校适应、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重心。研究者通过较大规模的追踪设计,为探讨儿童气质的稳定性及对后期行为影响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此外,还有研究者采用跨文化的比较,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气质与人格发展中的作用。目前,研究者更多采用脑电图等新指标,来判定人的气质和人格差异,对人格结构、类型以及与利他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为健全人格培养与教育提供实证依据。研究者们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时间的跨度和考察的广度。这些研究较少再去孤立地考察任一社会行为的表现,而是一方面在更大范围内考察其与其他社会行为和人格特质的相关,另一方面更加关注其出现前的预示信号、可预测源以及出现后的结果和对其他人格特质的影响等。不同跨度的追踪研究和交叉滞后设计等技术,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其次是青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春期被霍尔称之为人生的“狂风暴雨期”。已有研究表明,青春期许多问题行为的高发是因该阶段对压力源敏感的激素水平显著提高、大脑的前额叶、边缘系统和多巴胺的输入系统等系统迅速发展引起的。随着社会转型与时代发展,个体所处的环境也日趋复杂多变,这也是导致该阶段诸如成瘾、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
随着青春期个体和社会有了更广泛的接触,也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时,该阶段“情绪和感觉的操控台”脑岛和对压力源极为敏感的相关激素水平均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这也导致他们出现成瘾行为。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成瘾行为会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当前,关于青春期成瘾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烟酒成瘾、游戏成瘾和网络成瘾等。据《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显示,在中国的青少年中有近1500万人被确认吸烟,还有约4000万人尝试吸烟。网络成瘾也称之为网络依赖或网络性心理障碍,这将严重危及其人际关系、生活、工作与学习等方面的质量。由于青春期个体的心理抵御能力较低,网络游戏本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导致网络游戏成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佐斌等在2010年研究发现,在中国的青少年中有79.3%的人玩过网游,其中成瘾人数达3.2%。游戏成瘾者会表现出对网络游戏无节制的需求、对游戏耐受性强、矛盾自责等症状,且会导致较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接触暴力网络游戏能够启动游戏者攻击性认识,进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雷雳等研究发现,宜人型和谨慎型人格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其中网络游戏的体验与卷入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者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诱因大致可包括三类:其一,网络本身具有匿名、便捷、自由等特征,这对青少年具有很大吸引力;其二,那些具有高焦虑抑郁倾向、自控力差人格特质的个体更易习得网瘾行为;其三,家庭和学校的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压力,这也导致其企图通过网络来躲避现实困境。青春期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近几年研究发现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有上升趋势。抑郁者表现出长期持续性情绪低落等特征,他们一般很难对事物提起兴趣,并表现出缺乏自信、情绪压抑、全身无力、懒散少动、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思考困难等身心状态。抑郁有“懒、呆、变、忧、虑”五个主要特征。从已有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影响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社会和个人这三个主要方面。当前,有关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国外研究者关注点之一。
最后,还有老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老年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感知觉下降、记忆力和智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性格多变等,由此类问题导致的老年痴呆、老年抑郁和焦虑症等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另外,居住环境、社会支持、养老方式也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此不展开详述。
何妍:发展心理学在未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中会重点关注哪些方面,请您分享一下该领域的研究展望。
俞国良:我们可以从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与技术以及干预的措施三个方面,对未来发展心理学可能对心理健康问题所做的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