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对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作者: 陈巧媚 陈金金 石冬梅

社会排斥对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0

摘要:为探究社会排斥与初中生攻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愤怒反刍和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愤怒反刍量表、中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性问卷,对初一至初三共442名学生进行测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排斥、愤怒反刍、自我控制和攻击性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社会排斥对初中生攻击性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而是通过愤怒反刍、自我控制各自的中介作用,以及愤怒反刍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产生间接效应;愤怒反刍和自我控制在社会排斥对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中起完全链式中介作用。

关键词:社会排斥;攻击性;愤怒反刍;自我控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7-0011-06

一、引言

攻击性是一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有意伤害被攻击对象,使其遭受破坏性影响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1]。

近年来,初中生攻击性问题日益加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的调查发现,9~15岁的学生中参与打斗的占30% [2]。研究发现,当个体步入初中阶段,伴随其生理、心理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的攻击性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3]。高攻击性可能会对其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产生恶劣影响。

因此,研究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暴力事件都可以追溯到社会排斥,被排斥或拒绝是攻击性的常见诱因[4]。

一般压力理论指出[5],压力或压力源会引发愤怒和挫折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促使个体产生减轻压力的行为,而攻击、暴力犯罪就可能成为一种减轻压力、寻求报复或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社会排斥指个体或群体遭到其他人或其他群体忽视、拒绝的一种现象[6]。

研究表明,部分初中生经常面临被忽视或拒绝的人际压力,相比于成年人和小学生,他们排斥他人的倾向比较明显 [7]。当他们面对消极人际关系压力,遭受同伴拒绝或排斥时,往往会出现攻击行为[8]。社会排斥是预测初中生攻击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一般攻击模型指出,引起攻击的关键是人与情景的相互作用[9]。社会排斥作为情景因素会唤醒个体强烈的愤怒情绪体验,使个体的愤怒反刍不易控制。愤怒反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反刍思维,是指个体无意识、反复地出现与愤怒相关情景的思维倾向 [10]。愤怒反刍的多系统模型指出,愤怒反刍是个体对过往愤怒经历、愤怒感受的起因和后果的反复思考,是个体攻击性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11]。

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情绪调节能力尚不成熟,不能够很好地处理由社会排斥引发的负面情绪与认知,因此容易在经历排斥事件后反复思考,使愤怒情绪增强,最终导致攻击性心理或行为的产生。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愤怒反刍在社会排斥与初中生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自我控制也是解释社会排斥和初中生攻击性之间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12]。自我控制是个体控制或改变自己反应的能力,是产生适应性和社会期望行为的重要机制[13]。自我控制失败理论认为,自我控制的实现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个体希望通过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获得他人或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使自己能够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但是由于社会排斥,个体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会不愿继续进行自我控制,导致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14]。

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个体的自我控制对攻击性有着重要影响[15],即自控能力低下会引起攻击性水平升高,而自控能力升高就可以对攻击性加以抑制。因此,当遭受社会排斥时,自我控制能力高的初中生能够及时调控自己的应对方式,以避免做出诸如攻击之类的危险行为。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自我控制在社会排斥与初中生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从遭受社会排斥到产生攻击性行为,其间的认知过程是复杂的,单一中介可能难以解释这一过程。愤怒反刍会降低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资源模型[16]认为,自我在调控行为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资源,先前进行的自我调节会消耗认知控制资源,资源不足就会导致自我控制失败,即当初中生自我调节愤怒反刍这种压力体验时,会消耗大量认知资源,容易造成自我控制失败。

此外,I3理论指出,所有心理与行为都是刺激、驱力和抑制三个因素或其作用过程的组合。刺激指能够激起个体某一心理和行为的线索或环境因素;驱力指个体本身具有的心理和行为的促进力;抑制是指能够抑制个体某一心理和行为倾向或强度的因素,例如个体自我控制能力[17]。

因此,根据该理论,社会排斥作为来自外界的刺激会激发作为驱动力的愤怒反刍,此时个体的愤怒体验越强烈、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消耗更多的自我控制资源,导致后续资源不足,使得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最终当驱动攻击性产生的力量(愤怒反刍)压倒抑制力量(自我控制)时,攻击性就会产生[18]。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愤怒反刍和自我控制在社会排斥与初中生攻击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山东省青岛市某中学初中生442名作为被试,年龄范围为12~15岁(M=13.47,SD=0.94),其中女生217名(M=13.48,SD=0.93),男生225名(M=13.46,SD=0.95);七年级137名,八年级148名,九年级157名。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

采用张登浩、黄莲琼、董妍[19]翻译修订,Gilman

等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编制的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共计11个题目。该量表包括忽视与拒绝两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5对应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受排斥感越强烈。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标是:χ2 /df=3.05,CFI=0. 94,TLI=0. 91,RMSEA=0. 07,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

2.愤怒反刍量表

采用罗亚莉、刘云波[20]翻译修订,Sukhodolsky编制的愤怒反刍思维量表中文版,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0]。共19个条目,包括事后愤怒、愤怒记忆、报复想法和理解原因四个维度,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愤怒反刍思维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标是:χ2 /df=2.65,CFI=0. 92,TLI=0. 91,RMSEA=0. 06,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

3.中学生自我控制量表

采用刘媛娟[21]翻译修订,Tangney编制的自我控制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适用于测量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量表包含学习行为习惯、冲动控制和总体自律三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5表示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控制力越差。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标是:χ2 /df=2.42,CFI=0. 94,TLI=0. 92,RMSEA=0. 06,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

4.攻击性问卷

采用Buss等编制的攻击性问卷(中文)版。该量表是目前测量青少年攻击性常用的问卷[15],信效度良好。该问卷共29个条目,包含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5表示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个体攻击性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标:

χ2 /df=2.14,CFI=0. 87,TLI=0. 85,RMSEA=0.05,数据与模型拟合可以接受。

(三)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由研究者向被试讲解指导语并发放问卷,以测量他们的社会排斥、愤怒反刍、自我控制以及攻击性情况。之后运用SPSS 21.0和Amos 21.0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7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0.33%,小于40%的临界值,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上述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表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初中生社会排斥与愤怒反刍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01),与自我控制呈显著正相关(r=0.34,p<0.001),与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r=0.27,p<0.001);初中生愤怒反刍与自我控制呈显著正相关(r=0.31,p<0.001),与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r=0.62,p<0.001);自我控制与初中生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01)。

(三)愤怒反刍与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愤怒反刍、自我控制在社会排斥与初中生攻击性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通过内部一致性法和平衡法对本研究中各变量各维度中的测验项目进行打包。

单独验证社会排斥与攻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排斥(β=0.533,p<0.001)能显著正向预测攻击性,将愤怒反刍和自我控制加入社会排斥与攻击性的关系时,该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 /df=2.41,RMSEA=0. 06,CFI=0. 91,TLI=0.90,SRMR=0. 05。根据图2的路径图可知:社会排斥(β=0.42,p<0.001)能显著正向预测愤怒反刍;社会排斥能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控制(β=0.46,p<0.001);愤怒反刍能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控制(β=0.20,p<0.01);愤怒反刍能显著正向预测攻击性(β=0.54,p<0.001);自我控制能显著正向预测攻击性(β=0.35,p<0.001)。

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采用bias - corrected bootstrap方法,抽取5000次样本,检验多重中介效应的统计学意义,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社会排斥分别通过愤怒反刍(β=0.23)和自我控制(β=0.16)显著影响初中生攻击性;社会排斥通过愤怒反刍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β=0.03)对初中生攻击性产生显著作用。但社会排斥至攻击性的路径不显著(β=0.10),即愤怒反刍和自我控制在社会排斥与攻击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该模型属于链式中介模型。

四、讨论

(一)社会排斥对攻击性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可以正向预测初中生的攻击性,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中的暴力信息为攻击行为提供了观察和模仿的基础。攻击性的外部因素主要源自周围的不良环境刺激,当个体遭遇他人排斥之后,可能会采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应对方式,学习并模仿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此时他们认为受到排斥后应该以攻击的方式反击[23],个体攻击性增加。

这启示我们,攻击者不仅是主动攻击别人的个体,也可能是受他人排斥后而转变的个体(从“受害者”变为“攻击者”),以往研究将被排斥者视为“弱势群体”,将攻击者视为“强势群体”,将两者分开讨论,而忽视了攻击者也可能是遭他人排斥后而转变的。因此,本研究对于被排斥个体转变为攻击者的内部过程机制进行了探索,对打破从社会排斥到引发攻击性这一恶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二)愤怒反刍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首先,愤怒反刍在社会排斥对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中起显著部分中介作用,假设1得到验证,并且验证了一般攻击模型[9],即社会排斥作为情景变量输入,通过影响初中生的内部状态(愤怒反刍),进而增加他们的攻击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